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林彪与粟裕在战役指挥上,不分伯仲。有人经常拿他俩进行对比,分析谁更胜一筹。从客观讲,没有可比性,他们面临的敌我情况不一样,不能生搬硬套去分析。
对于林彪来说,他评价:粟裕打的是神仙仗!从这点上看,不难看出林彪对粟裕军事指挥上的佩服。
新中国后,粟裕从副总参谋长升为总参谋长,对于军队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正确的。
在粟裕领导下的总参,副总长多达11位,分别是黄克诚、陈赓、张宗逊、李克农、张爱萍、许世友、邓华、王震、韩先楚、杨成武、彭绍辉。
除黄克诚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外,在总参实际工作只有4个人,分别是陈赓、张宗逊、李克农、张爱萍,其他人都是挂名。
在粟裕负责的总参工作期间,张爱萍副总长曾经给出很高的评价:
粟裕同志任总长的时期,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说起粟裕、张爱萍都是三野出身的将领,在抗战时期,粟裕担任1师师长,张爱萍担任4师师长。抗战结束后,粟裕、张爱萍分别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只不过粟裕负责野战军作战,张爱萍负责军区工作,分工不同。
粟裕对几位副总参谋长很信任,很放手,也很讲党的原则。几位副总长在讨论工作时,总能开诚布公,虽然有争执,也只是对事不对人,没有隔阂。总参谋部上下团结,人事和谐,大家一心为工作,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很纯粹,确实很难得。
1958年,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刘帅、粟裕、萧克受到冲击。刘帅、萧克做出检讨,对于粟裕冲击很大,调离总参谋长岗位,由黄克诚接替。
对于这件事,多年后儿子问张爱萍的看法,他的表情有些木讷,没有道出更多的缘由,彭总是他最尊敬的领导,粟裕是他的战友、同志,怎么评价,并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
粟裕离开总参谋部后,有一次找张爱萍谈起,觉得委屈,掉了眼泪,对方希望与彭老总开诚布公谈一次。我们不深究反教条主义的原委,多年后中央对这次运动给出公正客观的平反,从这一点看粟裕有委屈是正常的,被扣上一顶帽子,不好摘。
对于离开权力中心的粟裕,被调任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从这一安排上看,是受处分被降职安排的。尽管此后的粟裕,不再担任一把手。
很多人认为粟裕自1958年离开总参重要岗位后,就一直“赋闲”,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其实不然,上级对他依然很重用。只不过,不在一线权力工作而已。
1967年4月,他与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增补为中央军委常委,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1969年,苏中边境紧张,把粟裕请出来,出谋划策。1970年被周总理调到国务院业务组工作,业务组是国务院核心中枢,负责国务院整体业务运转。
当然,不担任一把手的他,在大运动中受到的冲击也不大,一直没有离开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