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国为军队将领授衔,空军领导中,刘亚楼、刘震被授予上将;吴法宪、成钧、曹怀里、王秉璋、谭家述、常乾坤、徐深吉、罗元法、吴富善、聂凤智、曾国华、余立金、郑任农、王辉球等被授予中将;而少将多达几十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吴法宪看来,自己被授予中将还是满意的。根据评军衔的几条硬性规定,自己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团职,没有当过师以上职务,所以中将军衔是当时他能达到的最高军衔,也是对自己过去的肯定。

他对刘亚楼司令员被授予上将,也是非常认可的。

刘亚楼在土地革命是担任过师职,在抗战时当过抗大训练部部长;在解放战争时担任过野战军参谋长。有人说他可以被评为大将,其实不然。

刘亚楼最耀眼的战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七年多在苏联。十大大将中,都是各个“山头”的代表,刘亚楼出身红1方面军红1军团,他的资历可没有罗瑞卿高,罗瑞卿当过他的领导,人家在三个时期贡献都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法宪也在回忆录里说道,没有听过刘亚楼对军衔高低不满意。相反,在授予上将军衔的57人中, 他排名在第30,排名在他的后面的还有不少比他资历要老的同志。

吴法宪对刘震被授予上将,似乎有些自己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震是红25军徐海东的老部下,从鄂豫皖一路打到陕北,与陕北红军合并为红15军团担任师政委。

1931年,刘震正式加入红军,相比很多上将,他显得有些晚。在1934年,成为基层指挥员,担任连指导员,在长征路上升为营教导员,抵达陕北后担任团政委。1936年4月,223团扩编为73师出任师政委。

抗战时期,刘震所在的红15军团改编为344旅,吴法宪所在的红1军团改编为343旅,成为兄弟部队。

1941年,黄克诚率领八路军4纵抵达苏北,与八路军苏皖支队等,改编为新四军3师,刘震担任旅长,而吴法宪担任师政治部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结束后,刘震升为新四军3师副师长,与黄克诚等人进入东北作战。而3师主力在战斗中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2纵,刘震担任司令员、吴法宪担任政委。两人并肩作战3年多。平津战役后,东野改编为4野,成立兵团,刘震担任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吴法宪调离39军,担任兵团副政委。

1952年,军队评级时,吴法宪、刘震按照职务都被评为副兵团级。副兵团级是有资格参与上将的评选的。在1955年授衔的上将中,有33位是正兵团级,19位是副兵团级。

能被评为正兵团级的将领,正常情况下都会被授予上将,因徐立清多次让衔才改为中将,属于一个例外。而副兵团级一共42位,选谁担任上将,是一个需要多方位衡量的问题。

当时的标准,除了依据现任职务,政治品质,资历、对革命的贡献以外。还要适当照顾各方面军干部,照顾少数民族干部,起义将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在同级别情况下,就找“山头”代表,如红7军,李天佑、韦国清;红25军:韩先楚、刘震;起义将领:吕正操;少数民族将领:杨至诚、乌兰夫等。这样下来,刘震有了优先权,并不能说受到照顾,因为他的三个时期的职务都够得上上将条件。

当然,如果没这个“优先权”,单论资历、战绩,王近山、王必成、杜义德实力也都不俗。

正因为“优先权”,吴法宪认为刘震代表红25军或红15军团授予了上将,俩人虽然是多年搭档,同级别,最终不同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