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术卷第一篇:为何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青山易观
2024-09-07 13:42北京
道德经写到今天终于进入最后一卷,术卷了,道德理政法术,术在最后,也是最实用的,最接近物质运动层面的,同理越靠前就越接近精神层面。那么咱们不多说,就开始术卷的解读。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显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常使民无智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也,则无不治矣。
故,大道废,则有仁义;智识出,则有大伪;六亲不和,则有孝慈;邦家昏乱,则有贞臣。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不崇尚贤良,百姓自然不争。不珍贵难得的货物,百姓自然不偷盗。不显露诱人欲望的东西,百姓的心就不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是,虚人的心,饱人的腹,弱人的智谋,强人的筋骨。
常让百姓没有智谋也没有欲望,让有智谋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以无为治天下,则天下没有不能治理的。
所以,大道被废,才会有人跳出来喊仁义;智谋巧计出现了,就会有人变得虚伪伪善;六亲都不和,就会喊孝顺和仁慈;国家昏乱,就会有臣子表现自己的忠贞。
抛弃智谋和诡辩,对百姓的好处有百倍;抛弃虚伪和猜疑,百姓自然恢复孝和慈;抛弃机巧和牟利,盗贼也不会再有。
智谋多,百姓苦
这三句话,因为篇幅没有说足。所以,让百姓心有所属,表现朴素拥抱纯朴。减少私欲,自然不需要学习也没有忧患。
【解析】
前面讲了那么多理论,这一卷就开始偏实战了。告诉天子,不要刻意去站边,要守住中位,别激起对立。这就是中观的奥秘,也就是中庸,中道。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你的倾向性一旦被下面人发现,就会有种种奇人上来作秀讨好。
你尚贤,下面人就开始争论谁最贤;你好宝物,下面人就开始盗窃进献;你有什么欲望,下面人都会跟着乱起来。
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很简单,就是不让民众迎合自己,对大家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
虚其心,不让他们想太多;实其腹,让他们吃好喝好;弱其智,这里不是让人变成,而是说少一些权谋智计,这点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战国,后来帝王典籍流落民间,民间都是智囊,诸子百家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智谋是好事吗?都是套路,都玩计谋,春秋战国的计谋读都读不完,但是没见谁获益了,人口锐减,国家尽灭,长平之战几十万人没了,小战争也要没几万人,这是啥好事儿?强其骨,就是让民众有好身体,这个好理解。
弱智
常使民无智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里也有很多人误解为愚民,其实不是的,是和前面一样的道理,让那些如苏秦之流,不再胡作非为,不让下面的人想入非非,都想造反当天子,让那些有手段的人不敢胡来。
历史上很多乱世就是群雄并起,大家都想干,军阀割据,内乱不休,汉末唐末宋末明末,都是有智有野心的人出来胡作非为导致战乱,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战乱
为无为也,则无不治矣。
无为而治,其实就是汉初的时候,汉景帝和汉文帝采用的方法,快速恢复了国力,人口重新增长,史称文景之治。
其实百姓有自己的发展能量的,不一定需要干涉,放着不管就野蛮生长了。
故,大道废,则有仁义;智识出,则有大伪;六亲不和,则有孝慈;邦家昏乱,则有贞臣。
这段话就是在警告天子,强调仁义的时候,恰恰就是因为大道被废了。道德仁义礼,有道德的时候,不需要强调仁义啊,有仁义的时候不需要强调礼法,其实咱们这个时代过度强调法律,这已经是底线了,恰恰说明道德感缺失,也没有仁义了,大家都不讲了,只讲法律,在法律的边缘游走,已经礼崩乐坏。
智识出,有大伪。突然出现一个大智慧大神一样的人物,就好像王林那种,玄乎的人。不用想,这不是出圣人了,这是出了大伪之人。就好像气功圈,曾经多么火,好像当年的柳传之,多么风光,说是传承华夏文明,说是民族企业的脊梁,结果呢?这种名不副实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量。
六亲不和,则有孝慈。谁家里天天讲孝顺父母,讲慈祥慈爱啊。哪个正常家里会谈论这种话题?既然强调这个,那肯定家里已经乱了。要么就是父母绑架子女,要求子女多付出。要么就是子女想啃老,没有分好家产。正常的家庭在一起,都是笑呵呵,只说废话的,没人谈论这种严肃话题的。
邦家昏乱,则有贞臣。啥时候大臣们需要强调自己的忠贞呢?肯定是国家岌岌可危的时候。不然谁会说这个,也没人会怀疑你这个啊。当你看到下面人不断对你表忠心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他们多半是要背叛你,想麻痹你。我们看电影,内奸被发现前,都是不断说大哥,我最忠诚了,我对你最忠心了。那表忠心的话就是造反的声明,听到这种直接脑补:大哥,警察马上就来,我带来的,你就等死吧。然后电影的情节一般就是警察闯进来,把所有人都抓了。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所以啊,治国包括管理公司,或者哪怕你开个饭店,下面雇了几个服务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