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阳光仍然强烈。60岁的高发滨走在芦笋地里,看着青翠的芦笋棵下正钻出土的嫩笋,估算着卖秋笋的收入。“34亩芦笋,春笋卖了12万元,秋笋还能卖5万元,今年稳挣了。”
高个子的高发滨显得有些瘦,又累又忙,人胖不起来;脸色黝黑,整天在地里忙着,人白不了。
高发滨是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东小高村农民,也是这个村的村主任。高发滨的收入主要来自他的两个厂子,但他始终相信土地能带来更多的收入。尽管种地这么多年赔了不少钱,但他仍想找出条种地的好门路,并为此实验了38年。
初秋时节,芦笋棵新抽出的嫩枝既可以生吃,也可以做熟了吃,市场上一斤能卖10元钱。图中后者为高发滨。
种草莓,让他尝到甜头
1986年,在周边农民还只知道种粮食时,年轻的高发滨种了一亩草莓。一亩草莓一年能卖1500多元,好的时候一年卖到2000多元。“那个时候,麦子才两三毛钱一斤,种草莓太挣钱了。”他说。
种草莓挣钱,当地的沙土地又很适合种草莓,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民种起了草莓。种了6年草莓后,高发滨的种地收入在当地已经不再冒尖了。
种甘蔗,气候不适应
1999年,高发滨当上了村干部。东小高村有560来口人,却只有300亩耕地。“人多地少,就要想办法让每分地多些产出。”他说。
有人宣传山东也能种甘蔗,高发滨想找个明白人问问,却没找到。他种了几亩甘蔗,甘蔗开始在地里长得旺盛,可等到甘蔗长节时,他傻眼了:大多甘蔗节太短,一棵上有一两节能啃食的就不错了。
“种地,光听人说不行,别人说得再好,宣传得再响,不亲自种,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高发滨说,“在我们这里种甘蔗,生产期短,积温不足,种出来也没人要。”
种葡萄,技术不过关
2002年,高发滨联合另两户村民,共同种了10多亩葡萄。以前没种过葡萄,又没有请来好老师,高发滨纯靠种地的经验来种葡萄,结果显而易见:葡萄产量低不说,质量还差。
种了两年葡萄后,高发滨放弃了。“种粮的经验不能全拿来种菜,种菜的经验不能全拿来种果。”他说,“没有技术支持就轻易去尝试,很难成功。”
种土豆,土壤不合适
2004年,高发滨种起了土豆,并且是与一家企业签了回收合同。结果种出来后,因当年市场上的土豆价格低,企业没按合同收购,最后他只好以每斤一毛钱的价格把土豆卖给了贩子。他又赔了。
“我不再继续种土豆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第一年种土豆便市场行情不好,而是因为土壤。”高发滨说,“我们这里是黄河滩区,黄河土太细,透气性差,土豆不适合种在这种土壤里。”
种胡萝卜,遇市场变脸
2007年,高发滨流转来300亩地,全部种上了胡萝卜。当年胡萝卜大丰收,亩产达到1.2万斤。收胡萝卜时,他傻眼了:根本卖不动,连贩子都不上门。
他租了恒温库,把收来的胡萝卜存进库里。“收获时价格低、没人要,说不定转过年后就能卖个不错的价格。”他说。存了一两个月后,他打开恒温库,看到满地是水。胡萝卜全烂了,他也找出了烂的原因:把成袋的胡萝卜垛在一起,垛得太厚不说,还没留通气孔,不烂才怪。
第一年种胡萝卜赔了30多万元,高发滨不太服气,又种了一年胡萝卜,仍然是不挣钱,原因是那几年胡萝卜的地头价太低。
种菜,人工费太高
2008年,高发滨建起7个大棚,街道上东小高村建起的13个大棚,也一并交给他经营。种了这些年的地,自家也种着小菜园,再加上区、街道两级提供的技术支撑,高发滨经营的20个蔬菜大棚,看起来效益不错。
“看着卖钱不少,其实不挣钱,人工费太高。”高发滨说,“种一两个蔬菜大棚,基本不雇人,棚里的活家里人就能忙得过来,确实挣钱。要是种多了,全靠雇人干活,种大棚蔬菜很难挣钱。”
在表面风光却年底算账赔钱的情况下,高发滨坚持种了3年大棚蔬菜后,选择了放弃。
双孢菇,抗不住天灾
种菜不挣钱,2011年,高发滨在5个大棚里种双孢菇。当年,五个棚的双孢菇让他挣了25万元。
高发滨兴奋了。收购商直接找上门来说:你要是做到量大了,我直接派车来拉不说,价格还能商量着来。种双孢菇的原材料,主要是粉碎后的棉柴。那时滨州种棉花的多,棉柴要多少有多少。
2012年,高发滨又建了38个大棚,并建起棉花秸秆粉碎厂,58个大棚全种上了双孢菇。收棉柴,粉碎棉柴,菌棒进棚,一切都很顺利,一切都向着他挣大钱的方向前进。
这年8月,棚内菌棒刚开始出菇,一场大台风袭来,58个大棚全被刮倒了。一夜之间,高发滨赔了470万元,他连跳黄河的心都有了。
“这些年我算是明白了,干农业,不管种什么,2年涝2年旱,不涝不旱的6年中,还有可能遇到风灾、冻灾、雹灾等。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太低了。”高发滨说。
栽油桃,要不回桃钱
实在拿不出钱重建蘑菇大棚,在消停了两年多后,高发滨重新建起20个大棚用来栽油桃。
他请来莒县的一个农民当技术员,技术员帮着把20个大棚的油桃栽活、长旺后走了。临走时,技术员说:一定要控好旺,控好了明年就能结油桃。
到了打控旺药时,高发滨给技术打电话,技术员说:按照包装袋上要求的用药量,浓度提高到10倍,这样打才行。看着比筷子还细的油桃树,打10倍量的控旺药,把树控死了怎么办?
高发滨请教懂技术的人,得到的回答是:绝对不行,树会死的。他又打电话给莒县那位技术员,技术员说:不这么打,就分化不出叶芽和花芽,明年结不了桃。我家正在给3年树龄的油桃打控旺药,你可以过来看看。
高发滨直接开车去了莒县,看到人家是20倍的量打3年龄的油桃树。回家后,他咬着牙,给他的油桃树打上了15倍的控旺药。2016年,桃树结果了,虽然每棵只结10多个。“技术这种东西,要信真正种地人说的话。”他说。
高发滨的大棚油桃,销售方式靠的是人们前来采摘。看着账面上的效益不错,搞了两年后,他知道油桃种下去了:前来摘油桃的,不少是熟人,桃摘走了,记个账就行。上门要账,不好要不说,他还拉不下这个脸来。
大棚房,不符合政策
2019年,高发滨不再种油桃,改成建大棚房。了解了需求后,他觉得肯定挣钱。
14个大棚房建起来了,每个17万元。刚建完没几天,有事在外地的高发滨接到街道干部的电话:有急事,赶紧回来。
回来后,高发滨连夜被告知:在耕地上建大棚房,不符合政策,必须拆掉。“拆就拆了,怪我没提前了解这方面的政策。”他说。
干啥赔啥,让一心在土地上寻条挣钱门路的高发滨很是郁闷。
高发滨(右)在查看秋笋出土情况。
种芦笋,再次从头来
高发滨1987年在济南打工时,认识了一位工友,虽然分开了,但两人并没断了联系。这位工友以前在外干工程,后来回家种起芦笋,他的家乡以芦笋种植而闻名。
2020年,工友对高发滨说,你的地闲也闲着,不如种些芦笋。高发滨听了没动心,这些年搞农业让他有些怕了。
2022年8月,高发滨来到朋友家,想具体了解芦笋种植。朋友说,种芦笋,第一年每亩投入5000来元,以后基本只投个肥料钱,却可以采15年。朋友家种着50亩芦笋,一年能挣40多万元。朋友还说,从2019年开始,当地种芦笋的人多在芦笋地里种金蝉,效益更好。
高发滨相信朋友不会骗他。2023年5月,高发滨种了14亩芦笋;2024年5月,他又种了20亩芦笋,并买来5万元的金蝉产卵枝,插放到2023年种植的14亩芦笋地里。
2024年是第一年采嫩笋,每天采的量不大,大客户不会上门,只能卖给贩子。6月份,就有大客户直接联系高发滨:你要是量大了,我直接上门拉货,价格肯定比小贩子出的价高多了。
现在,周边已经有两户农民跟着高发滨种起了芦笋。周边村的农民过来看高发滨种的芦笋,有不少人问:我们跟着你种行不?高发滨说:行,技术我来管,管不了的我出钱请专家来。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张永滨 郭文艺 牛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