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中共安徽省委新闻发布会在省委党校举行,解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钱三雄,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副主任余三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陈军,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克金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郑明武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刘炜鑫 许梦宇 李轶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 钱三雄(刘炜鑫 许梦宇 李轶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人: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副主任 余三元(刘炜鑫 许梦宇 李轶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人: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陈军(刘炜鑫 许梦宇 李轶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人: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吴劲松(刘炜鑫 许梦宇 李轶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冯克金(刘炜鑫 许梦宇 李轶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郑明武(刘炜鑫 许梦宇 李轶晗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 钱三雄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有关情况。

今天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在合肥胜利举行。这次全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思路举措。会议听取和讨论了省委书记梁言顺受省委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的意见》(以下简称省委《意见》)和《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省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的成就,全面总结了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安徽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跨越、每一项成就,都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亲切关怀的结果,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方位落地转化的结果。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对全会文件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省委《意见》紧扣中央决定谋篇布局,紧密结合实际谋划举措,主题鲜明,目标科学,重点突出,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安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必将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一致表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的坚强决心,紧扣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部署的改革任务、提出的改革举措,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把“愿景图”变成“实景图”。

省委对开好这次全会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省委先后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常委会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进行传达学习;组织省级负责同志和省直单位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委《意见》起草组组长,带头深入16个市开展调研,2次主持专题会议研究起草工作,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党外人士意见。省委《意见》广泛征求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负责同志,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各市委、省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部分中央驻皖单位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全会文件起草过程是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知情问策、集思广益的过程。

省委《意见》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一是突出对标对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一体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决做到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二是突出一以贯之。在纵向上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省委工作部署要求,接续落实其中仍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重大提法,做到有机衔接、前后贯通,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是突出安徽特色。在横向上全面了解兄弟省份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文件情况,借鉴各方改革创新经验,谋深谋实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安徽特色的改革举措。

四是突出创先争优。坚定不移弘扬小岗精神,以更高标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造更多示范性改革品牌,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经验。

省委《意见》的主要内容,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省委《意见》共14部分、59条,比中央《决定》少1条。其中,减并2部分,即中央《决定》“五、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十四、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主要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多是中央事权,因此没有单列,将其中涉及地方事权的内容分别并入其他部分。突出2部分,即省委《意见》“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主要考虑这两个方面是安徽的优势,也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增加1部分,即省委《意见》“五、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主要考虑安徽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叠加覆盖,这是我省发展的独特优势、难得机遇。

二是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省委《意见》坚持把安徽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大战略中来审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安排,明确两个时间节点,即到2029年完成本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省委《意见》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安徽“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的殷切嘱托,从打造“三地一区”、增进人民福祉、全面从严治党六个方面,提出实现“六个新提升”、做到“六个当先锋”的改革目标,即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实现新提升,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上当先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实现新提升,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当先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新提升,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上当先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实现新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当先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新提升,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当先锋;党的建设质量实现新提升,在践行“三严三实”上当先锋。

三是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省委《意见》坚持因地制宜、扬皖所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全面部署改革任务。主要有12项: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二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四是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五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六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七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八是完善依法治省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法治安徽;九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安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十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一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十二是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

四是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省委《意见》提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加强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改革落实机制,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在安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改革风正劲,扬帆启新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而团结奋斗!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记者

刚才,钱部长介绍了省委《意见》的框架和基本内容,请介绍一下省委《意见》在部署重点改革任务方面有哪些考虑?

余三元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精神的《意见》。《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谋划了安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12个方面重点改革任务,覆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任务安排上,坚持“六个更加突出”。

一是更加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意见》用近三分之一篇幅,部署了经济领域重点改革任务,位置最前、分量最重。《意见》着眼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城”与“乡”、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关系,部署了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等任务举措,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更加突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意见》围绕加快构建“6178”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推动六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七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八大服务业,推出一系列扬皖所长、高含金量的改革举措,让这些“金娃娃”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努力为安徽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和未来。

三是更加突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意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范式,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不断擦亮安徽创新“金字招牌”,加快把安徽创新活跃强劲的优势转化为胜势、潜力转化为实力、潜能转化为动能。

四是更加突出改革的全面性、协同性。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零敲碎打不行、单兵突进也不行。《意见》突出全面深化、协同推进,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立足人民当家作主,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立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一体推进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立足展现徽风皖韵独特魅力,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立足群众急难愁盼,提出加强分配、就业、社保、医疗等领域制度供给;立足“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五是更加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意见》把维护安全同改革发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既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专章部署,又在各个部分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产业链安全、金融安全、科技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作出针对性安排,推动全省党员干部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睁眼睡觉的警觉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防线。

六是更加突出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意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并在最后一部分对“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进行部署,目的就是一刻不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管党治党的新气象、新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新华社记者

这次省委全会提出,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下一步有什么安排和考虑?

陈军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今年以来,安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前7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8%、连续5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本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从“三个新”上发力:

一是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动能。健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体制机制,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级,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催化原始创新“从0到1”的突破、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强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完善“科大硅谷”等平台支持政策。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发展新赛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以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创新领域未来产业、八大优质高效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打造“皖美服务”特色品牌,推进省级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创新区。

三是持续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发展新活力。扩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覆盖面,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安徽板块”。完善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培育一批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数商,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

光明日报记者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请问,我省将采取哪些改革举措,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吴劲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我省企业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省81.4%研发投入、80.7%研发人员、87.7%研发机构、80.2%发明专利来自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制定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实施意见,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二是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推动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完善“三首”“三新”产品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推动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和无研发活动实现“两清零”。

三是完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机制。推动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打通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绿色通道。推动新获批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80%以上由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来自企业的不低于80%。推动仪器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构建企业广泛参与的科技奖励机制。

四是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机制。将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重要内容,强化评价结果运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研究制定顶尖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省市协同打造一批顶尖孵化器,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有效提升企业育成能力和生态支撑能力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出重要部署,请问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

冯克金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实施制造业智能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数实融合的重要方面和发力重点。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五大体系。

一是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发挥省数字化专班统筹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加强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健全完善分级分类的监测评价体系,加快实现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二是健全示范推广体系。坚持“点线面”同步发力,“点”上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线”上协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改造,“面”上推动重点集群和园区数字化转型。坚持“省级示范+市县推广”,分行业、分区域开展精准培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三是健全服务支撑体系。持续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加强工业软件、智能化成套装备、工业操作系统等软硬件供给。分行业、分层级构建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加快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应用,建立健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信用评价和服务监管机制,全方位提升转型服务支撑能力。

四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持续优化省级政策支持方向,鼓励各地出台配套政策,用足用好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政策举措,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更好支持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五是健全转型生态体系。加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委、行业商协会及智库作用,分行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精准引育和供需对接,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筹措新模式,更好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 。

中国日报记者

安徽将如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助力长三角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陈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安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推动一体化发展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本次省委全会工作部署,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红利,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助力长三角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一是聚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共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为牵引,加快建设皖北重点产业集群。高品质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培育发展六大高端服务业。

二是携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扎实推进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加强经验互学互鉴、复制推广,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三是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长三角一体化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长三角物流体系降本增效,打造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高效配置。强化省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长三角教育、医疗、康养等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让居民服务“一卡通”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更便捷。聚焦“十五五”规划编制,联合沪苏浙开展调研,谋划实施一批跨区域、跨领域大平台、大通道、大项目 。

安徽卫视记者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请问,我省将如何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推动更多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吴劲松

去年以来,我省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作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在全省106家省属科研单位试点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让单位与成果完成人成为一致行动人,科研人员获得全部所有权后可自主转化。

截至8月底,全省累计赋权成果868项,成果估值4.97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2家。为推动这项改革,我们联合省审计厅等10家省直单位共同制订工作方案,授权试点单位开展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建立尽职免责制度,列出不予追责的八种情形,努力消除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各方顾虑。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一是强化工作统筹。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进行分类指导,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加快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健全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推动“科大硅谷”等平台及专业技术转移机构、金融机构与试点单位对接,为试点单位提供全流程、多元化服务,保障赋权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三是强化典型示范。挖掘并宣传推介赋权改革典型案例及其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各试点单位互学互鉴,营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浓厚氛围 。

人民网记者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我省将实施哪些改革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冯克金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抓主抓重,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

一是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完善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规体系,建立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快速响应机制,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执法检查,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健全立法、司法相关工作制度,让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技术攻关,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

三是完善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牵引,健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要素配置机制。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优化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搭建民营企业与省内外资本对接平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民营企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探索推进赋予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权。

四是营造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反映问题“直通车”机制。健全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加大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宣传力度,营造尊重、保护、成就民营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

安徽日报记者

省委改革办是服务省委推进改革的“参谋部”“智囊团”。请问省委改革办如何更好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省委推动《意见》改革部署落地落实?

余三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小岗精神,省级层面共安排1500余项改革任务,林长制、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县域医共体、编制周转池等一批原创性改革推向全国,安徽改革的创新力和影响力持续攀升。这次省委全会绘就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安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的政治行动全面贯彻省委全会部署,发挥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职能,在四个方面“聚力用劲”。

一是在压实改革责任上聚力用劲。服务省委进一步健全改革责任体系,抓紧制定《意见》分工方案,逐项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细化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把责任扛起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务落实。

二是在提升改革能力上聚力用劲。服务省委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推动党员干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提升把握改革规律、破解改革难题的能力,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三是在鼓励改革探索上聚力用劲。服务省委进一步落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改革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有特色的微改革,打造更多示范性改革品牌。

四是在强化改革实效上聚力用劲。服务省委进一步完善改革督察和评价制度,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让改革之“花”在江淮大地结出更多发展之“果” 。

责编| 顾盼编辑| 王玲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