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先后四次进攻我军在南满的重要根据地:临江。与此同时,位于北满的我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三次渡过松花江,与南满民主联军协同作战,粉碎了敌人的攻势,共收复城池十余座,歼敌四万多人,一举逆转了东北地区的不利形势,形势开始向我军倾斜。
临江,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只是一座县城,那么,杜聿明为何执着于攻打小小的临江城,以至于损兵折将呢?这是因为,临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临江能不能攻下,可以决定解放战争的走势。
从解放战争发展到1946年12月时的形势来看,攻下临江城,国军就可以完全控制南满,并解除对沈阳的重大威胁。解放战争初期,由于我军在东北的号令并不统一(当时彭书记和林总有着重大的路线分歧),再加上当时的林总并未完全在东北掌权,导致我军在东北的形势极为不利。
杜聿明来到东北后,指挥国军一度占据了优势,我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一路战略撤退,已经退到了松花江以北。此时的南满军区,只剩下中朝边界的南满、长白等几个小城池,局面非常不利。
就在这危急关头,毛委员当机立断,命令林总掌握东北的军政大权,全权处置东北的事务。林总掌权后,我东北民主联军通过整军发展,逐渐恢复了元气,局面开始有所改观。此时,老蒋亲自飞到了沈阳,向杜聿明面授机宜,双方商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
也就是说,在北满,国军要守住松花江,不让北满的民主联军过河。在南满,则要彻底拔掉我南满军区最后的几个城池,解除对沈阳的威胁,一举荡平南满。这个战术如果成功,我东北民主联军将会被全部压缩在松花江以北,断绝了与关内的联系。如果是那样,国军在东北的赢面就变得非常大了。
我们知道,当时的东北,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谁控制了东北,谁就会在解放战争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国军欲想占领东北,必先攻下临江;而对于我军来说,若想占领东北,首要任务就是要保住临江。正如陈政委所说:
东北的敌人好比一头牛,牛头、牛身子冲着北满,牛尾巴在南满,如果我们松开这条牛尾巴,这头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险。如果我们抓住牛尾巴,敌人就进退两难,因此抓住牛尾巴是个关键。
当时我军在南满的兵力极为薄弱,在南满军区司令员肖劲光、副政委肖华的主持下,在九道江指挥部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应敌之策。经过讨论,与会大部分将领都支持放弃临江的策略。大家认为临江肯定是守不住的,不如暂时撤离,以保存实力。虽然大部分人都同意,但有一个人却持反对意见,他就是司令员肖劲光。
肖劲光认为南满不能放弃,如果放弃,北满的民主联军将会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本着为全局考虑的着想,南满军区应该坚守阵地,等待援军。会议一时间僵住,难以定夺。此时,南满分局书记兼南满军区政治委员陈政委,冒着风雪紧急赶到九道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支持肖劲光。
陈政委作为当时的南满分局书记兼南满军区政治委员,在党内也有着极高的地位,有他的支持,再加上肖劲光本身就是南满军区司令员,大家即停止了争议,各就各位开始备战了。
最终,杜聿明发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先后四次攻打临江为中心的我南满军区,我南满军区部队顽强抵抗,北满民主联军在林总的指挥下,踏着松花江的坚冰渡河南下,与南满军区形成了呼应,协同作战,先后四次重创国民党军队,将东北的形势完全逆转,这就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是东北战场的一个关键点。自这次战役以后,国军的机动兵力被歼四万余人,机动能力大大下降。而我军南满军区与北满军区也完全形成了呼应,杜聿明“先南后北,攻南守北”的策略完全失败。
当时的南满军区,肖劲光在九道江会议上力排众议,坚持死守临江。而陈政委也是当机立断支持肖劲光的决议,充分显示了他们出色的战略眼光。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将帅授衔仪式上,肖劲光被授予大将军衔,可谓是实至名归。
临江一局的成功,做活了东北整盘棋,从此以后,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战场上无往而不利,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被压缩在几个大城市中,苟延残喘,蒋家王朝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本文作者: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