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运动战打垮蒋介石的中央军,打垮湘系、桂系的那些反动军阀,为什么偏偏不敢跟日军硬碰硬?”

一: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却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打游击

结束长达十年的土地革命,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山西抗日,对于广大的红军指战员来说,他们需要适应的不仅是身份上的转变,还有战略战术上的一次彻底革新。从南方转战到陕北,红军从未与日军有过交手记录,在接下来即将展开的抗日斗争中,如何与日军作战?以何种方式应对日军的攻势?都成为了八路军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1937年8月,中央在洛川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的焦点则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总战略的制定。在会上,毛主席深刻分析了中国的革命形势,指出抗日战争必将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在新的形势下,八路军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充分发动群众力量进行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主张打游击而不是运动战,是因为他很清楚抗日战争不是靠着一场或者几场战役的胜利就可以决定胜负的,这是一场必然的持久战。所以八路军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创建敌后根据地,发动被国民党完全忽视的群众力量。在战争中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战养战,才是持久战的核心。

但是这样的超前的战略眼光,在当时环境的局限下,又并非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而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正是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就坚定支持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林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认为,红军经过土地革命的历练,已经拥有了进行运动战的成熟经验,不应该又退回原点去打游击。八路军抗日,就应该像当年打蒋介石一样,继续坚持运动战为主的模式,搞大兵团作战,以达到整师整团的消灭日军的目的。

林彪的发言也点燃了会议上一些高级将领的情绪,纷纷建议八路军应该配合中央军和晋绥军打大仗,甚至提出部队都开到前线去,陕甘宁边区不留兵,和日军直接进行决战。但这样的认知,又很明显是低估了日军的实力,也低估了蒋介石想利用抗战削弱八路军实力的阴谋。

会后,毛主席专门把林彪留下来跟他谈,做他的思想工作。林彪尽管当时点了头,但心里却没有认账。因为仅仅半个月后,林彪请战的电文就送到了毛主席的桌案上。

二:平型关剑拔弩张,林彪两度请战出征

1937年9月,日军攻克大同后,“号称”钢军的敌第21旅团继续向平型关进犯,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汇合攻占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省。快被日军打进老家的阎锡山彻底慌了,连忙下令调集晋绥军各路部队赶赴平型关,扬言要诱敌深入,用10万大军打掉这股进犯之敌。

紧要关头还是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脑子清醒,一把拉住阎锡山,说日军主力都在雁门关,进攻平型关的就21旅团3000人,犯不着搞诱敌深入,更不用10万大军。孙楚接着说到:“平型关、团城口间的国军有三个师、两个独立旅,共16个团左右的兵力,守住险要,御敌侵入,是有把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阎锡山被说服了,因为孙楚的方案明显更加的实用,且实惠。阎锡山将预备第二军调给孙楚指挥,让他全权负责平型关防御。而在最后,孙楚还和阎锡山提出了另一个请求:“如果八路军115师抄到敌后,晋绥军正面全线出击,两军配合下完全有可能在平型关歼灭这股日军。”

第6集团军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让两个人看得很开心,一个是阎锡山,另一个则是林彪。自八路军誓师出征以来,林彪就并不满足眼前与日军的小打小闹,骨子里还是想和日军硬碰硬打一仗。这次晋绥军主动发来邀请,八路军总部也命令115师积极配合,正好让林彪有了一展身手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4日,抵达平型关前线的林彪致电八路军总部,提出以1个多旅的兵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以配合阎锡山的正面作战。

9月16日,毛主席复电林彪:

“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决定,基本不应动此方针。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当,能在华北地区,主要是在陕西,起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毛主席的态度很明确,坚持游击战略是既定方针,现在把八路军主力拉出去打运动战,拼消耗,对于长远来说并无益处。

不过林彪请战的意愿非常坚决,连番发电强调平型关战役的必要性:

“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我军威信。”

打一场酣畅淋漓的大仗,在正面战场击溃入侵之敌,林彪的这个提议,其实也代表了当时八路军大部分将士的愿望。为国立功,立大功,这就是振奋士气最好的催化剂。

作为三军主帅,毛主席还是充分考虑了前线将领的请战情绪,同意林彪暂时将部队集中起来打仗。但主席还是未雨绸缪地告诉林彪,如果战机难寻,还是要把部队的重心转到群众工作上。

三:一场载入史册的大捷,过程其实并不完美

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谷道,地势险要,两侧都是高崖密林,可以说是天然伏击阵地。

9月23日,林彪正式下达115师的作战命令:

“一、685团抢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日军先头部队;
二、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
三、687团占领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阵地,断敌退路;
四、师直独立团和骑兵营进抵灵丘至涞源、广灵之间,阻击敌人增援;
五、688团作为师预备队,部署在东长城村”

拦头、斩腰、断尾,一气呵成的伏击计划。在林彪看来,115师里都是曾经红一方面军的老兵,战斗力强,再加上地势占优和出其不意这两点,八路军出征的首战取胜是毫无悬念的。这样的信心,也让林彪在战前放言到:“最多有一两百伤员了不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日清晨,杨成武的独立团在腰站阵地与日军前锋遭遇,平型关战役正式打响。25日上午7时,日军21旅团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由东向西缓慢地进入乔沟峡谷公路,这也是115师伏击的主阵地。

早已埋伏好的115师685团、686团、687团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毫无防备的日军被瞬间打得人仰马翻,被115师各伏击部队完成了分割包围,双方一度进入白刃战的搏杀。

“居高临下,把敌人消灭在沟里!”这是林彪给686团团长李天佑下达的死命令。但是令115师战士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最擅长的山地伏击战,这一次却打得异常地艰苦。日军不是国民党,他们不会一冲就垮,更不会投降,并且日军的防御和进攻体系非常成熟,火力配备十分强悍。想要胜利,只能用伤亡去换取战场上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很多八路军战士第一次意识的事实。

日军不熟悉地形,大部分聚在公路上依靠卡车作掩护进行反击,其中一部则向老爷庙制高点撤离。五六百敌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冲击老爷庙阵地,负责阻击的686团打得非常艰苦,副团长杨勇也身负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进行到胶着阶段,115师各部队与日军21旅团完全打乱了套,而这个时候日军的增援部队又向着平型关急速赶来。兵力用到极致的林彪这时才想起晋绥军,说要配合打仗,关键时刻却连一个友军影子都没看到。

林彪让传令兵联络距离最近的晋绥军第33军,希望他们从后方截击日军增援部队。但晋绥军给出的答复是:没有上锋的命令,我们不可能出动的。

要八路军配合作战,到最后自己袖手旁观,推诿责任,林彪也没有时间和友军“讲道理“。既然晋绥军不出兵,那就把日军往晋绥军的阵地赶,逼他们投入战斗,和八路军前后夹击彻底消灭日军残余。但是令林彪没有想到的是,已经被八路军打垮的日军,居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冲垮了晋绥军的阵地。

林彪曾在战后这样回忆他当时看到的这一幕:

“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连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真笨极了。”

虽然平型关一役,因为晋绥军“笨极了”的表现,整个过程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是歼敌1000余人,摧毁敌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的战绩,足以称得上是一场大捷。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更是终结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一战。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对当时的中国军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但作为战役总指挥的林彪却并不高兴。这是一场胜仗,也是一场惨胜,115师伤亡600余人,损失的都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老兵,这样的代价太过沉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战斗力过于强悍,友军不值得信任,正面交战伤亡太大,一场平型关大捷,却也让林彪真正意识到了和日军进行硬碰硬的运动战是不可取的,更明白了毛主席主张游击战略的远见卓识。

在林彪战后的《平型关战斗的总结》中,特意提到了这一点:

“八路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方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检验真理的,永远都是实践。证明历史的,也只能是历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