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当地时间9月7日发布的消息,从当地时间6日夜间至7日凌晨,俄军防空系统击落多架乌克兰无人机。其中,在库尔斯克州上空击落2架,在别尔哥罗德州上空击落2架。

CCTV国际时讯报道,乌克兰基辅市军政管理局今天(9月7日)通报称,当天凌晨俄军对乌克兰首都基辅进行了大规模无人机袭击。

乌克兰空军司令部7日通报称,当天凌晨俄军使用67架无人机袭击乌克兰,乌防空部队击落了58架。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7日通报,当天凌晨俄军无人机碎片坠落在最高拉达(议会)大楼附近,没有造成任何损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宣布:

已在库尔斯克消灭超1万乌军

俄罗斯国防部6日表示,俄军部队过去一昼夜在俄库尔斯克州边境地区消灭300名乌军,并摧毁12辆装甲车,其中包括装甲运兵车2辆、装甲战车10辆。俄国防部表示,在库尔斯克方向的战斗行动中,俄军共消灭敌军超过10400人,摧毁坦克81辆、步兵战车41辆、装甲运兵车74辆、火炮76门、多管火箭炮系统发射器24个,其中包括7门“海马斯”多管火箭炮。俄国防部称:“歼灭乌军部队的行动继续进行。”此前报道,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表示,8月6日凌晨5时30分,乌军部队发动进攻,目的是占领库尔斯克州的领土。乌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瑟尔斯基8月27日承认,基辅希望通过进攻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将俄军的大量兵力从红军村(乌克兰称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引开,但这一尝试失败了。据报道,瑟尔斯基说:“在库尔斯克方向开展进攻行动的任务之一,正是将大量敌军部队从其他方向,主要是波克罗夫斯克和库拉霍沃方向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方:没有足够资金支付士兵工资

泽连斯基:必须在今秋末结束冲突

9月6日,乌克兰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罗科索娜拉·皮德拉萨在乌电视台发表讲话时称,乌克兰军方本月(9月)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全额支付前线士兵的工资。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持续向北约施压,索要武器。据央视新闻报道,泽连斯基6日抵达位于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出席乌克兰国防联络小组会议,并于会上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和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泽连斯基称,必须在今年秋末结束冲突,“我们需要资金。”

此外,泽连斯基还敦促西方国家在向乌提供武器方面不要设限,“我们需要拥有远程武器。我们不仅需要在乌克兰土地上使用这种武器,我们还应该被允许在俄罗斯的土地上使用这些武器。”

对于泽连斯基的要求,主持会议的美国防部长奥斯汀表示:“俄罗斯已经将关键武器转移到俄境内,这意味着即便美国同意放松对乌克兰使用武器的限制,也不会对整体军事平衡造成影响。”

据报道,美方一项情报评估显示,自乌克兰开始接收美国提供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以来,俄罗斯已将90%的军机转移至ATACMS导弹射程覆盖不到的军事基地。

事实上,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战事已经掏空了乌克兰的国库。今年6月,乌克兰已开始计划出售国有资产为冲突筹钱。

除了变卖国有资产,乌政府还计划通过对个人和企业增税的方式来弥补国库空虚,目标是在年底前筹集约33亿美元。这一计划还未正式通过成为法案,就已经遭到乌企业的大力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药运到乌克兰,钱留在了美国”

美国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据美国媒体统计,自乌克兰危机2022年2月升级以来,美国对乌军事支持总额超过557亿美元,援乌武器的先进程度、破坏力逐渐提高。而美国国防部9月6日发布的一份文件显示,在此过程中,35个美国联邦州共获得了417亿美元的合同

也就是说,美国因对乌克兰持续供武产生的大部分岗位留在了美国,由此产生的大部分收益也流向了美国军工企业

美国国防部的这份最新文件显示,宾夕法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和得克萨斯州是从美国对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中获益最多的州。其中,宾夕法尼亚州获得的合同总额为25.2亿美元,亚利桑那州获得了20.2亿美元,得克萨斯州获得了18.5亿美元。

俄乌冲突虽然给俄乌两国带来了严重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却让美国军工巨头及其所属的军工复合体获得巨额利润。美国国防部的这份文件显示,美国的军工巨头雷神公司、通用动力等公司和美国国防部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生产武器的合同,其中生产的武器很大一部分都提供给了乌克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就不断强调,向乌克兰提供的武器主要是在美国生产和制造的,也是和美国的军火商签订的合同,其收益和工作岗位都留在了美国,美国政府希望以此来获得美国民众的支持。但即便如此,美国国内反对政府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的声音仍然此起彼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今年3月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称,“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分配的这些资金,在大多数情况下,80%的钱——至少超过75%都留在美国国内。弹药被运到了乌克兰,但生产是在那里进行,钱留在了美国。”

编辑|段炼 易启江

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参考消息、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