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抢占了天时地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如今以湖南湘江新区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崛起,有了自己的新叙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星正在升起。
湖南湘江新区,这个国家级新区在2015年4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此后8年GDP增长了1.8倍,从2015年的1603亿元增至2023年的4519亿元,在全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六。
这枚落在湘江西岸、长江中游地区的棋子,正在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核心增长极、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引领区。
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抢占了天时地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如今以湖南湘江新区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崛起,有了自己的新叙事。
走上快车道之后,湖南湘江新区要成为火车头,带领全市、全省、中部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高度。如果说,改革和放权是动能的释放,是营商环境、科创生态的蓄势,那么人才和科创,则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湖南湘江新区的主政官员们,显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麓区委书记谭勇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坦言,重塑中国区域竞争格局的最大变量,是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谁能做好这篇文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到前列,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1992年,国务院开始设立国家级新区,旨在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从1992年的上海浦东新区开始,到2017年的河北雄安新区,目前中国共有19个国家级新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2023年,这19个国家级新区的GDP合计约6.2万亿元,以占全国0.2%左右的人口和面积,创造了占全国5%的经济总量。
其中,湖南湘江新区是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面积490平方公里,涵盖长沙市岳麓区全境、望城区和宁乡市部分街镇。
19个国家级新区概况
湖南湘江新区从批复成立开始,便肩负多重使命,要建设成为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即“三区一高地”,带动湖南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从2023年的经济和人口数据来看,湖南湘江新区的表现可圈可点。
作为位于中部的国家级新区,它的GDP和人口分别排在了国家级新区的第六和第四位。
19个国家级新区2023年GDP情况
19个国家级新区2023年人口情况
更难得的是,湖南湘江新区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于2023年首次突破5%,在19个国家级新区里排名第三;上市公司55家,在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二;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27家、3104家,在国家级新区里分别排名第二、第三。
具体来看,湖南湘江新区在2023年以0.5%的土地,创造了湖南省8%的GDP、12%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这主要得益于区内的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2023年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一半。
2024年4月,一位投资人从深圳前往长沙参观学习了一周,回来发了一条长长的朋友圈,抛出一连串问题:没有产业和人才积累,为何在湖南冒出中国南车、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一批全球领头公司?为何湖南会吹响打造全球研发中心的号召?
在他看来,湖南从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气候交通条件等多个方面,都不太有优势。“但为何会在近现代史上,在不同的时间点,都会有不一样的改变,偶然中的必然因素是什么?”
人们看见的多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看不见的是水下的巨大山体。让人瞩目的行业龙头,动辄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背后,是湖南湘江新区持续耕耘多年的科创生态。
湖南湘江新区,是湖南举全省之力托起来的,这是看得见的冰山。这里面有二十多所高校院所带来的科教资源,有湖南省四大实验室等科研资源,以及岳麓山大科城、湘江科学城、长沙智谷等创新平台,更有90万人才和三千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放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湖南湘江新区的科教资源优势都是首屈一指的,通过鼓励区内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促进高校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打通了产学研用创新链条。从北京、上海、大湾区等科创高地的经验来看,产学研的高效组合及有效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壮大,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还将带来湖南湘江新区的新发展。科教资源的能量释放,仍大有空间。
如果说在1990年代,作为首个国家级新区的上海浦东新区,是面向浦西、全球的开放和开发;那么今天湖南湘江新区的开放,则是对湖南全省、全国、全球科创资源的开放和拥抱,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中部崛起。
改革,放权,国家级新区的“湘江方法”
“不创新,不兴区;不改革,不兴区。”谭勇说,新区本来是创新的成果,改革的成果,因此必须咬定改革,咬定创新。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难一蹴而就。
湖南湘江新区站到聚光灯下时,已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8年长沙市设立“大河西先导区”,这是湘江新区的前身。长沙此前的城市格局为“东市西文”,西边是文化区,东边是商贸区、产业区,工业区,有些类似此前上海的浦东和浦西。
第二阶段是国家级新区。2015年,大河西先导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被赋予“三区一高地”的新使命。在这以后,它以每年约1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推进城市化。
更重要的是第三个阶段,“三区合一”。2022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优化管理体制,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使得湖南湘江新区从单纯的经济功能区变成了“区政合一”的综合功能区,并赋予湘江新区完整的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从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来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在这之前已采用“区政合一”管理体制,这一改革不算太超前。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走得更快,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一级建制政府,从法律层面赋予新区完整的行政管理权限。
对湖南湘江新区来说,这却是一次极大的机会。
原来的三区,岳麓区以行政管理事务为主,高新区以企业/产业发展服务为主,湘江新区以统筹协调调度为主。
在湖南湘江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局(大学科技园办公室)副局长张挺看来,当时湖南湘江新区没有自己的物理空间,更多的是起到区域发展的中枢作用,若要协调各区,很多时候是有想法,没办法。
三区合一、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有效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特别是简化和优化了行政审批流程,政务窗口基本是一次性办理、一次性办结。这带来了营商环境的显著提升。
2023年10月,湖南湘江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了“帮代办”团队,把服务放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实行专人跟踪,负责产业项目从项目备案到竣工验收备案全流程的报批报建服务,大大便利了项目建设审批手续的办理。
湖南湘江新区行政审批局则持续推动审批服务流程提速增效,优化办事程序,确保高频事项“马上就办”。
2024年3月,湖南湘江新区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监督平台上线运行,以更好地让企业、群众办成事、办好事。
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谭勇接待了二十多家企业组团来访。北上广深的企业不再是一个个、一家家来,而是成群结队。据他介绍,改革后新区的招商项目落地项目,同比翻了一倍多。
湖南湘江新区经济发展局党组成员陈娟透露,从他们正在做的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来看,新区市场主体的数量——实实在在有纳税记录,且有实际的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较2018年增长近三倍。
当然,这还不是改革的全部。2024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赋予湖南湘江新区第二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共计91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事项。
这是继2018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赋予湖南湘江新区16项省级经济管理事项直报权限之后,又一次改革放权。
与此同时,湖南湘江新区也在积极放权,按照“阵地前移,服务下沉”的原则,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现已下放街道(镇)“就近办”事项210项,赋权园区第一批权限154项。
2024年7月,他们更进一步,将产业招商+企业服务的经济职能下放到长沙信息产业园,以更好地推动湘江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
这一系列改革放权松绑之后,相信很快又会激活和释放新的发展能量。
人才,留得下,引得来
20年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写入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而今,中部崛起迎来历史性的机遇。对湖南湘江新区来说,学习和借鉴已有的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湘江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少走弯路,并形成新的后发优势。
比如,叠加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综保区、两型社会配套改革等政策,复制自贸区政策,系统集成全国先进地区优惠政策,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合作。
在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研发中心转移的过程中,科教人才资源是湖南湘江新区的核心竞争力。
湖南湘江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还是人才。这是它的后发优势,也是最大的依仗。
(http://www.jason-amy.com.cn)
来源:http://www.xk-2008.cn
(http://www.cgyyxx.cn)
来源:http://www.fjhygroup.cn
(http://www.ywhgyey.cn)
来源:http://www.wjmt.com.cn
(http://www.riverandmountain.cn)
来源:http://www.goluki.cn
(http://www.dell-dell.cn)
来源:http://www.skclc.cn
(http://www.grenzenlos.cn)
来源:http://www.diland.cn
(http://www.hslhsty.cn)
来源:http://www.qhdsdsgm.cn
(http://www.dawdy.cn)
来源:http://www.9watch.cn
(http://www.money-making.cn)
来源:http://www.zxfjh.cn
(http://www.1122xtvl.cn)
来源:http://www.jgb8.cn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之一,而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围绕岳麓山而建,岳麓峰会也在此策源,岳麓山顶日出更成为年轻人们热衷的打卡点。(受访者供图)
岳麓山下,汇聚了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4所双一流高校,以及其他22所高等院校。这是湖南湘江新区创新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这里的常住人口约252万,但人才总量已经突破90万,其中两院院士36位,在校大学生30万人,并在吸引“百万校友回岳麓”。顶尖人才的“留下”与“回流”,在湘江新区形成了人才与就业鲜明的“新区现象”。2023年,湘江新区9.8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53%,留湘率达65.5%。
改革开放之初,湖南是人口输出大省。湘籍人才因为求学、寻找工作机会,背井离乡的不少。而今,学有所成、业有所长的湘商回归、湘智回归,成为湘江新区发展的一大助力。
作为湖南湘江新区的核心区所在地,在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岳麓区的人口较2011年翻了一倍。每到节假日,湖南湘江新区辖区内的橘子洲头、岳麓山,经常要限流。
依托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城市”长沙,也是湖南湘江新区在人才招引中的加分项。在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能够吸引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也是其后发优势的一部分。
湘江新区的人才招引,则主要依托长沙市的人才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长沙面向国内重点大学的“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的“引进紧缺急需和战略性人才计划”、2017年的“长沙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等。
比较灵活的是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按照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市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等4个层次分类,除了资历、证书、课题等常规认定依据,更将认定资格开放给企业——比如连续两年以上年度税后薪资40万元以上,也可以认定为高级人才。
2023年,湖南湘江新区累计兑现各级各类人才奖补资金高达2亿元,并在2024年2月推出了“人才政策十条”(《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争创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核心区大力实施“湘江英才”集聚行动若干政策(试行)》)及“湘江英才”认定和服务。
湖南湘江新区认定的“湘江英才”,可凭借“湘江英才卡”,在新区享受包括人才就医、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及机场高铁绿色通道等8个方面的优质便捷服务。
“湘江新区是把人才当宝贝,真的重才爱才。”湖南湘江新区组织工作部副部长朱文说到服务人才就刹不住车。人才来到新区之后,如何“创业前途有望,生活后院无忧”,他们想方设法来解决“票子、房子、妻子、孩子”等一条龙问题。
除了政府工作人员,他们还额外招募了五百多名热心、懂政策又熟悉企业的人才服务代表,以志愿者的身份,做政策宣讲、人才沟通服务,今年还准备新聘七百多名。
只要把人才留住,相信金子永远会发光,只是时间点不同。谭勇相信,“我们的眼光怎样,境界怎样,未来就会怎样。”
中部崛起的关键角色
不到十年,湖南湘江新区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离不开改革放权,更离不开产业对人才的集聚。
建设岳麓山大科城、湘江科学城、世界计算-长沙智谷等创新平台,建设湘江西岸百里科创走廊和145平方公里的湘江科学城,全力打造中部地区科创新引擎,并坚持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风景留给科创人才,体现了这个国家级新区的决心和行动力。
放眼全国,无论科创企业招引、孵化,还是科创人才发掘,湘江新区面临的竞争不小。重庆、厦门等城市,都纷纷为招徕、留下青年就业创业制定和出台了专门的政策。
湖南湘江新区着力打造“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先进储能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等4大支柱产业,和未来汽车、人工智能的N个未来产业,多点支撑,形成产业生态。
这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而产业本身也成为人才落地的磁石。巴斯夫杉杉的总经理彭文杰、揽月机电的博士创业团队,是湘江新区高校出来的创业者;华自科技(300490.SZ)研究院院长苗洪雷、明康中锦的研发副总经理刘炜,则是因为企业而留下来。
远泰生物的董事长向双林,从美国回来长沙后,在这里经历了从高校、到上市公司再到创业公司的三次转身。三诺生物(300298.SZ)首席科学家蔡晓华,2012年受邀从美国来到长沙,一扎根就是12年,期间还学会了长沙麻将。(更多故事,可查看《寻找湘江新区的隐形冠军》)。
在一个新文化、新消费的生活场景里,串起生机勃勃的科创生态,奋斗者可自如切换的适度松弛感,怎知不是蓄势下一个伟大的开始?
以科创作为后发优势,需要大智慧和大魄力。随着中国主要省、市主政官员们的交叉调动任职,改革开放的思维、发展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接近,但是企业、个人所感知的营商环境、居住环境的差异,不在最长板,而在最短板。
谁能最早认识并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和企业,打通科创的任督二脉,释放出最大的发展动能。
来源丨南方周末
作者丨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项
封面丨长沙发布摄影团“石亮”
编辑丨袁小淇 校对丨陈叶灵
审核丨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