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看平剧《逼上梁山》,当即给编导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给谁?信中都写了什么内容?

在延安文艺座谈后的一场演出,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此剧开了新生面!深情表扬的一封信,又有着怎样的殷切的希望?

党中央延安十三年,是革命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十三年,在政治、军事、组织全方面发展的十三年,也是文艺为人民服务,根基夯实的十三年。

一场平剧的演出,得到了一代伟人的高度关注,以一封短信,助推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队伍的成长,对文艺大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逻辑严谨、简洁明快的一封短信,不仅成为延安红色圣地文艺指示,还在丰富延安文化方面,成为独树一帜的书法精品和语言语句的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逼上梁山》剧照

1944年1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看了一场平剧戏——《逼上梁山》。

平剧即京剧。延安时期,中央党校一直有业余平剧演出活动,1943年以前,这些演出大都是传统剧目,主要属于校园文化生活与娱乐性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共中央校教务处杨绍萱将《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改编成平剧《逼上梁山》。

杨绍萱,河北唐山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在滦县和北平等中学任教,后任北平师范学校校长,法商学院、中国大学教授。抗战后,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1938年赴延安,1940年任马列学院编辑委员、延安中央党校研究员、延安平剧院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绍萱

延安文艺座谈后,他与齐燕铭共同编导了历史剧《逼上梁山》。脚本创作之初,他们就得到了教务处领导刘芝明的支持,在他初审脚本后,即报告给彭真。在彭真支持下,经过两三个月的紧张排练,《逼上梁山》于1944年元旦正式公演。演出之后,立即引起轰动。艾思奇在《解放日报》上著文称赞该剧是“平剧改革中的一大成绩”,称其在旧故事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观点、新的内容,以及对平剧的形式作了改革,认为这些都有重大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安平剧院旧址

随着这部平剧在延安引起的轰动,让一直关注延安文艺方向的毛泽东,倍感欣慰。1月9日晚,毛泽东特别安排时间,观看此剧。剧中的情节,让毛泽东记忆深刻,也再次触动毛泽东关于对文艺创作的思索。

一剧全新、一剧全开,一剧就反映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新风、新气象。

身为一党之领袖,又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最紧张的战争状态下,诸多的工作事项,让毛泽东日理万机。但这耳目一新的一场平剧,却让毛泽东放下诸多事,在观剧当晚,便给剧作者书信一封,可见此剧对他的触动之大。

绍萱、燕铭同志:

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毛泽东

一月九日夜

毛泽东的这封信是写给《逼上梁山》的编导杨绍萱和齐燕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写给编导杨绍萱和齐燕铭的信

齐燕铭,1907年出生,北京人。曾用名齐振勋、齐震。1924年入中国大学预科读书,后转国语系。1930年6月毕业,曾在北平大同中学、光华女中、保定第六中学、北平中法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1935年起参加革命活动。“一二·九”运动时,加入新学联,主编《盍旦》、《时代文化》杂志,积极领导学生爱国运动。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西北《抗战日报》主编、政治干部学校教务长,冀南行署太行办事处主任。1940年后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编写中国文学史,并在鲁迅艺术学院兼课。

毛泽东在信的一开头,就充分肯定了杨绍萱、齐燕铭的工作,向他们致谢!并特别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代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这封主题鲜明、立场坚定,虽短小精悍,但言简意丰的信,从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全局出发,给杨绍萱、齐燕铭高度评价和深情地赞扬。

满纸的肯定,洋溢着喜悦!毛泽东在信中,又把喜悦的深层政治原因,阐释得明明白白。以概括集中,逻辑严谨、简洁明快,为延安红色历史注入了一段文艺史实。

这封信,又堪称毛泽东在延安时的书法精品,以书信的高光内容,让人读后,折服在一代伟人深刻思想的同时,更领悟到一代伟人独特丰沛的思维语言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安平剧院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