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35万亿美元。这一数额相当于中国、德国、日本、印度和英国五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之和,且仍在持续上升。面对急速攀升的债务规模,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一直重视短期政治利益,缺乏推动结构性改革的意愿。在当前的大选年中,两党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更使得对债务失控的威胁视而不见。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表文章警示称,庞大的国债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敌人”。
上个月,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一则关于美国国债利息的评论作出回应。起初,有一条信息称,“美国国债的利息支付今年将突破1.14万亿美元,占所有征收所得税的76%。”随后,一位貌似是日裔美国人的用户评论道,“很高兴我缴纳的所得税中有76%直接用于支付重要的开支,比如往届政府无能导致的利息。”对此,马斯克回应说,“顺便说一下,美国即将破产。”
多位经济学家预测,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最早2025年初陷入衰退。虽然具体时间尚未确定,但一些迹象已经显现。社会调查显示,超过60%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已经处于经济衰退阶段。同时,失业率不断攀升,美国债务如同滚雪球般迅速增加,使其偿还难度倍增。目前的美国经济形势,颇有相似之处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大萧条前夕。
预计在9月份,美联储将会开始降息。表面上看,这一举措带来了利率的下降,似乎令许多人感到满意。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如果通货膨胀随之而来,实际利率可能会变成负值。这种情况下,实际上等于在无偿转移财富给美国。然而,美国采取的对策显然十分灵活。他们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印钞来应对。无论国际社会减持美债还是不购买,美国都可以通过印钞自行购买,从而避免受到损失。这使得美联储成为最大的美债购买者,自行消化了约70%的美债。
在逻辑上,由于债务问题导致无法履约,政府最终可能会陷入财政困境,但国家本身不会破产,民众和家庭也不会破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希腊。2009年,希腊政府宣布陷入财政危机,这是该国第七次面临类似的财政困境。然而,通过谈判和债务重组,希腊政府进行了更替,但国家依然是全世界公认的高福利国家之一,民众依然享有相对悠闲和富足的生活。从2014年开始,希腊每年向贫困家庭发放数额庞大的补贴,总额达到数百亿欧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已经进行了103次债务上限的调整。在目前高昂的财政赤字背景下,这一数字很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尽管美国多次修改债务上限,在国际社会面前屡次失信,但依靠其金融霸权和美联储的印钞能力,美国仍能继续通过强行印钞和发行债券来维持经济运转。然而,这一做法无疑在加速削弱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信任,同时也在撼动其长期以来建立的霸权地位。
目前,日本已经开始减持美国国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日本在今年6月减持了106亿美元的美债。日本这一举措的根本原因是担忧美国可能会出现违约行为。美国国债面临的“爆雷”和“破产”危机,其实是由美国自身引发的。在短期内,美国仍能依靠“美元霸权”来维持局势。然而,美国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对于我国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拜登政府决定派遣财政部官员访问中国。此次访问团由美国财政事务助理部长内曼等财政部代表组成,团中还包括来自美国联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代表。原计划该代表团将在当月15日至16日访问上海,参加一系列金融会议。内曼在出发前表示,这次访问是拜登总统和财政部长耶伦亲自商议后决定的。
奈曼还补充道,希望在面临金融压力时,中美双方能够共同探讨并制定改善沟通的具体措施。实际上,奈曼的立场已经很明确;现阶段面临重大金融压力的主要是美国,而非中国。美国正为其高达35万亿美元的国债所困,这一言论也可以视作美方在向中方示弱。本次美国代表团的成员中还包括美联储的高官,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近期一直在考虑大幅降息,这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最近,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降至约3.9%,只比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出不到2个基点。而在2023年3月,这两者的利差曾一度超过100个基点,创下自1981年以来最严重的收益率曲线倒挂纪录。目前,债券交易员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年内降息约100个基点,这意味着美联储在从9月到12月的每次政策会议上都有可能宣宣布降息,其中一次可能会单次降息50个基点。
尽管美国派遣了代表前来,但其具体意图尚未明确表露。中美双方的谈判依然困难重重,鉴于两国关系中存在诸多摩擦,彻底厘清这些问题仍需时间。中国一贯奉行和平政策,并始终坚持自身立场,不论在何种事务上,都会基于独立判断作出决定。
事实上,美国国债的增加可以比作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尽管美国国内的投资者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但这种“接盘”行为引发了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随着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的风险也在逐渐积累。全球各国中央银行调整策略,特别是增加黄金储备,可能是在对冲这种风险。未来金融市场的焦点将是美国如何平衡财政赤字与债务增长,以及海外投资者如何调整各自的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