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晚,重庆市大足区年仅10岁的男孩吕俊(化名)从自家20楼跳下。从20楼追下来的父亲,怎么追也追不上……吕俊永远离开了他最亲的哥哥,丢下以泪洗面的爹妈,还有那只不到1岁的小狗。
“父亲不准观看电视,不服教育一气之下从家里卧室的窗口跳下死亡。”对于警方的调查结论,吕家人说什么也不敢相信,但吕俊再也回不来了是事实。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采取这些极端的做法?你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无济于事?
要知道这个原因,我们需要从孩子的人格培养过程中去寻找病因。
阿德勒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一文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一个中年妇女已经五十二岁了,但是她特别厌倦与同龄女性的相处,内心里特别瞧不上她们。她知道自己似乎有问题,但找不到原因。
之后,在她的回忆中,阿德勒发现了“历史”线索。
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姐姐优秀和漂亮,令人注目而自惭形秽,因而为此颇感羞辱。
阿德勒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那位女士的心理原动力和心理支行过程始终都没有变过,即:老是担心她被人看不起。当她目睹他人更爱人喜爱,她就会心生嗔恨。
同样,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消极、自卑、自暴自弃、无法激发内在驱动力等问题也与其成长经历中所遭受的不公待遇有关。
为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内心里都是存在自卑感的,但是这种自卑并非坏事,它可以诱使孩子想要去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而让自卑感被排除出去。当个体所处的境遇得到了改善,自卑感也就会相应减轻。对于这个现象,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心理补偿”。
然而,人的自卑感,以及经由自卑感所萌生的心理补偿机制,会在两个方面使力。一个方向是人们可以出于自卑感在客观上做出点成绩,比如学习成绩太差,我就努力学习让客观事实改变。另一个方向则是,人们又或许只会因自卑而进行纯心理上的调整,逐渐拉大个体与客观现实的差距。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不好被受歧视,于是他们开始产生错误的心理补偿机制:我就自暴自弃让你这个妈妈生气,我就有一种爽快的感觉。或者,我通过欺负那些老实的爱学习的同学,从而得到胜利的感受等等。
再比如,孩子心理承受力差,与养育者的养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当孩子犯错、闯祸的时候,如果父母能给予包容理解,情绪平和、就事论事地帮孩子解决问题,不指责孩子,孩子犯错后惊慌的情绪就会得到安抚,他会从父母给出的反馈中认识到:哦,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儿,没什么。那他内心就会变得有弹性,能容纳更多生活中的小小挫折。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碗打了,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时,妈妈走过来对他说:没事的宝贝,把碎片收拾掉就行了。
然后孩子的心情就会放松下来,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儿,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相反地,当孩子不小心搞砸了一件事后,父母会表现得很生气,夸大孩子的失误,还停地指责孩子,会让孩子的觉得犯错太恐怖了,我都这么错了,我真该死。
比如我小时候,有一次,家里养的大公鸡跑出了鸡笼,钻进了屋子里。我抓它的时候,它一扑棱脚一蹬,飞上桌子把碗踹了下来,掉到地上摔碎了。
我妈看见了,顿时驳然大怒,指责我说:你为什么不知道先把碗收起来?又为什么在碗掉下来的一瞬间,你不马上把碗接住?都怪你,摔碎了碗,晚上别吃饭了。
她很把一点点小事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变成了一件大事,我要承受很严重的后果。
所以,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就很担心自己犯错,一犯点小错就会惊慌失措,觉得自己犯的错很严重,于是心理自卑度越来越重,承受力越来越低。
那么,这样的孩子在今后就会努力发展心理补偿机制:我不做任何事,我不能让我父母看见,我不能出错。
而一旦犯错超过孩子的心理阈值,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补偿机制无法支撑他的价值感之时,他就容易采取极端方式。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切记不能让孩子过度自卑,当自卑感严重到一定程度,会令孩子不受控制地发展出其他补偿心理,来进行心理补偿,而只不过使当事人在心理上得到了必要的满足罢了。
而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当事人离实际越来越远,他们于是开始依赖那种他自生的主观心理补偿机制,与此同时,他们对实际的情况选择性失明和逃离。而在当下,手机成为这类自卑感重的孩子的天堂,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依赖自生的主观心理补偿机制,而且可以通过闯关和获得游戏的奖赏催生新的主观心理补偿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逃避现实中的不愉快。
要解决手机成瘾为代表的孩子内驱力不足的问题,不可以头痛医痛、脚痛医脚,要从其产生的养育模式中找到根源,从而对养育方式进行彻底的改变。
有三类儿童的特别容易出现上述的“主观性补偿心理”的偏差:
其一,身体器官先天性虚弱或存在缺陷的孩子;
其二,被父母严厉管教而从未获得过亲子之爱的孩子;比如,文中提到的严厉的父母对待打碎碗的孩子的表现。
其三,从小娇生惯养被过分宠溺的孩子。
因此,对于这三类孩子,家长的养育要非常小心,一定要注重经常审视自身的养育言行,以防止对孩子造成过度的自卑情结,从而引必孩子极端的“主观性补偿心理”的产生,即孩子催生错误的心理补偿机制,不愿意正视现实和自身。
如果不能够及时纠正,这将会对孩子的未来人生之路制造相当大的障碍。
今天,专门在头条文章中讲到了溺爱对孩子的人格的影响,读罢此文,可以参考本公众号的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