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人太没良心了”,李军一边拿着保温杯喝水,一边有些情绪激动地骂道。

李军骂的是那些用化学物质“美颜”或熏制枸杞的商家,害得他现在只敢喝白开水。

今年36岁的他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浦东一家IT公司做网络运维。春节前,他所在的部门整体被裁了,只留下了主管一个人。

上班时,李军一个人的月收入近两万元。他结婚两年,去年刚要了孩子。夫妻二人同心,在老家安徽的一个地级市买了一套大房子,交完首付后,还背了几十万元的房贷,每个月还6千元,日子还过得去。

突然的裁员打乱了他的计划,因为交了首付没有积蓄,每个月房贷及孩子的奶粉钱那是一天也拖延不了。被裁后的第三天,他就干起了代驾,他抱怨道,“代驾现在太卷了,喝酒的人也比以前少多了”。

代驾不好做,但比每天在家不停地投简历,却收到不回音的日子好一些,“辛苦不重要了,代驾每天还是能见到些收入”。

李军的两个同事开起了网约车,但也是同样的卷。2024上半年,多个城市的针对网约车市场出现运力过剩的情况而发布饱和预警,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

李军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似乎是突然之间,他就失业了。

不得不说,这一届中年人的命真苦,失业不说,保温杯里泡着枸杞还被人下了毒。

PART.1

这届中年人的命真苦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但这届中年人却被失业的寒意笼罩。

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7.1%。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6.5%。不包含在校生的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3.9%。

中年人的失业率数据看起来似乎还好,但事实上多数人加入了代驾、网约车、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的大军,因为和年轻人还可以选择继续上学或在家啃老不一样,中年人有时真的是一天都等不起。

网上有段子这样调侃:“中年人失业的去处:铁人三项(外卖、快递、司机)、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保洁)和创业三部曲(摆摊、开店、自媒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曾经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有2亿灵活就业者,其中有1300万外卖骑手,如今这一数据或将进一步提升。另据美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团的骑手数量为270万人,2023年直接飙升至700万人。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面对日益增加的焦虑,李军听从老婆的劝告,一边开车,一边注意起了身体的保养,开始喝起了枸杞。

前两天,我的一位忘年交在朋友圈里转发了央视对“毒枸杞”的报道,并附文字:“食品安全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一个问号加一个感叹号,情绪显得相当激动。

回想起那些年,这位手里经常捧着的玻璃杯,里面经常悬浮着枸杞、胖大海……,我突然就懂了:在这个年轻人都追捧养生的时代,“保温杯里泡枸杞”真可谓家常便饭,更不要说对养生有一套高深理论的中年人了!

近期,枸杞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让本就处于压力中、注重健康的中年群体的“养生信仰”摇摇欲坠。

PART.2

有毒的枸杞

日前,根据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一些不法枸杞商户公然违规在枸杞中添加违禁化学品。

看起来鲜红的枸杞里到底有哪些“科技与狠活”呢?

这些商户在枸杞采摘后,先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美颜”,遇到雨天则使用硫磺进行熏制。

为了降低成本,部分商户甚至选用价格低廉且含有大量砷的工业硫磺。

食用这样的枸杞,延年益寿就不要想了,健康都有可能不保:长期摄入硫磺处理的枸杞可能会影响人体的肝脏和肾脏功能,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等严重后果。

——消费者可能前脚还在养生,后脚直接奔往生命终点线了!

这些商户不知道吗?显然不可能。

报道中指出,商户们对这种催命枸杞带来的危害心知肚明,但“不加会亏钱,干脆也开始放”。

而有毒枸杞也已经流向了火锅店、小药铺、茶叶厂,有的被制成了枸杞酒……

看到这里,前几天吃完火锅的我都有些心有余悸:不养生也逃不了吗?

根据报道,本次食品安全丑闻分别存在于青海省格尔木市以及甘肃省靖远县,两地都盛产枸杞,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就以格尔木市为例,今年7月,人民网还报道过当地“格外甜”的枸杞。格尔木市农牧局副局长刘艳红介绍,格尔木市处于“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利于枸杞储存有机物及糖分,出产的构杞黄酮含量较其他产区高30%左右,枸杞产品优质率达到70%,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产地之一。

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产地发生如此丑闻,这不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吗?

事实上,当地为促进枸杞产业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也对枸杞产品生产流程出台过相关规定。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规定,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该条例从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

如今,该条例已经施行快五年了;报道也提到,当地每年都会进行检查,却依然大面积出现这种问题,仅仅追查商户就足够了吗?谁该为此负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健全监管体系,落实具体责任,才能尽可能避免同样的事件再次以不同的姿态出现。

2008年,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报道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犹在眼前,人们至今记得饮用毒奶粉婴儿的惨状。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建立长期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百姓将对标榜“健康营养”的枸杞产生怀疑和恐慌,枸杞不但会从中年人的茶杯中消失,其上下游产业也会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

作者:不会打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