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开国上将李聚奎来到重庆视察,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民众的真实需求,他带着警卫员和秘书漫步于重庆街头,和当地的老百姓一边聊天一边记录。
走过一条小巷子的时候,李聚奎突然听到了剃头匠的吆喝,觉得剃头匠的声音很耳熟,下意识地看了过去,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
李聚奎冲到剃头匠身边,激动大喊:“司令,你怎么在这?”
这个剃头匠是谁,李聚奎为何要称呼他为“司令”呢?
原来,眼前的剃头匠就是李聚奎曾经的战友段海州,别看如今的段海州做着剃头的街头生意,处境十分狼狈,当年他也是富甲一方的大人物。
段海州是河北安平人,家中世代经商,攒下了大量家业,即便是在动荡年代,段海州一家依旧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
东北沦陷后,段海州想要弃笔从戎,考取黄埔军校,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无奈之下,他只能去了家附近的十三路军干部学校。
这个学校是臭名昭著的石友三创办的,因为得罪了蒋介石、冯玉祥等人,经常有人来学校闹事,石友三不得已关闭学校,段海州也被迫辍学回家。
回到家里后,段海州不甘心就这样碌碌无为度过一生,他购买了大量武器弹药,组织了一批有志青年,成立了一支“抗日义勇团”。
段海州带着队伍在河北各地演讲,四处招募热血青年加入队伍,队伍缺乏活动经费,段海州就回家劝说父亲,支持自己的抗日事业。
在段海州的努力下,这支民间武装很快就突破了6000人,他成为了河北一带响当当的抗日英雄,老百姓将他领导的队伍尊称为“段家军”。
段海州领导段家军收复了武强、献县等县城,所部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来了各个势力的垂涎,段海州经过深思熟虑后,带领队伍投靠了八路军。
中央将段海州的武装力量改编为为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段海州担任司令员,李聚奎担任政委。
李聚奎是我党的一位老同志了,饱经革命考验,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有他的加入,纵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快就扩张到了1万多人。
1938年,段海州因为身体原因回老家休养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石友三的弟弟石友信找上了门,段海州毕竟是半路出家,政治立场不坚定,在石友信的一番游说下,相信了他的谗言,加入了石友三的队伍。
1940年,石友三当了汉奸,段海州又气又羞,转而投诚孙良诚,结果这个孙良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也成了日本人的走狗,两次选择错误让段海州羞愧万分。
解放战争末期,那些国军将领纷纷起义的时候,段海州无颜面对曾经的战友,放弃起义,隐姓埋名去了重庆,当了一名剃头匠。
李聚奎了解到段海州这些年的心酸经历后,没有怪罪他,安慰道:“你也是身不由己,你为抗日立下的功劳,党和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