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宋希濂搭乘一架军用运输机,秘密抵达汉中。胡宗南亲自到机场迎接,二人一同乘车,前往胡宗南的住所。在那里,他们进行了一场,长达6个小时的密谈。
宋希濂
期间,宋希濂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胡宗南听完大喜,竟然直接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用力拍着宋希濂的肩膀,兴奋地说:“老宋,你这个计划好啊,好极了!”
两人相约好,来到重庆山洞林园官邸,当面向蒋介石陈述这个计划。谁料蒋介石听完,却面有愠色。任凭胡、宋二人轮番劝说,蒋介石始终不肯点头同意。
这个大胆的计划,也因此彻底搁置。气得胡宗南捶胸顿足,大骂蒋介石是个“老糊涂”。
究竟是怎样的计划,能让胡宗南如此激动?蒋介石又为何坚决反对?
不得不说,这一计划的夭折,无意间挽救了解放西南的战局。蒋介石的“错误决策”,对于整个中国,实乃一件幸事。
人心向背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结束,百万雄师跨过长江。胜利的天平,彻底向着人民解放军倾斜。
东北全境、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都相继解放。国民党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整个大陆最后的“国统区”,只剩下西南的寥寥数省。
眼看着战局急转直下,国民党当局再也沉不住气。8月24日,蒋介石带着蒋经国,乘坐专机抵达重庆督战。随行的还有黄少谷、陶希圣、俞济时等一干军政要员。
过去,蒋介石每去到一个地方,当地都要组织学生列队欢迎。可自从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大规模发动内战以来,川渝人们倍受苦难,反蒋、反战的情绪日益高涨。
川渝地区号称是天府之国,盛产大米等粮食。但在内战爆发后,市面上却天天闹米荒。国民党官员操纵米价,地主粮商囤积居奇。
就在这重重压迫之下,农民种田还得缴纳公款、官粮。堂堂一个产粮大省,竟然沦落到无粮可吃,民怨沸腾早已抑制不住,各地不时发生哗变。
这次乘蒋介石专机飞抵重庆,国民党当局按照惯例,强行征调当地学生,去机场拉横幅迎接,却遭到进步学生的顽强抵抗。
就连平时“御用”的商会团体,因为失去了利益牵扯,也全都不听指挥了。
最终他们迫不得已,在当地的帮会中,联络到一些“袍哥大爷”。出动他们的徒子徒孙,去迎接蒋介石。就连这批社会渣滓,人数也是少得可怜。他们举着零星的条幅,场面十分讽刺。
重庆当地的各界人士,都不愿看着家乡沦为战场。蒋介石刚带人进驻重庆,他们就开始防备国民党兵趁火打劫。
由当地乡绅牵头,在城中街道修筑木栅栏。当地民丁把守入口,并规定通行口号。外人不知道口号的,一律不准放行。
宋希濂
宋希濂事后写道:“不仅百姓见了喊打,就连乡绅土豪都不肯合作。人心向背定成败,这种仗还怎么打?”
西南防务
只可惜,蒋介石始终不懂这个道理。他在抵达重庆后,立即组织了一场军政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挽大厦于将倾,维护国民党在西南的统治地位。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诺兰,曾来华面见蒋介石。诺兰带来了美国人的“承诺”:倘若国民党军能在大陆支撑6个月,美国愿意出资支持。
诺兰还暗示蒋介石,如果苏联也支持共产党,进而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有决心去打这个仗。
蒋介石听信了美国人的花言巧语,重新燃起了“反攻”的信心,开始着手部署他的“西南大决战”。
在当时的政治区划中,西南包含云南、贵州、四川、西藏、西康五个省份。总面积234万平方公里,占大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就地理位置而言,西南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东有长江三峡之险,西有横断山脉为屏障,南有武陵山横亘,北有秦岭相阻隔。
蒋介石妄图凭借天险,保住西南这座堡垒。在大陆留有一席之地,与台湾遥相呼应。依靠美国人的援助,支撑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以便他能东山再起。
按照蒋介石的设想,解放军想要入川,必定会选择川北这条捷径。因为在川渝地区,自古就有“蜀道难”的说法。除了陇海线铁路,和有限的几条公路外,只有山间小路可以勉强通行。
蒋介石笃定认为,解放军如有大规模军事调动,必将沿着陇海线行进。这样一来,国民党军只需在陇南布防,沿着铁路守株待兔。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解放军,抵挡在川境之外。
基于以上战略判断,蒋介石下令胡宗南,让他率领第5兵团、第18兵团,总计7个正规军的兵力,沿着秦岭山脉,构筑川北的第一道防线;宋希濂的6个军,则后撤至川陕边境,组成第二道防线。
彼时,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经发展到400万人。而国民党的主力部队,除胡宗南、宋希濂的几个兵团外,几乎已被全部歼灭。
这几个兵团中,只有第一军、第二军装备完整、兵源充足,尚有一战之力。其余都是被解放军打败后,撤退重组的散兵游勇。军心都涣散了,根本不足为惧。
计划入缅
国民党人自己心里也清楚,局势已然是一边倒,完全没有反败为胜的希望了。
第20兵团的陈克非曾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系统,不到三十年就完蛋了;以我们校长为首的黄埔系统,是不是三十年也该完蛋了?三十年一个轮回,这是天命,也是气数。”
胡宗南
这种悲观的论调,在国民党高级官员当中,迅速扩散开来。很多人无心恋战,开始想方设法给自己找“退路”,当中就有胡宗南和宋希濂。
两人在汉中会面,胡宗南问宋希濂,今后可有什么打算?宋希濂坦然地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他对胡宗南解释道,这个想法的灵感,来源于解放军过去的打法。如今敌我双方力量变了,为什么国民党的军队,就不懂得采取这种迂回的策略呢?
宋希濂认为,要尽可能地避免跟解放军正面交锋,最要紧的是要避免陷于被包围的状态。他在滇西住过三年多,对于缅甸边境的情况较为熟悉。
胡宗南
在此基础上,宋希濂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想把自己和胡宗南手下,总共十多万人的部队,全部拖到滇西去。
背靠缅甸,进可攻退可守,学习共产党人打“游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不被彻底歼灭,总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
胡宗南听后大喜过望,两个人一拍即合,马上着手开始准备。会谈商定后不久,胡宗南便以训练新兵为名,开了两个师到川南的乐山、峨眉一带。
宋希濂则指派了第七十九军的新兵总队,约四千多人开往泸州训练。并暗示各军的将领,可以把后方长期设在泸州。
蒋介石与胡宗南
消息很快传到重庆,彼时蒋介石还做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美梦,坚决不可能同意撤退。
他亲自传令给胡宗南,要调他的第一军来重庆驻防。并征集了四百辆汽车去广元,名为接运、实则押送。
胡宗南私心里极不情愿,向参谋总长顾祝同求情。甚至不惜违抗军令,拖延部队的行动。蒋介石大怒,亲自跟胡宗南通话,两个人在电话中争吵起来。
争执的结果,是双方各退一步。最终第一军只调了两个团到重庆,蒋介石则下令让胡宗南不得后退。宋浠廉的入缅计划,也正式宣告破产。
包围歼灭
西南战役打响前,胡宗南还在为自己的防线洋洋自得。他曾对外夸下海口,宣称这是“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只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早已证明,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不过是个华而不实的摆设。而胡宗南的西南防卫,也必将迎来同样的下场。
因为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压根就没有从川北发动进攻的打算。对于蒋介石的布防设想,毛主席早已了然于胸。并根据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制定了大包围、大迂回的总体战略。
先是贺龙指挥着第18兵团,在四川以北地区作佯攻态势。成功吸引了胡宗南部的注意力,牵制这16万大军,使其无暇他顾。
刘伯承和邓小平
刘、邓大军的主力部队紧随其后,大张旗鼓地从南京出发。先乘津浦线再转陇海线,摆出一副要往西南运兵的架势。
火车行至郑州,刘伯承甚至亲自出席群众欢迎大会。会上他对着记者高调宣布,解放军大部队即将入川。
战争的走向,似乎完全按照蒋介石的预判进行。殊不知这正是毛主席下的一盘大棋,整个西南早已被解放军包了饺子。
9月11日,毛主席进一步明确战略部署,命令四野和二野,不要急于开战。先把敌人赶进包围圈,再来个关门打狗。
陈赓
陈赓将军率领第4兵团,从赣南一路杀到广东,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贯广西、直取云南。
二野则从湘赣边境出发,一举挺进重庆。断了胡宗南部的援兵和退路,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胡宗南部30多万人,几乎全部被歼灭。仅留有数千残兵,通过空运逃到了西昌。
宋希濂部20万大军,也被解放军合围。他本人更是在大渡河边,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结语:
整个西南战役,从国共双方排兵布阵,到战争飞速结束,用时短短57天。
多亏蒋介石的误判,没有放任国民党军逃亡出境。无意间为解放军节省了大把时间,更为新中国扫清了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