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清运动”后期,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老人家认为党内出现了两条路线,“四清运动”已经走样,而修正主义也逐渐形成,因此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的运动来纠正之前出现的问题。此时在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问题上,其中涉及到路线问题,并且很多重要部门的领导对吴晗这部历史剧持支持态度,这让老人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意味着文人集团与官僚集团已经达成了联盟。
时间轴:1964-1966
1966年,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政治运动拉开序幕。
这场运动爆发的时间很特别,处于中苏关系破裂之后,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之际,被两个超级大国共同封锁的时候。
这场运动之所以爆发,有其复杂的背景,然而它的导火索竟是因为一部历史剧。
这部来自文化领域的历史剧,为什么会成为这场运动的导火索呢?为什么这篇文章是导火索,而不是其他文章?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
我们先来聊聊这部历史剧到底写了什么?
吴晗从1959年6月开始写了许多歌颂海瑞的文章,诸如《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
吴晗写《海瑞骂皇帝》和《论海瑞》时,得到了老人家的肯定,为什么当时得到了老人家的肯定呢?
肯定吴晗歌颂海瑞的文章时,正值我们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当时老人家已经退居二线,很多问题没有及时反映到他这里来,造成三年困难时期的诸多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纠正。
老人家为了鼓励大家反映问题,于是肯定了吴晗之前写的《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文章,鼓励大家做海瑞,学习海瑞,敢于把问题反映到中央,他认为即使自己有缺点,也可以像海瑞那样,把问题向他提出来。
但是到了1961年,吴晗创作京剧《海瑞罢官》时,却遭到了老人家的否定,为什么老人家要否定吴晗创作的历史剧呢?具体原因在于时事发生了变化。
《海瑞罢官》的历史还是那段历史,但经过吴晗的艺术加工之后,海瑞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已经不是老人家所期待的那个敢于直谏的海瑞。
那么吴晗笔下的海瑞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吴晗创作的历史剧跟今天有些电视剧的开头字幕差不多,就是常见的两句话: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也就是说吴晗创作的海瑞是艺术上的海瑞,并不是历史上的海瑞。
吴晗创作的这部历史剧讲的是明朝宰相徐阶告老还乡,其子徐瑛仗势霸占民田,并且气死平民赵玉山的独子,又在清明节抢走赵玉山孙女小兰。
小兰的母亲洪氏赴县街告状,徐瑛向松江知府及知县王明友行贿,并令家丁徐富作伪证,于是王明友当堂杖杀了赵玉山,斥将洪氏逐出公堂,然后草草结案。
海瑞此时正好调任应天巡抚,途中得知冤情,而松江府正好在其管辖范围内,于是他到任后便复审,揭穿了徐富的伪证,惩处了贪官,并判徐瑛死罪。
徐阶自恃于海瑞有恩,于是代子求情,但海瑞秉公拒之,于是徐阶唆使朝臣弹劾海瑞。
皇帝诏令颁布下来,新巡抚前来摘印,海瑞却不为所动,在交印之前斩了徐瑛及县令王明友。
这就是吴晗创作的历史剧《海瑞罢官》,他把海瑞塑造成了一个为民除害的大好人,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海瑞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真实的海瑞确实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敢于对皇帝直谏,骂嘉靖是“家家皆净”,为了上殿谏言,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领死,这种不惜以死直谏的人,历史上确实不多。
然而大家所看到的海瑞不过是表面现象,对于本质却一无所知。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并不是为了为民请命而被罢官,更不是因为斩了徐阶的儿子而被弹劾罢官。
历史上徐阶是明朝中期的名臣,他斗倒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奸臣严嵩父子,以至于后来徐阶被弹劾时,海瑞还为他说话。
真实的历史并不是吴晗剧中所描写的那样,两人没有不共戴天之仇。
那么吴晗为什么要创作这么一个《海瑞罢官》的历史剧呢?
从1959年6月开始,吴晗就创作了与海瑞有关的作品,一直持续到1961年创作《海瑞罢官》,创作这个历史剧的目的何在呢?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吴晗在创作《海瑞罢官》时,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艺术上的假海瑞,而不是历史上的真海瑞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究,也是我们破解其作为导火索的关键所在。
这个问题涉及到之前我们谈到的“批武训传”、“批红学派”和“胡风事件”等,这是在文化、学术、思想阵地上的较量,而这个文化领域的问题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当这些问题暴露出来时,一些领导人却没有意识到其中暗藏的严重问题。
与此同时,在“大跃进”中个别干部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爆发的迹象。
老人家认为,干部队伍中有人正在蜕化成为资产阶级的干部,其中出现了特权阶级,而特权阶级的出现便是修正主义的开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我们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之下,陷入了最艰苦的时期,这时候如果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就会有很多人背叛信仰。
当一个小孩饥肠辘辘时,只要有人给一颗糖吃,他就会跟着这个人走,哪怕这个人是杀父仇人,这就是人性中的恶。
看看今天的毒教材,这就是典型的案例。
老人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为什么要搞“四清运动”呢?
“四清运动”又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这个红色政权,防止出现今天毒教材的情况。
为了防止在最艰难时期被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老人家认为必须坚守我们的文化阵地,特别是之前在文化领域出现过诸多问题,必须对这个领域加以整顿。
老人家认为当时无产阶级队伍中真正具备马列主义的干部还是太少,而具备的干部又不在关键重要岗位,“四清运动”打击了基层干部,却没有处理真正在三年困难时期制造人祸的那些中高层干部。
由此老人家认为走资派不仅存在于地方,在中央也已经形成了势力集团,中央一些人在保护地方的中高层干部。如果不加以反对,势必可能出现跟苏联一样的情况——走修正主义道路。
然而老人家之前的批判并没有彻底改变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认知,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老人家发现这些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在最艰难时期跟我们同心同德,反而假借各种形式对党的路线加以讽刺,而文化阵地失守,往往是变革的前奏曲。
1964年7月,老人家提议成立文化革命小组,以此来整顿文化领域,守卫文化阵地。
当时第一届文化革命小组由彭真、陆定一、康生、周扬、吴冷西五人组成,领导和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