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老市府大楼
是黄浦区160街坊
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的核心建筑
项目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
今年5月完成工程建设
这精雕细琢的9年
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大楼修缮和更新改造的设计方
戴维·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
合伙人陈立缤回忆
这是艰苦的9年
也是颇具挑战的9年
由于老市府大楼承载了上海城市的百年历史,许多老一辈市民十分热心地提供回忆资料,但它几乎每隔10年都有一些小翻修,面貌涂涂改改,太多的回忆反而难以取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幢自己的老市府大楼,修旧如故,如哪一段“故”?
史料照片里,老市府大楼有时是刷满白色涂料的样子,有时是一半涂料的样子,有时又是面目模糊的砖混房子。直到施工团队把外墙涂料剥离后才敢确认,原来是以清水混凝土砖为主的“石头房子”,而它面对街道的立面则是花岗岩。
在上世纪最初的设计图纸中,它是一个四面围合的口字形建筑,内部形成约70米×70米的方形大庭院。但因为种种原因,口字形实际只有三面,庭院中间还有一栋建造年份比老市府大楼还早的小红楼,和一个突出到庭院中心的连体建筑,导致这个庭院被很多人“忽视”了。
此次设计团队的方案有一个亮点,就是重新突出这个庭院。为此,只在图纸中一闪而过的第四面建筑体最终被决定新造,这才形成了如今大家津津乐道的老市府大楼的“百年围合”。
小红楼虽然没有被列上文物保护、历史保护建筑清单,但设计方案也尽力把它保留下来了。
另外一栋庭院里的建筑,是赫赫有名的市府大礼堂。它出现在各种回忆录、小说、口述、视频影像中,是上海曾经的文化地标。然而一场大火,将它付之一炬。
新建方案大改几十版,小改无数版,最终还是采取较为稳妥的风格——一栋4层的方块建筑,高度不超过老市府大楼,采取与老楼相似的灰色调墙砖,外立面被立柱回廊包围。
虽然无法再承担剧场功能,但作为承接见面会、小型livehouse的多功能厅还是绰绰有余。而且它的二层、三层被360°落地玻璃包围,老市府大楼从四面八方映入眼帘。如果这里举办小型演出,环幕视野可谓独一无二。
至于新建的第四面建筑体该采用何种风格,设计方案纠结了两年时间。历史上,这面建筑本不存在;其他三面建筑建于不同的年份,结构与风格也不完全统一。最后的效果,是“得意忘象”。不刻意采用罗马式立柱,而是使用清水混凝土砖模仿老楼的颜色。延续老楼的腰线结构,以及窗口分布的几何重复性、秩序性。新、老建筑一眼可辨,但远看又融为一体。做到这样并不容易。
围合后,两面墙的会合诞生的第4只角,又要怎么设计?初版方案大胆提出“不如不闭合”。但作为机关的老市府大楼给一代代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最终审批方案还是选择完全闭合,街角模仿历史风格。不过它模仿的不是老市府大楼自己的3只角,而是新角斜对面大楼的风格。毕竟从视觉上看,它们才是同一个画框里的内容。
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亦锋介绍,此次老市府大楼还在“市中心里的市中心”开拓了地下空间,以满足停车和其他功能需求。由于地铁和各类管线密布,地下空间一挖就挖了两年,还对小红楼实施了保护性整体平移。
现在的结果,更多呼应了历史,符合记忆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集体共识。”经历过其中的折腾,几位专家对记者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当老建筑面临保护修缮和更新再造时,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一切既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它的过去、期待它的未来,也取决于彼时彼刻凝聚的共识。
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首席技师葛虓第一次来到工地现场的时候,对老市府大楼内庭庭院里的混凝土砖面积体量之大、损坏之严重,有点出乎意料。光是2000多平方米的庭院混凝土砖墙,施工方就整整修了大半年。
如今,参观者很难看出老市府大楼内庭墙面曾经有2万多个孔洞和补丁。这是百年里,它第一次恢复真容。
“整体效果没有过于发白,一些历史印记还在,沧桑感还在。”葛虓自豪地说。
重点保护区——原陈毅市长办公室中墙面的木材更新也费了一番功夫:护墙板是内弧形,必须返厂修理、矫正复位,再用加强筋定型。如果按照常规做法使用清水漆,会导致辨识不出木头纹路。现在的上漆效果,不仅表面光亮,且摸得出木材清晰的纹路,油漆效果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夸赞。
“都是上海老房子的常见材料,我们有经验,无非是多做试验,要有耐心。关键还是用心程度。”葛虓感叹。
综合:上海新闻广播 上观新闻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