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颠覆你对贸易和闭关锁国的认知:我大清朝什么都缺,但为什么不进口呢?

贸易,价格战,汽车,摩擦,最近有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那就是加关税。欧盟委员会8月20日公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草案,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米汽车

欧盟为什么加征关税?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近些年来,贸易争端变得越来越多?国际贸易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这里不想直接展开讲,只是把这个作为一个引子,来聊聊大清朝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大清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这个印象对吗?这对于大清朝公平吗?这是事实吗?

18世纪末,英国的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了清朝,面见乾隆皇帝,商讨通商事宜,他的目的是想要打开清朝的市场。

乾隆皇帝果断拒绝了英国的请求,并且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我们是天朝上国,什么东西都有,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和你们做生意。

从那以后的故事,就是,大清朝向英国等欧洲国家,大量出口陶瓷、丝绸、茶叶,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了逆转贸易逆差,为了掠夺中国的白银,于是向中国走私鸦片,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这个叙事逻辑对不对?

非常不对。大错特错。因为这里边有一个事实是错误的,关于中国英国的贸易争端,假设的前提是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商品。

乾隆说的话,也是假话。

大清朝能做到自给自足吗?不能。

大清朝需要来自国外的大量商品?

既然如此,为什么白银反而是流到中国?

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清朝贸易,是被皇帝操控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我大清朝哪,缺少的东西太多了,需要进口的东西太多了。

首先一个,就是缺白银,不是普通的短缺,是极其的短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明朝时,中国所有的容易开采的银矿,都已经基本开采干净了。明清两朝,中国不得不从日本和西方,进口大量的白银。

第二个,中国还缺少铜矿。

铜,在中国有特殊地位,它不仅用来制造货币,还用来制造各种铜器,如大钟、香炉等,需求量很大。

同样的,到了清朝,容易开采的铜矿也被开采干净了,只剩下江西、云南还有点儿,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日本的数据,1663到1707年,共有11.1449亿斤铜在长崎售出,大部分卖往中国。康熙开海后16年里,每年有大约300到400万斤日本铜输入中国。直到清朝灭亡,从未停止过从日本进口铜。

第三个,清朝缺少粮食,非常缺少。

清朝经历了一个人口大爆炸。顺治九年(1652年),清朝首次大规模统计全国总人口数据是1448.3858万;到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总人口数据是14341.1559万;道光十四年(1834年),全国总人口数据是40100.8574万。

从不到2千万,到突破4亿,人口增长简直像吹气球。与此同时,耕地和粮食产量增长却非常慢。耕地最高时,也只有8、9亿亩,平均一个人也就是两亩地。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即便是风调雨顺完全没有灾荒的情况下,一个人平均也就是拥有300斤粮食,刚刚能满足温饱,绝对不要想着吃肉了。

清朝的皇帝心里很清楚,他知道大清朝缺少粮食。他也知道,离中国非常近,海上交通非常方便的南洋地区粮食非常多。

他更是知道,从南洋进口粮食,可以很好的弥补大清朝国内粮食不足的问题。但是,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从南洋进口粮食的数量都可以忽略不计。

白银、铜、粮食,是大清朝最缺乏的物资之一。除此之外,还缺少各种珠宝(象牙)、香料(南洋)、玉器(缅甸)、颜料(阿富汗青金石)、木材(尤其是红木,国内森林被砍伐殆尽)、皮毛(从俄罗斯进口)、人参(朝鲜)、海鲜(日本朝鲜,因为清政府禁止下海捕鱼)、军火(清朝火器落后西方)、动植物物种等等。

我大清,天朝上国,不但不是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反而是物质匮乏,老百姓穷得很呢。

我大清出口了最多的茶叶,以至于大英帝国最普通的老百姓,每个月买茶和糖的钱,比购买食物还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我大清的百姓,根本吃不到肉,根本喝不起茶,根本吃不起糖,穿不起衣服。

甚至,经常因为灾荒而陷入饥饿,不得不揭竿而起造反。

像广东以北的中国,和南洋、西洋的商品互补性最强,尤其是南洋的香料、糖之类的商品,很受欢迎。但是,乾隆皇帝,他很坏呀,他故意的呀,他故意关闭所有的通商口岸,只留下一个广州。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不允许自由贸易,尤其是不愿意让老百姓从国外进口商品?

自然是,皇帝认为,对外贸易,不利于皇权的统治。

具体来说,又有很多细节值得玩味。

首先,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皇帝要塑造一种形象,要给老百姓洗脑,他要让所有人相信,只有皇帝能带给他们幸福,只有皇帝才是救世主,只有皇帝才能让他们吃饱饭,穿得暖。如果我大清的老百姓,能够自由的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商品,他们的信仰就会破灭,他们就会认为皇帝啥也不是,我大清啥也不是,国外的好东西多得是,国外的月亮就是圆。他们会崇洋媚外,他们就会更有反抗精神,皇帝的宝座就坐不稳啦。

我大清的皇帝,愿意把中国的好东西卖给洋人,却不愿意让老百姓享用洋人的好东西。

其次,我大清的皇帝,对世界形势非常清楚,这形成了信息闭锁,我乾隆爷,知道的事情很多。他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大航海,知道殖民主义,知道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知道法国大革命。甚至,他很可能知道牛顿,知道万有引力,他知道,世界变了,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他非常害怕,他害怕有一天,大清朝那些暴民,也会像法国大革命一样,把他送上断头台。

但是,他也一点儿都不害怕,因为他知道,只要封锁消息,封锁信息,大清的暴民们,会愚昧无知,没有先进革命思想武装的老百姓,就是一盘散沙,无头苍蝇,完全不用怕。

只要自由贸易,大清朝的暴民们就会和洋人接触,就会了解洋人的思想文化,就会学习洋人的革命精神。

最后,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了白银。大清朝没有能力自己搞出来货币,只能用别人的白银作为货币。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政府,清政府没有任何信用。信用是货币的基础,是金融的基础。没有信用,只用把金融命脉交到西方人手中。所以,清政府一定要保证贸易顺差,从国外进口白银。你以为那是白花花的银子吗?不,那是信用、信任、信仰、法律、道德。因为大清缺德,不得不从国外进口。

以上说的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事情。

鸦片战争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鸦片战争之前,我大清总体是闭关锁国的。国际贸易辐射到的人群非常少,国际贸易占GDP的比例非常低,国际贸易对整个大清经济的影响非常小,毫不客气的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我大清被迫成为一个对国际贸易依赖的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在晚清年代的进出口总额,1842年不足1亿两白银,1911年8.5亿两,到民国1928年已扩大到22亿两白银的规模、达到一个历史顶峰。

1843年茶叶出口不过是14万担,1868年增至150万担、1880年达到顶峰240万担,在出口总额中占比始终保持60%以上、占世界茶叶贸易的90%以上;生丝出口也是高速增长。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埠、进口规模迅速扩大,进口商品品类从零增加到1900年的近600种,其中主要是工业品,且90%是生活用品。

进口的工业品有卷烟、肥皂、蜡烛、纸张、染料、针、钉、笔、牙刷、洗涤用品、化妆品、玩具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每来一物,华人无不争买”。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生活必需的“棉织和毛纺制品”了,仅在英国输华商品中就占到80%,它们质量好、价格远低于中国的土布,最终导致中国土纱纺织业几乎全部消失。

与此同时,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钢铁、机械产品、化工原料等进口逐渐增加。

看到这里,你才能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看到这里,你才能真正了解什么叫近代化,什么叫工业化,什么叫市场经济。

看到这里,你才能真正了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近代中国向前发展。

看到这里,也许你才能更理性、更客观的去思考现在,有关贸易争端的新闻。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这块土地,绝对算不上是地大物博。

我们中国,农业条件在世界上数一数二;

我们中国,大好河山,风景秀丽;

但我们中国,其实资源十分匮乏。

我大清朝那时候,缺银少铜。

现在,我们缺什么?

我们还是缺铜。100年过去了,我们还是需要进口大量的铜。

我们缺煤,我们不缺烧的普通煤,我们缺的是好煤,适合用来炼钢的好煤,需要从澳大利亚、印尼、印度进口。

我们缺铁矿石,缺好的铁矿石。我们的铁矿石本身还挺丰富,但是因为我们国家历史上,地壳运动太频繁,把大块大块的铁矿石震的稀碎,把好的铁矿石,变成了不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缺粮食,我们自己的粮食不够吃,需要大量进口。

我们缺少的东西很多,如石油天然气、钾、牛奶、牛肉、钴、铀、锂等。

我们还缺少各种高科技设备、高科技专利技术。

当乾隆爷穿越到现在,看到中国人背着LV的包,用着苹果手机,喝着可乐,开着保时捷,他也许会感叹一句,唉,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