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公里,骑着摩托车一遍一遍地绕着走。
或在水岸处蹚水,搜寻可能出现的地笼网、炸弹钩。
遭到口头辱骂是家常便饭,遭到非法捕捞者攻击也是屡见不鲜。腿和手臂还会不时被植物刮伤,后颈被太阳晒伤。
这些,都是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工作的日常。
许多江豚巡护员曾经是靠捕鱼为生的渔民。
他们在长江边长大,熟悉这片水域,也深知渔业资源的变化。
然而,随着对长江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他们意识到过度捕捞对江豚生存的威胁。
对于渔民身份的转变,“冲突时有发生。”
巡护队队长、现年62岁的郭再模边说边扒开袖子,展示手臂上的伤痕。
那是在制止违法行为被渔民殴打时留下的。
位于长江中游的天鹅洲渔业资源丰厚,当地人历来以捕鱼为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月入过万,禁渔令对其影响可见一斑。
郭再模原先也是渔民,保护区成立后,他就判断“做渔民不会长久”,于是主动变身巡护员。
起初,面对一起捕鱼的老朋友,郭再模觉得不好意思,可职责在身,法不容情。冲突往往就是这样爆发的。
他们的转变,不仅是个人职业的选择,更是对长江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
经过多年各界的共同努力,天鹅洲的江豚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据相关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的数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以天鹅洲保护区为例,从最初的5头江豚逐渐增加到约80头,并保持着每年8至 10头的高速增长,近五年还对外输送了近50头,是名副其实的江豚种质资源库。
同时,江豚的栖息地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随着全面禁渔政策的实施,渔业活动对江豚生存空间的干扰大幅减少,水域的水质得到提升,水生植物和鱼类资源也逐渐丰富起来,为江豚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和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的联合报告显示,人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已有56%的重叠。
IUCN红色名录目前包括157190种物种,其中44016个物种濒临灭绝。
这其中不少濒危物种生活在与人类社区相邻的保护地周边。
在许多地区,濒危动物的栖息地与人类社区密不可分,而这种联系往往因资源争夺、栖息地破坏等因素而导致冲突。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急需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共生模式,以促进社区与濒危动物的和谐共处。
由“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执行的“社区与濒危物种共生”项目聚焦于保护地周边社区与濒危物种的共生关系,通过可持续农业、渔业、替代生计、自然教育、人兽冲突管理等手段,寻求解决方案并为此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这一项目,我们期待能够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24年,新媒体公益传播也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过十年有爱之路。“最后益条”第三次携手腾讯公益,在久久公益节“益起做好事,因爱而久久”。
非常荣幸,摄影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一起携手诚邀屏幕前的您,参与新媒体公益传播。
您可以动动小手转发公益故事,让更多人关注“社区与濒危物种共生”相关环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