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都知道,印度一直是个很有“野心”的国家,不仅把中国这个发展中的邻居当作“劲敌”,还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下一个中国”。

你别说,这几年印度经济确实像坐了火箭一样,嗖嗖地往上窜,可英媒却不买账,说印度想成为下一个中国,机会渺茫!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英媒又为啥这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一个中国”

印度的雄心壮志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独立那会儿,开国总理尼赫鲁就放出豪言,说印度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干脆消失。

这话不仅表达了印度对国家地位的追求,也为后来的领导人定了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指导下,印度一直把中国当竞争对手,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下一个中国"。

印度政府和民众都希望复制中国的经济奇迹,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这种追赶中国的心态在印度社会根深蒂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环球时报研究院做了一项调查,覆盖了四个语种,有效样本达到1466个,结果让人惊讶。

高达98%的印度受访者希望印度成为超级大国,更有超过80%的人表示"非常期待"或"比较期待"印度成为超级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高的民族自信和对未来的期待,无疑为印度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民众的期待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推动着印度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断努力,试图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底气但不多

印度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每年6-7%的增速让很多国家羡慕。

更让人惊讶的是,印度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这一成就无疑为那些期待印度成为超级大国的民众打了一针强心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其蓬勃发展的服务出口产业,该产业占印度GDP的10%,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从IT外包到金融服务,印度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3年,印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庞大的人口规模为印度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更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结构年轻且合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年轻人口不仅能够推动生产,还能刺激内需,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目前还不够完善,但恰恰因此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公路、铁路到电力、通信,每一个领域都有待提升,这意味着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基建投资都将成为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尽管印度展现出如此多的积极因素,仍有专家对其成为"下一个中国"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球时报》就报道过,在新冠疫情期间,被誉为"中国通"的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发表了他对印度的看法。

这位学者断言: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的希望是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雅克的观点无疑给那些对印度未来满怀期待的人泼了一盆冷水,作为一位长期研究中国的专家,他的判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雅克得出如此悲观的结论?其实也还是印度的经济与人口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口与经济规模不匹配

首先失业问题就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印度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约1亿适龄劳动力无正经工作,这一数字令人震惊。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的教育水平普遍落后,大多数劳动力是低素质文盲,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教育水平更导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低下,仅有40%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在工作或愿意工作,这意味着大量潜在劳动力被闲置。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更是低得惊人,仅有10%的适龄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与中国69%的比例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虽然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人口增长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水资源和能源压力日益加剧,创造优质就业岗位的能力受到严峻考验。

人口优势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发展,印度亟需制定有效政策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红利存在时间窗口限制,预计到2035年就将消失,这给印度的发展增添了紧迫感。

制造业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但印度在这方面明显落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印度制造业规模较小,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仅为3%,与中国的30%相去甚远,短期内,印度难以挑战中国的整体地位。

法治环境差和严重的贪腐问题更是阻碍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对外资企业的不友好态度也使得印度难以吸引更多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裙带资本主义"和腐败问题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印度的经济发展之上,这不仅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打击了普通民众的积极性。

制造业转移到印度也面临诸多困难: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教育水平、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大难题,高情商说就是发展缓慢,低情商说就是啥也没有,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仅影响了日常生活,也大大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

面对如此多的挑战,印度要成为"下一个中国"的道路确实充满荆棘,而国际舆论对印度前景的看法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下个中国可能吗?

《日经亚洲》曾刊登过一篇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印度裔前银行家萨提亚吉特·达斯。

文章标题《印度永远不会成为西方所希望的样子》就传递出达斯的核心观点是:印度无法取代中国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西方拉拢印度的背后动机是为了弥补自身实力的下降,而印度的轴心战略则缺乏连贯性。

印度地缘政治专家坎坦的观点为这一讨论增添了新的维度,他指出:"如果中国只是组装下苹果手机,美国(政府)是喜欢中国的。但当中国开始造自己的手机时,美国(政府)就不高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坎坦进一步预测,一旦印度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将面临与中国类似的命运——遭受美国政府的打压。

自从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对中国投资实施了严格限制,修订了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要求共享陆地边界国家的投资需事先批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印经济关系,然而,最近印度政策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印度政府批准了多项电子制造业投资提案,其中包括中国公司的提案。

同时,印度正在考虑制定新政策,以促进零部件和子配件制造,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可能会放宽中国工人入境印度的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印度政策的潜在变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显得颇为谨慎,她表示希望印度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这一表态既反映了中国对印度市场的重视,也暗示了两国关系改善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印度要成为"下一个中国"仍然任重道远,从制造业规模到基础设施建设,从教育水平到创新能力,印度在诸多方面都与中国存在显著差距。

结语

印度能否真正成为"下一个中国",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努力,还受到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

无论如何,印度的发展道路必将是独特的,不可能简单复制中国的模式。

参考:

环球时报《环球时报调查:有多少印度人认为可以短期超越中美?》

新华社《印度专家:一旦印度崛起,也会像中国一样面临美国政府打压》

观察者网《"印度永远不会成为西方所希望的那样,它替代不了中国》

人民资讯《中国行我也行!为追赶中国,印度定下大计,13亿人又兴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