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阅读《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还没有结束,却已经有收获。那即是雷震的父母都安葬在苏州东山,具体位置没有说明,这也为后续探墓指明了方向。

事情总是这样。你本无意做的一件事,却促成了一件有意的事。无心插柳的事,却成了最有意思的事。或许这就是阅读能带来的不同的体验,丰盈你的认知。

知道雷震这个名字,还是李敖写的那些书,雷震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影响深远,最终也让其入狱十年之久。

原来,书就是要不停地读啊。不停地读,才能够产生这样的连锁反应,不停地读,也就根本停不下来。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多米诺骨牌效应告诉人们,一个跟另外一个的联系,不停地读,其实就是这样的效果。

我读《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就能读到诸多建国之前的事和人,从这些事和人出发,又能延续到另外一本书上的阅读,由此就根本停不下来,还能对一段时间的人和事产生强烈的震撼。

书不停地读,而不是看。王小波在杂文里分析过。读书,这两个字有意义,说明并不是仅仅看,而是用心了。只是看书,那情感就寡淡了,你看看目录,也是看,这跟读书就有区别了。

不停地读。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读什么?向来,我就十分反对推荐书目,也就是说,别人推荐的,最好是仅供参考。

比如四大名著之类。迄今我都没有读完。为何没有读完,每每开始,总是进行不下去,完不成,那就只能放弃了。

还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我就是进行不下去。这怎么办呢?只能终结掉呗,进行不下去,硬是进行,毫无意义。

这就好比男女之间的关系吧,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如果真的难乎为继,那就当机立断,千万不要勉强,硬撑下去,这样均是双输的结局。

书和人的相遇也是如此,缘分到了,自然而然,缘分没到,生硬别扭,乱拉郎配,适得其反。

不停地读,就读自己读得进去的书即可。读的进去,就是缘分。读得进去,就是欢欣鼓舞,读的进去,那就是人生之中的必然。

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每每推荐无数的书目,我往往都是当做耳旁风的,间或会翻阅一下那些书目之中提及的书,总觉得有些膈应。

我绝对不是说老师推荐的叫不好,只是,这样的好还是不好,仅仅是来源于老师的视野,并没有呈现在我们自己的视野之中。

仅供参考,如此而已。

不仅仅是书,其它的一切,均是如此。诸如别人给你介绍的对象,我总觉得其中有些问题。

与别人主动给你介绍的对象相比,还是你自己主动找寻到的,更加适合自己的口味。

想想看,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

阅读,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别人推荐的,正中下怀,那就欣然前往。如果不是这样,你听听即可。

防止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