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稳稳地幸福还是打拼才会赢?
很多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入城市的大学生,在每年的年初都面临这样的一道选择题。多少年来,很多人都试图去解题,但答案各不相同,也很难有统一的正确答案。
在外生活久了,难免有一种思乡感。虽然外面花红柳绿、高楼大厦,但感觉还是老家的县城好。在这里,距离朋友同学近,骑个电动车等红灯,可能就能遇到朋友和同学。在小县城,环境熟悉,物价低廉,主打一个安逸。甚至有些人就是为了待在父母的身边,因为小县城回村仅仅几十分钟路,想他们了就能回去。
因为现成足够小,所以这里才有家的味道。用一辆电动车,几个小时就能把县城逛一遍,在这里不用故意去讲普通话,因为大家都不约而同说着一样的方言。
有人一毕业就考编然后回到了家乡。不少人为留大城市还是回县城纠结。毕竟都说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但如果是性格相对稳重和保守,回家乡应该是个还不错的选项。天津毕业的晓丽,就选择了回县城生活,这里房价不高,也是小时候过年过节经常来逛的地方,每个周末还能回村里看看父母,似乎这样稳稳的幸福也不错。
晓峰去年参加省里的编制考试,分配到了县里工作。虽然市直考试落榜,但在县城离家近,就几十分钟路程,时间充裕就能回家蹭顿饭,中午还能在单位食堂吃大餐,周末可以陪家人出门散心,也能约上初高中同学小聚,平淡又安稳。
但也有人虽然考上了县城编制,却还在不断为了市直编制而努力“跳槽”。云帆家在城里,但只考上了附近最近的县城编制,基层工作基本没休假,他已经一个月没回家了,看着自己同学考上了市直离家几十分钟,每天都能回家,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不过也有人在城市里工作,为的只是逃离原本家庭令人窒息的亲戚圈子,为了满足自己闯一闯,搏一搏的心态和美好理想。
身处小县城,或许是一种安逸的生活选择,但对一些人来说,却常常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安,和窒息感。为何在小县城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首先,小县城的社会氛围往往相对封闭和保守。人们对外界的包容性较低,传统观念和习俗在这里更为根深蒂固。对于异于常人的行为或思想,往往会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排斥,这使得一些具有特立独行或前卫思想的人感到无法自由展现自我,从而产生了一种窒息感。
其次,相比大城市,小县城的生活选择相对单一。购物、娱乐、文化活动等方面的资源有限,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局限在固有的范围内。缺乏多样性的生活选择使得人们感到生活乏味,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从而产生了一种对生活的窒息感。
再次,小县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有限,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有限的职业选择和有限的发展空间,缺乏实现个人梦想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机会。这种局面使得一些年轻人感到无望和困惑,产生了一种对未来的窒息感。
小县城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生活的滋养相对匮乏。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设施有限,文艺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活力和多样性。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内心世界的需求,缺乏精神上的滋养,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窒息感。
最后,小县城的人际关系往往比较复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更为紧密。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相互之间的熟悉和矛盾,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局限和封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难摆脱他人的审视和压力,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产生了一种对人际关系的窒息感。
那去了小县城,就是不思进取,是退步。甚至有亲戚会说:别回县城,好不容易出去了,回县城没出息。不要为了七大姑八大姨嘴里的一句“您家孩子在上海工作啊,真棒”而分心,在传统认知里,大城市就是梦想,是奋斗,小县城则是“躺平”,是“不思进取”,所以才有了所谓的选择困难症“好不容易考出来,回去是不是太可惜”的感叹。
在锄禾君看来,小县城有安静和祥和的一面,这可能就是相当多的人说的“就像养老”,而大城市有自己比较快的发展节奏,也有较多的机会和资源,对于年轻人来说,拼一拼没什么不好,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安稳。所以趁年轻拼一拼,不留遗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