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涉案企业的妥善处置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化,涉案企业托管作为一种特殊的处置方式,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其目的在于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经济活动的影响,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员工就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涉案企业托管的由来、现状,并对其进行全面检讨,为完善这一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一、刑事涉案企业托管的由来
(一)政策背景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涉案企业托管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2018 年、2019 年两高两部分别发布的《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办理黑恶势力刑事案件中财产处置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不宜查封、扣押、冻结的经营性资产,可以申请当地政府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委托有关机构代管或者托管”。然而,这两份文件中并未明确提及涉案企业的托管问题,仅仅聚焦于经营性资产的托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践中对于涉案企业托管的法律依据存在争议。
(二)现实需求
1. 资产处置的复杂性
涉案企业往往拥有复杂的资产结构和经营状况,简单的查封、扣押、冻结可能导致资产价值贬损或企业倒闭,影响经济稳定发展。例如,一些涉案企业的资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需要专业管理和运营才能保持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托管成为更为合理的处置方式。
2. 社会稳定的考量
涉案企业的经营活动通常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密切相关。若对涉案企业采取过于严厉的处置措施,可能引发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等连锁反应,不利于社会稳定。通过托管,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企业正常经营,保障员工就业岗位,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 法治理念的深化
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化,人们越发认识到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也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涉案企业托管体现了这一理念,通过对涉案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既确保资产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不被转移、隐匿或损坏,又为后续的资产处置和案件审理提供保障,同时保障了企业的合法经营和员工的就业。
二、涉案企业托管的现状
(一)法律依据
目前,涉案企业托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两高两部发布的上述两个意见。然而,遍查《宪法》《民法典》《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对于经营性资产的托管并无明确规定。严格来讲,托管的法律依据主要源于专门针对扫黑除恶案件中财产处置的相关规定,上位法的支撑相对薄弱。
(二)适用情况
在我国办理扫黑除恶案件以及其他涉及涉案企业的案件中,托管手段较为常见。截至 2022 年 8 月底,全国对资产在亿元以上的涉黑组织依法托管代管企业 887 家,资产达 632 亿多元。这一数据表明,涉案企业托管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般在涉案企业的资产具有经营性,且这些资产不宜进行查封、扣押、冻结时,会采取托管方式。例如,某些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若简单进行查封、扣押、冻结,可能引发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等连锁反应,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此时,托管成为较为合适的处置方式,既能保证涉案企业的资产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得到妥善管理,又能减少对正常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托管程序
1. 托管主体
涉案企业的托管主体通常由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或委托的有关机构担任。托管主体既可能是行政机构,也可能是专业的托管机构。托管主体需要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能够有效管理涉案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活动。但目前对于托管主体的资质认定、选择程序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容易引发争议。
2. 托管程序
涉案企业的托管通常由办理案件的司法机关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提出建议,报经当地政府批准后,由政府指定有关部门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托管。在确定托管主体后,托管方与涉案企业及其相关方进行资产交接,并制定详细的托管计划,对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管理。
(四)实际案例
1. 成功案例
以某地区的涉黑企业 A 公司为例。A 公司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员工众多。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A 公司被认定为涉黑企业。由于 A 公司的资产具有较强的经营性,且对当地经济和就业有着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决定对其进行托管。政府指定了一家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托管方,该公司迅速组建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对 A 公司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管理,同时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障了员工的就业岗位。在托管期间,托管方积极与司法机关配合,确保资产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不被转移或损坏。最终,在案件审理结束后,根据法院的判决对 A 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合理处置,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2. 存在问题的案例
在某些案例中,涉案企业托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某企业在被托管后,托管主体未能有效履行职责,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员工权益受到损害。此外,还有一些案例中,托管主体的选择存在不公正现象,引发了当事人的质疑和不满。
三、涉案企业托管的检讨
(一)法律依据不足
如前所述,涉案企业托管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两高两部的相关意见,上位法的支持不足,这使得托管行为在法律层面存在一定争议。
而且,扫黑除恶文件中仅提到经营性资产的托管,并没有明确写明是涉案企业的托管。“经营性资产”与“企业”并非完全一回事。经营性资产通常是指企业中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如厂房、设备、存货等。而企业则是一个包括经营性资产、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在实践中,对涉案企业进行托管的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文件规定的范围。
因此,一些人认为,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托管行为缺乏合法性,而对民营企业整体进行托管更是缺乏依据。
(二)确定托管主体草率
在实践中,确定合适的托管主体是一个难题。托管主体需要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能够有效管理涉案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活动。但目前对于托管主体的资质认定、选择程序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容易引发争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托管主体的选择机制,明确托管主体的资质要求和选择程序,确保托管主体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三)托管期限和费用不明
托管的期限和费用也是实施中存在争议的问题。托管期限过长,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托管期限过短,又可能无法达到托管目的。而托管费用的承担方和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涉案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托管期限和费用,并明确费用的承担方和标准,确保托管行为的可持续性和公正性。
(四)资产处置的公正性存疑
在托管过程中,涉案企业的资产处置是关键环节。如何确保资产处置的公正性,防止资产被低价转让、流失等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人担心,在托管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等不公正行为,影响资产处置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资产处置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资产处置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产处置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五)异议处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目前对于企业主及其他股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异议处理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异议处理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异议受理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审查异议内容的标准不够明确,提供法律援助的力度不够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异议处理机制,提高异议受理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明确审查异议内容的标准,加大提供法律援助的力度,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四、完善企业托管制度的建议
虽然扫黑除恶文件未写明涉案企业托管,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对涉案企业进行整体托管,或许有利于实现资产的有效管理和案件的顺利办理。因为企业的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托管经营性资产可能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对企业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业务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管控。在这种情况下,对涉案企业进行整体托管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涉案企业托管的法律地位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托管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完善立法
1. 推动上位法修订
积极推动《宪法》《民法典》《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上位法的修订,将涉案企业托管纳入法律调整范围,明确其法律地位和操作规范。通过上位法的明确规定,为涉案企业托管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解决目前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
2. 细化专门法规
对两高两部发布的关于扫黑除恶案件中财产处置的意见进行细化和完善,明确涉案企业托管的具体适用范围、托管主体的资质认定和选择程序、托管期限和费用、资产处置的原则和程序等内容。通过细化专门法规,使涉案企业托管在实践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规范实践操作
1. 明确托管标准
制定统一的涉案企业托管标准,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对涉案企业进行托管,以及托管的具体方式和要求。托管标准应综合考虑涉案企业的规模、性质、经营状况、社会影响等因素,确保托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严格托管程序
建立健全涉案企业托管的程序规范,包括托管的启动、托管主体的确定、资产交接、托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资产处置等环节。严格按照程序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托管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避免出现程序不规范引发的争议。
3. 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多维度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涉案企业托管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内部监督方面,托管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托管行为,定期向委托方和相关部门报告托管工作进展情况。外部监督方面,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托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托管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同时,鼓励社会公众、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与托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提高托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完善异议处理机制
1. 强化异议受理机构
设立独立、权威的异议受理机构,专门负责处理企业主及其他股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托管决定的异议。异议受理机构应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客观、公正地审查异议内容。
2. 明确审查标准
明确异议审查的标准和程序,对托管决定的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是否正当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如果异议成立,应及时调整托管决定;如果异议不成立,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3. 提供法律援助
为当事人提供充分的法律援助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提出异议的法律途径和方法。鼓励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议,避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同时,加强对当事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确保涉案企业托管公平公正和透明度的具体措施
1. 信息公开
将托管的决策过程、托管主体的选择标准和程序、托管计划、资产处置情况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通过信息公开,可以提高托管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托管工作的信任度。
2. 公众参与
邀请社会公众、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与托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公众参与可以为托管工作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托管工作的不断完善。
3. 防止利益冲突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机制,避免托管主体与涉案企业及其相关方存在利益冲突。托管主体应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不得利用托管工作谋取私利。目前尤其要避免将民营企业托管给国有企业的情况发生。
4.加强司法审查
法院应加强对托管决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审查,确保托管决定符合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原则。
总之,涉案企业托管作为一种特殊的处置方式,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涉案企业托管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法律、政策、实践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完善立法、规范实践操作、完善异议处理机制等途径,可以有效解决扫黑除恶文件未写明涉案企业托管与实践中的企业托管做法的冲突,确保涉案企业托管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妥善处理企业主及其他股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托管决定的异议,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涉案企业托管的作用,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