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758位真人故事

我叫老李,是个在重庆长大的农村娃,在家里排行老七。家中人口多,靠种地为生,日子自然过得紧巴巴的。

家里贷款送我去职业高中烹饪专业,不想看到家里人那么辛苦,我瞒着父亲退学,去火锅店打工补贴家用。

我去过上百家餐馆学艺,成了能随手复刻别人拿手菜的厨师。可我天生喜欢折腾,不断地更换赛道,做工程,做琥珀生意,不料把辛苦攒的钱全亏光了,家也败了。

最后,我去了老挝,开了家川菜馆。收美女徒弟,娶老挝老婆,做自媒体博主,回到熟悉的行业,我终于过上了从容自在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和现在的老婆)

我出生于1976年,父亲当过兵,退伍后回到村里担任了大队队长。长年的军旅生涯,塑造父亲正直的品性,他常说,自己吃点亏没事,吃亏是福,不能让别人吃亏。

可母亲并不认同这点,不时埋怨父亲没能力,说父亲明明手上有权,却舍不得用来让家里人日子过好一点。

好脾气的父亲从不在这方面与母亲争执,总是呵呵地笑笑。因为父亲知道,母亲的埋怨,是因为她把所有时间和爱,都放在了这个家,总是起早贪黑地忙活着。

我前面有七个哥哥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家里人口多,可我们家就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并没有多少来钱的门路,以种地为生,顶多去河边打点鱼改善下伙食,或换点钱。

后来,政府有通知下来,不让打鱼了,家里的经济自然更紧张了,吃肉是稀罕事,也就过年能沾点油腥,衣服更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一个传一个,补丁叠补补丁。

日子穷归穷,父母给我们的爱却是满满的,挤紧裤腰带也要供我们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开始上班的时候)

父亲就特别喜欢我,每次去村里开会,或者去哪走亲戚,都要带着我,然后趁着外出,给我在外面搞点小零食吃。

大人们看到我和父亲一起出来,总喜欢逗弄我,一看到我脸红的样子,就哈哈大笑,还笑嘻嘻地说我是个假妹儿。我本来就容易害羞,内向,被大人们一捉弄,就更内向了,直到上学才好了些。

上学后,跟同龄人在一起,特别是碰到了合拍的同学,熟起来后,我就像解放了另一部分天性,外向起来,和同学一起吹牛,玩游戏,上网吧……男生喜欢玩的,我一个都没落下。同学们开玩笑,我就是个“双面人”。

初中毕业后,看到父母越发苍老的模样,想到每次交学费时,那五毛、一元、二元,一点点凑起来的钱,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对父亲说:“不想读书了”。父亲板着脸说:“你才好大点,不读书干啥子?”

我梗着脖子说:“不读,就不读,我要去餐馆学厨师,学会了当厨师,能吃好吃的!”

听到这句话,父亲忍不住笑了起来。

最后,父亲送我去了职业高中,读烹饪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父母)

父亲说:“即使是厨师,也有草台班子和科班出身的差别,既然要学,就得学好的,花点学费也是值得的。”

专科学校和去餐馆学艺不一样,是从理论学起。我们专业的名字叫烹饪化学,研究食物在化学中的奇妙反应,烹饪中的每一种火候,每一种调料,每一种食物的搭配在混合调比中发生变化,比如豆腐和菠菜为什么不能一起烧制,烹饪肉类加入料酒为什么味道会更好……

除了专业课,我们还要上文化课。

上了一年半,我们还是在学理论知识,可家里的经济越发困难了,我的学费也是父亲从银行贷的款。我真的不想再看到家里人那么辛苦,决定退学。

1993年,我并没有和父亲商量,退学了。等父亲知道,已经木已成舟了。

因为只上了一年半,我还没有学实操课,炒菜这事,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只好从最简单的火锅店做起。

做不了厨师,我就从帮厨做起。帮厨听着好听,其实就是厨房里打杂的,从洗碗、洗菜,到打扫卫生,什么都得做。

刚参加工作,工资也很低,做了两个月,只领到了60元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云南做工程)

当初去烹饪学校读书时,家里给了我800元生活费,我攒着没花,到火锅店上班,领到工资的那个月,我就把钱寄了回去。想到自己终于能帮到家里了,我开心极了。

不过,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厨子,我怎么会满足于整天洗菜呢?工作两个月,多少有了一些工作经验,我就跳槽了,去了一家中餐馆。

每天只要做完正事,我就会找自己上手的机会。没多长时间,我就把刀功练出来了。

那个年代,馆子到处都是,到处都在招人,连我这样的新手也有人问。当别人问我会不会炒菜时,我统统大着胆子说会。

上工之前,都得试菜。我就根据在学校学的理论,以及在餐馆时看到的大师傅做菜手法,先在自己家试做,到了约定的时间再去对方那儿试菜。刚开始,也有试菜不过关的时候,落选了不要紧,换一家再试,总有能成功的。

我还喜欢去逛劳务市场,去那儿找同行取经,请教勾茨怎么才能沟得更漂亮,鱼香味怎么调更好吃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云南吃特色菜,餐厅的演出)

一边上班,一边学习,我渐渐把厨艺练出来了。后来,在别的餐馆吃到什么拿手菜,只要多试几次,我总能做出差不多的味道。

那几年,我很少在一家餐馆久待,每次待上几个月,觉得能学的学得差不多,也攒了一点钱,我就会辞职,休息一段时间,再换一家馆子上班。

我前后在一二百家馆子待过,就像集邮一样,陆陆续续收集了不少菜谱,会做的菜也越来越多了。可我对做菜的兴趣却开始下降了,或者说,我觉得自己厨艺没有提升的空间了,加上那时年轻,对世界还充满了好奇,总想到处看看。

离开餐饮行业后,我在重庆做过手机生意;投奔过嫁到福建的姐姐,在那边的大山里修马路;去过杭州的服装厂,成了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还去过广西,在广西开了一家小餐馆,那边很难请到人,我承担了从小工到大厨,到老板的所有工作。

天南海北走了一圈,我又回到了重庆,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鱼火锅。这时,我已经成家了,有了孩子。

如果我踏踏实实地做鱼火锅,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云南做工程,白做了)

可我天性喜欢折腾,就像停不下来的无脚鸟一样,很难在一个地方久停。现在想想,这或许是童年生活留下的痕迹——我总想多赚点钱,所以,总在不断寻找赚钱的机会,也总在漂泊。

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样的性格,终会让自己踩坑。

2013年时,一个朋友说云南的房地产正是黄金期,过去接工程做,闭着眼都能赚钱,还信誓旦旦地对我们说:“哥几个,我还能坑你们吗?放一百个心,跟着我保管赚钱!”

于是,我和几个朋友共同集资了200万,一起去了云南,打算做工程赚钱。

到云南后,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工程做。可需要付款时,甲方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一直到工程全部做完,我们一分钱也没拿到。

我们找他当初放在他那儿的集资款,他始终也支支吾吾,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我们集资的200万,交给他后,他已经拿着这笔钱,去了澳门赌博,把钱全都输光了。

一开始投的钱,做工程垫付的钱,这期间的花销,积累起来,我已赔了近50万,家底全亏光了,成了彻彻底底的穷光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云南腾冲缅甸琥珀市场摆摊)

为了这件事,老婆也一直跟我吵闹,最终离婚了。那段时间,我哭都哭不出来。

可生活还得继续,我只能咬着牙,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

2014年时,文玩市场很热,云南腾冲有缅甸琥珀市场,人气很高。我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就跟朋友借了7000块钱,跟人学着做琥珀生意,学懂了之后就下手进货、卖货,慢慢地把以前亏的钱回来了。

可没什么行业是长盛不衰的,文玩热渐渐消退,加上大环境的影响,琥珀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我再次赔了不少钱,在云南找的女朋友也离开了我,我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2019年9月时,一个发小在老挝万象市接了一家川菜馆,做了一段时间,却做不下去了,和老婆也吵个不停,去发小那儿考察过后,我接手了这家餐馆。

厨艺还在,之前做琥珀时,也认识了不少老挝的朋友,不愁客源,接手没多久,餐馆就顺利运转开来。

忙归忙,兜兜转转,再次回到熟悉的行业,我却有了一种安心的感觉。

或许,人只能在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才能持续地赚到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川菜馆的店员们聚餐)

然而,开店才半年左右,因为疫情,经济寒流来了。

最艰难的时候,店里的员工都走光了,一天的流水就几十块钱,还不够付房租的,我真的很想回国。

可是那时回国的一张机票五六万,我在腾冲那边还压了近60万的货,手上没有了流动资金,根本掏不出来机票钱,只有咬着牙坚持。

我把员工都辞了,什么都亲力亲为,想尽办法开源节流。善良的房东也主动降了房租,帮我节约了不少成本。我也最终渡过了难关。餐馆生意恢复了,一个人忙不过来,我陆陆续续招了十来个员工。

在老挝招人是件特别恼火的事。因为老挝经济衰退,老挝币到现在几乎贬值了三倍。钱不值钱了,好多地方的工钱却没涨,微薄的工资养不活一家老小,老挝人纷纷去泰国、越南打工,留在本地的人少了,招工自然不好招。

起初我也招过老挝男员工,可他们老挝人喜欢出去喝酒,男的更喜欢喝酒。喝了酒,骑着我的摩托车出去,很晚才回来或者干脆不回来。要是真出了什么事,我可负不起这个责。

相比之下,女员工就省事多了。下了班基本上就待在宿舍休息,没那么多事。

渐渐地,我很少招男员工,店里成了清一色的娘子军。2020年时,我还正式收了一个女徒弟跟我学做菜。

大徒弟叫阿拉。刚来餐馆时,她做的是打杂的工作。

后来我了解到,她爸爸很早就去世了,是妈妈拉扯着家里的几个孩子长大。家里很穷,穷到她小时候经常饿肚子。长大后,家里来了一个后爸,可没多久,后爸也离开了,家里更穷了。

可就算这样,阿拉的性格依旧很开朗,完全没有被生活打倒。

我很欣赏阿拉的性格,把她调到厨房,开始手把手教她做菜。

教老挝女徒弟可不容易,因为她不懂中国话,我只会几句常用的老挝话,到教做菜时,只能现场做给她看,加连比带划地说做菜的细节。同一道菜,教国内的徒弟,二三次就行,教老挝女徒弟得十遍二十遍,累多了。

但阿拉是个很有韧性的姑娘,两次不行就三次,一点点磨,硬生生地把厨艺磨出来了,现在还青出于蓝胜于蓝,做得比我好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川菜馆的娘子军,第一个就是阿拉)

阿拉的工资也从最开始的120万老挝币涨到了1000多万老挝币一个月,她一个人的收入,撑起了她们家。

教出大徒弟后,2022年时,我又收了一个老挝女徒弟,同样费心费力地教。

二徒弟出师后,我给她开的工资也不低,足以让她在老挝过上小康生活。

因为在老挝招人太难了,我担心好不容易把她们教出来,她们又走了,我白忙一场。而且我比她们大很多,在我心里,她们就跟我女儿差不多。

为此,我给两徒弟一人买了一部4000多元的苹果手机。并告诉他们家里要是有什么困难,需要钱,只管找我。

大徒弟家里买摩托差5000元,她弟弟在赌场游戏厅输了600多万老挝币,拿不出钱,都是我借钱给大徒弟,帮忙解决的。

把徒弟带出来后,我轻松多了,也有了时间拍拍自媒体,有了粉丝,不少粉丝还专程跑到我们店里,吃老挝女孩炒的川菜。我的川菜馆成了当地的一个网红店。

我也在老挝再次成了家。认识老婆,是在2024年4月。

老婆是老挝姑娘,会简单的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湄公河畔的云)

那时,她和同事来店里吃过几次饭后。我喜欢她总是笑呵呵的模样,主动和她打招呼,加上了她的联系方式,我们也渐渐熟悉起来。

一天下午,她到店里跟我喝了半天酒,开玩笑地说要跟学做菜。

闲着也闲着,我答应下来。

有一搭没一搭地教着,教着教着,她就成了我女朋友,2024年时,我们结婚了。

老挝的婚嫁风俗很有意思,如果没有正式的结婚证,外国女婿就不能住在老婆娘家,也不能跟老婆住在一起,只能各住各的。这方面,老挝人很传统。

两个人结婚,对女方来说,叫娶老公,如果按国内的说法,我就叫入赘。

和国内的入赘不同是,我们以后如果有了孩子,孩子孩子可以跟我姓。因为老挝人并不重视姓氏,有的老挝人甚至本身就有一个名字,没有姓。

入赘归入赘,彩礼还是要给的,毕竟在老挝人眼里,中国人都是有钱人,我也不好意思不给。彩礼加上给岳母买的首饰等,我花了近5万元。

老挝还有个风俗,办结婚证前得去新娘家,找村主任签和结婚有关的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挝式婚礼)

这个签字能在短期内当结婚证用,但还是得在有效期内去民政局办正式的结婚证。

办结婚证可不容易。首先得满足一大堆条件,比如都会说对方的语言,至少能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双方都无犯罪记录,有单身证明,还要保证老挝姑娘到中国后随时能回到老挝……

除了这些,还要跑12个单位去开各种证件。可以说没个一年半载,结婚证根本办不下来。我和老婆到现在还在跑流程。

老挝人和老挝人结婚就简单多了,只需要在村长那签个字就行。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很多老挝男性结婚后会在家带小孩,随便做家务,反倒是女人在赚钱养家,可男的完全不会觉得这样没出息什么的。

对老挝人来说,钱不钱不重要,面子也不重要,享受生活才重要。

他们对父母也很有孝心,就算父母生病,也会不离不弃地照顾。现代人常说,养儿不防老,可在老挝,养儿是真能防老。因为那里宗教氛围浓厚,弃养父母这样的事,是老挝人无法接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老婆过二人世界)

大部分人老挝人都很善良,不过,老挝人的慢性子有时候也很让人着急——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

就像我老婆,她刚到川菜馆学厨艺时,不管我有什么事找她,说得十万火急,她都慢悠悠地,说马上到,马上到,经常第二天才到。忙不忙不重要,自己玩好了,把朋友陪好了才重要。

就算到了店里,想玩了,她也是自己玩自己的,我忙得冒烟也不会搭把手。

想说她几句,可看着她笑嘻嘻的样子,我又莫名其妙地消了气,哭笑不得。

老夫少妻的免不了矛盾,比如消费习惯不一样,作息规律不一致,我们不断地磨合。渐渐地,懒懒散散的老挝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老婆。

从前的我雷厉风行,想到什么就得立即去做,神经绷得紧紧的。现在,我觉得把事情放一放,慢慢来。

从前我总想找机会多赚钱,没钱了就心慌,现在,我学会了像老挝人那样一切随缘,不怕没饭吃,也不怕没钱用,相信老天自有安排——我被老挝同化了。

而从前懒懒散散,对钱完全不在乎的老婆,和我一起坚持过了疫情时的经济寒冬,现在也操心起了店里的生意,和我一样算起了生意经。

我的川菜馆门口这条街,起初只有我们一家川菜馆,现在有面馆、火锅店、中餐等,20多家,人气旺了,生意也好做了。

我还在这里买了四块地,有3000多平方米的,有六七百平米的、四五百平米的,修了一幢合自己心意的房子,成了有房有地的人。

现在的我,做菜,拍短视频,闲的时候,和朋友喝喝茶,钓钓鱼,日子很悠闲,从前经历的风雨、波折,似乎都远去了。

人生就是这样,总有起落,只要心里那股劲没还在,敢拼敢闯,总有风雨之后见彩虹的那天。

【口述:老挝老李】

【撰文:艾薇儿】

【编辑:乌溪雾】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感谢您的喜欢!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