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代上海虹口

1970年代上海人的生活好不好,上海人与外地人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有一位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作家回忆70年代生活时,还表示当时他家住在静安区,现在也都是上海的核心区域,可是即便如此,静安区依然有一半的房子没有卫生设备,家家户户早上还要倒马桶,许多上海居民家里甚至没有可以生火的炉子,还要去里弄口的老虎灶上打开水,洗澡还要去公共浴室。

甚至当时全国只有上海发行过“半两”的粮票,这“半两”的粮票可以买一根油条;或者一碗小馄饨;或者一碗鸡粥,上海的鸡粥可不是真的鸡肉粥,而是白粥上面淋一点酱油;或者一块“奶油”蛋糕(蛋白蛋糕)

最有意思的是当时上海人都很识趣,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去别人家里吃饭,因为大家过得都不富裕。

当时上海的年轻人为了结婚,可以过得有多节省?

中午在单位食堂不打菜,只花1分钱打一份汤,就是这个汤下饭,而且下班回家后还要自己动手打家具,上海人把这样的年轻人都戏称为“汤司令”。

不过,别看上海人写的文章里把当时的日子描述得那么苦,其实上海的供应放在全国来看都是很高的了。

比如上海每人每月“配给”猪肉1.5元,而当时猪肉价格每斤一元钱,换言之,上海当时每人每月猪肉定量是1.5斤,这已经很不错了,而当时全国其他大城市每月人均猪肉定量只有1斤。

而且相比上海周边地区,上海人的生活真的算不错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1970年代安徽著名的顺口溜“上海佬、吃得好,吃得好嘞死得早。”

为什么当时安徽会有这样的顺口溜呢?

原因是20世纪60年代末,全国开始新一轮的三线建设,只不过这一次的三线建设在上海分为大三线与小三线,大三线自然指的是中南、西南地区,小三线就是安徽。

当时上海不少企业都在安徽建了“分厂”,当然,由于当时安徽根本没有那么多合格的工人,所以工人都是从上海派过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援助安徽小三线的上海工人

而为了让这些上海工人不抵触到安徽工作,上海方面还想了许多办法,其中一条就是保留这些援徽工人和干部的上海户籍,工资也按照上海的标准的结算。

虽然上海人回忆自己1970年代的生活时,都觉得挺辛苦的,但是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真的很不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鸡蛋

根据当时援徽的干部回忆,当时安徽农村的物价相当低,小核桃六毛钱一斤,糖炒栗子三毛钱一斤,鸡蛋五六毛一斤,冬笋三四毛一斤;最关键的是这些农副产品还不需要粮票,所以当时上海援助安徽的工人们领了工资后都狂买当地安徽农民的这些农副产品。

当时为了鼓励工人们去安徽工作,上海方面给工人开的工资还是很高的,一个月36元钱;我记得一位四川籍作家说他70年代中期招工回到成都当工人,过了学徒期之后,一个月才20块钱。

根据相关资料,据说最夸张的时候,援助安徽的上海工人们能一个月买走安徽十万斤鸡蛋(援徽的上海工人有十来万)

搞得安徽省的同志专门和上海方面提意见抗议,说你们在安徽的工人把我们安徽的鸡蛋都买光了,就连我们合肥都快买不到鸡蛋了。

由此可见,1970年代上海人整体生活水平放到全国来看,真的是数一数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