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力弘扬政法优良传统和英模精神,“常州政法”微信公众号特开设“75+寻找老政法精神”专栏,探访常州老政法干警记忆中的峥嵘岁月,挖掘他们忠诚履职、勇担使命、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的优秀品质,激励广大政法干警以政法战线老同志和先进模范为榜样,赓续精神血脉、厚植为民情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常州新实践贡献政法力量!
▲点击查看视频
人物自述
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
1979年12月,正值隆冬之际,我第一次来到了武进法院西夏墅人民法庭。
那个时候,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法治事业也处于起步阶段,武进县下辖八个行政区,与之不太相符的是,人民法庭的数量只有三个,除了我所在的西夏墅人民法庭,还包括夏溪人民法庭、小新桥人民法庭。后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案件数量的增加,武进法院最多时下辖有十个人民法庭。
西夏墅人民法庭并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我们借用过西夏墅乡政府的办公室,也租住过老百姓家的土坯房。在那段记忆里,煤油灯昏黄暗淡,我坐着长板凳,手写着判决书,时不时会闻到后院厨房飘来的饭香味,偶尔还能听到猪圈传来的喂猪声……后来,西夏墅人民法庭搬到了奔牛镇,名称也随之改为奔牛人民法庭,一开始是在奔牛造船厂里租了办公地点,到1984年,法庭才在奔牛锁厂对面建起了办公楼,我们终于有了固定的办案场所。
当时办案条件比较简陋,我清晰地记得武进法院的办案标准为“月结三,季结十,一年结四十”,西夏墅人民法庭的案子相对来说比较多,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我单独负责西夏墅好几个乡的案件,很是忙碌,每个月休息一、二天是常态。
那个年代没有交通工具,我们下乡办案都是靠步行,最远的一个来回就要走20多里。另外,西夏墅这个地方,傍水而兴、沿河而建,土质比较松软,一遇到下雨天,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湿滑难行。有一年的梅雨季节,我下乡办案,回来的途中暴雨倾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裤管卷得老高,在大雨中小心翼翼地蹚走着,一步一个泥脚印,走了将近两个小时,好不容易回到住的地方,发现鞋子、裤子上早已沾满了泥浆,随身携带的写有调查情况的记事本也全部湿透,后来我还对照着已经糊掉的蓝色钢笔印,重新誊抄了一份记录。
夏天倒也还好,最怕冬天下雪又遇上结冰,一趟走下来,得摔倒好几次,非常狼狈。好在参与调解的乡亲会提前准备好炭火,等我赶到之后,一大群人围着火盆,围绕矛盾焦点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着……
全身心地扑在“格子”上
1985年,我从西夏墅人民法庭调到武进法院民庭做内勤,1989年我调入办公室,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与钢笔为伴、与文字为侣,正式成为一个扑在“格子”上的人。
那时候武进经济实力非常强,乡镇企业发达,工业结构门类也比较齐全,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根据武进的经济社会现状,武进法院上报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情况反映、问题建议、创新经验等,这些信息简报经常受到最高法院甚至是国务院、中央办公厅的关注,甚至最高法院拟出台司法解释、刑事政策、部署全局性工作时,都会选择到武进调研。我在办公室工作的那几年,武进法院的信息简报工作,常年在全省排名前三。
多年的文字工作经验让我明白,文稿写作没有捷径,也没有坦途。想要笔头生花,唯有持续不断地学习、积累与磨炼。因此,看报纸就成为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报纸情怀,每天我都会早早来到单位,进了大门就去门卫收发室取当天的报纸,《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都是我的必看报目。拿回办公室的途中,我会先查看报刊的头版头条,在脑中回味一下,等到了办公室,便迫不及待地阅读整张报纸,生怕漏掉一个消息。我也很喜欢在报纸上做笔记,重要的新闻还会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时不时翻阅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武进法院的宣传工作也做得非常出彩。当时省高院宣传处每年都要给我们拍几次专题片,在全省法院中是拍摄数量最多的一家基层法院。
两项庭审改革开创以庭审为中心的先河
在办公室历练了八年,1996年4月,组织上把我派到横林人民法庭当庭长,这是我第一次去最基层负责工作。
刚到横林的时候,法庭的地位不高,工作开展得并不顺畅。我当时就认准一个道理,法庭工作要被认可,必须要有所作为。在横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法庭原来办的没有执行到位的经济纠纷案件,全部梳理分析了一遍,然后亲自带队奔赴外地执行,最大限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高效有效的作为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法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影响力,都有了明显变化。更重要的是,工作更好开展了。
第二年,我便被调回院部做副院长。还记得一件往事,1999年3月,最高法院决定在全国法院系统开展“执行年”活动,武进法院便在那一年举全院之力开展集中执行。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副院长每人带两个组,直接住在乡下驻点执行,集中精力清理执行案件。声势浩大,效果显著,在那一年的全市法院执行办案竞赛中,武进法院拿了一等奖,奖品是一辆2000型的桑塔纳。
回望刚进法院时的青葱岁月,到后来去其他基层法院做“一把手”,我在武进法院整整工作了23年,有幸见证了人民法院审判机制的不断完善、裁判规则的不断细化、队伍面貌的焕然一新……司法改革波澜壮阔,实践探索历历在目,仍记得武进法院的这两项庭审改革开创了全国先河。
第一项是关于刑事案件的庭审改革。上世纪80年代末,关于刑事案件的审理,普遍做法是“先定后审”,即法院在每个案件庭审前,就已内部通案作出决定,这跟现在“先审后定”的理念肯定是不相符的。当时,武进法院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走在了前面,认为法官应该在庭审中查明事实后再对照刑法量刑,一切事情应该在庭上解决,这与当前“以审判为中心”其实是一个道理,所以围绕刑事案件由“先定后审”到“先审后定”的审判制度改革,武进法院可以说开了先例。这件事情得到最高法院肯定,省法院在武进法院开了现场会,最终促使这项改革全面推开。
第二项是关于民事案件的公开庭审。公开开庭审理案件,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特别稀奇,对法官也是极大的考验。武进法院推动庭审公开的初衷,一是要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要起到普法宣传的作用,三是要锻炼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我经历的第一次公开庭是在奔牛镇大会场,审理的是一起房屋产权纠纷案件,当时前来旁听的群众人山人海,会场上坐得满满当当,法官那会儿也是非常紧张,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多人看着,一点都不能出错。结果庭审下来,判决效果特别好。后来,在各级法院的不断推动下,民事案件开公开庭就成了常态,但在当时可以说能敢试敢尝很不易。
十年零上访的秘诀
2002年底,根据组织安排,我去了戚墅堰区法院担任“一把手”院长,这一干就是十年。当时戚墅堰区法院有40多人,一年的案子不超过一千件,我的理念很明确:对内抓好队伍、办好案件,提升司法公信力;对外做好协调工作,争取地方党委的倾力支持。
老百姓来法院打官司,最看重的就是自身权益能否实现。但很多时候,“结案事了”不等于“案结事了”,尤其是群体性的、疑难复杂的案子极易引发涉诉信访。但让我骄傲的是,我在任的这十年,没有一件信访案件走出法院大门。
秘诀是什么?
一是建立了一个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的领导班子。
遇事找领导是信访群众的正常心理,为了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我们在长期坚持每周二院长接访日制度的同时,还实行院长预约接访制度,重大信访案件都由我亲自接待、亲自协调、亲自督办。
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很多上访群众的号码,他们有事都会直接打电话让我帮忙解决,我也经常主动跟他们联系,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争取工作主动。记得是三四年前,在我即将退休之时,有一位我时常关注的上访群众来到办公室,对我说了句心里话,“当初如果不是你拉住我,我可能就犯罪了。”
二是建立了一支齐心协力解决信访问题的法官队伍。
戚墅堰区法院有一套完整的信访预警、信息网络和信访处置机制,通过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审理环节、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配合,形成了人人参与、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大信访”工作格局。
我们的法官队伍将判前预防、判后答疑、首问负责、文明接访等制度和措施融入到了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强化涉诉信访源头治理。同时,关注案情发展细节和当事人言行,在移交案卷的同时,及时移交涉诉上访信息。
三是探索了一套息诉止访的艺术方法。
戚墅堰区法院调动全院各部门的力量,通过建立接访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涉诉信访案件办理情况反馈制度、一案一策制等,全面构建了化解涉诉信访的网络平台。
至今还记得,有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因为原告方情绪十分激动,多次扬言要上访,还曾因携带刀具威胁信访局工作人员而被行政拘留15天。针对这一情况,我主动做他的思想工作,并研究制定稳控预案,审理中,还多次与承办法官一起动员被告分批先期支付部分赔偿款。最终,赔偿款全部执行到位,原告对处理结果也十分满意。
后来,《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对戚墅堰区法院的“零信访”工作作了宣传报道,为此,中院还专门下来调研,并在戚墅堰区法院开了一次现场会,表示对这项工作的肯定,区里对法院的工作一直也都很满意。
用调解艺术展现司法智慧
2011年1月,组织把我调往天宁区法院当院长,虽然只有一年左右时间,但为天宁区征地拆迁这一区委重点工作做了不少努力,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那年的11月,我被调至常州中院,在副院长的位置上直至退休。
几十年的法院工作经历,让我对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和为贵”,我们要运用司法智慧,善于运用调解这一化解争端最舒心的方法,以平和的方式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当法官一定要会调解。
前些年,劳资问题比较突出,岁末年关往往又是拖欠劳动者工资的高发期。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就会井喷,有一个案件让我印象很深刻。
大约在2017年或2018年农历年底,溧阳市政府请求中院协调一起欠薪案件,欠薪的企业是溧阳当地一家建筑公司,因涉及其他案外纠纷,受徐州仲裁委委托,中院执行局依法对企业相关账户上的六千万资金进行了冻结。
糟糕的是,正值年底,企业一时拿不出钱来支付工人工资。欠薪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工人都陷入了恐慌,我非常理解,这是他们一年下来辛苦打拼的收入,谁都不愿意“两手空空”地回家过年。于是,压力都集中到了法院。
当时,还有几天就是除夕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下判,无疑会加重公司困难,工人工资更是“白条”一张。
考虑到情况紧急,我们启动了“一联二查三置换”三步走方案。先联合溧阳市政府做徐州仲裁委的工作,告知企业面临的非常情况,同时召集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代表进行安抚协商;再通过执行查控系统查询企业财产,结果运气很好,还真发现企业名下有一栋房产,经评估价值八千多万;最后在法院的组织协调下,就把这栋楼和冻结的六千万资金置换了一下,工人的工资有了着落,这起劳动争议也以调解方式顺利结案。
调解不是和稀泥,它要求主持公道和正义,仍以化解劳动争议为例。我认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本质上是利益共同体,闹则两败俱伤,和则两利共赢,我们在处理类似纠纷时,要将“和”这一理念融合到调解过程中去,引导双方适当地让渡一些权益,直至达成两边都能够接受的平衡点,同时,注意把握好方式方法,释放出公正与善意,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寄语青年干警:这里是你们的主场
从1979年进入西夏墅人民法庭参加工作伊始,至2021年光荣退休,整整42个年头,我一直守在审判执行的岗位上,一点离开的念头都没有过,对我来说,法院就是我的家。
我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青年干警应当多去基层锻炼,不要怕苦,也不要怨累,用心学、认真做,慢慢积累着经验,假以时日,定会在某个阶段完成质的飞跃,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不管是法官,还是司法行政人员,一定要发自内心地信赖和认可自己的工作,带着情感和责任心去做,尤其在当下案件量大、案情复杂的情况下,切忌心浮气躁,把案件办得有质量,让当事人信信服服的,都对你竖起大拇指,这才是真的好。更重要的是,我们常说“办案就是办别人的人生”,面对法与利的冲突、情与理的交杂、善与恶的界限,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与底线,依法公正办理好每一个案件,因为法官的成就感就是源自“案结事了人和”。
干警感悟
市中院民四庭副庭长万海峰:
从初入法院到成长为一名主审法官,从初到异乡到扎根常州,一路走来,裴院长给了我或者很多和我一样的政法新兵许多引导和帮助。裴院长并不是我的分管领导,和他深入接触源于一个省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投标。工作之余,他得知我在撰写一份省调研课题设计论证,便主动将自己收集数月的资料交给我,并提出一些关键性论点,从未与他交流过的我,惊讶于老一辈政法人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敏锐和洞察力。课题中期检查前,在裴院长主持下,课题组“老中青”三代进行了数次“头脑风暴”,调研文章最终以优秀课题结项。
通过这次接触,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政法人的严谨、务实,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位老政法领导的魅力。他是那么真诚热情,对身边每一位同志都关怀备至,倾力付出;他是那么睿智理性,总能为我们找到解决问题、办好案件的方法;他是那么赤诚坦荡,和最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连上访户都对他竖起大拇指……我想,这就是老政法精神的具象。
最好的传承是奋进,作为年轻法官,前有老一辈的闪光足迹、殷殷嘱托,后有新时代的职责使命、期待期盼,站在老一辈政法人的肩膀上,吾辈仍需努力,也必须努力。
市中院刑二庭副庭长戴明慧:
真正近距离“认识”裴院长,还得从2015年开始的专案审理谈起,作为专案组的班子成员,不仅要协调好法院内部的审理组、安保组、办公室、行装处等部门,也要保持与外部成员单位的良好沟通,充分展示了法院领导的能力、才干,那时,一个有魄力、敢担当、讲实干的形象印在了我心里。
在我参加工作的这十几年里,裴院长虽未分管过我,但是在工作中,却时时关心,一句简单的“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讲讲”,关怀如泉,滋养着年轻同志,以爱为桥,为我们开出一路芬芳。记得在他快退休时,裴院长从办公室书柜中拿出了几十本厚厚的笔记本,说“这是他承载着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并语重心长地谈起“年轻人工作中要多学习、多记录、多回头看看自己做的事”,多质朴的语言,多真诚的薪火接力,这不正是以自身的兢兢业业传道授业吗?……记得他经常是穿着一双布鞋,衣着朴素,看不出是一位法院的“领导”,这份“接地气”,也正是他的自画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总是迈着从容不迫的步伐、着简朴的行装,心怀坦荡和旷达,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审判事业。
岁月如歌,芬芳满径,我们将传承发扬好老政法精神,沿着前辈们奋斗的脚印继续前行。
来源:常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