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初,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积极应战。当月底,我军全歼国军主力,并活捉了其将帅张辉瓒。

毛主席听着前线传来的捷报,看着眼前烂漫的景色,诗兴大发: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个活捉了张辉瓒的功臣就是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

之后的一段时间,粟裕都跟着毛泽东和朱德打仗,可以说粟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栽培下成长起来的。

而说起毛泽东亲自提拔的将领,就不得不谈到另一个人——林彪。

林彪和粟裕在军事上都极有天赋,又都是在毛泽东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们打了数不清的漂亮仗,为共和国的今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建国以后他们一个成了十大将之首,一个成了开国元帅。

那么,同为两位毛主席的“得意门生”,究竟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呢?

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左)和林彪(右)

一个是三次主动辞帅的第一大将,一个是最年轻的开国元帅。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的一个侗族家庭,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受学校进步老师的影响,开始接受进步思想。

后因学校进步校长被害,粟裕与其他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进入叶挺的部队,由此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

粟裕从没上过军校,他对于战争的认识,以及他的战事技巧和思维都来自于战争本身。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艰苦地长征。但粟裕没有参与长征,而是留在了南方,领导游击队打游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长征

这一时期,粟裕的部队几乎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只能独立作战,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结成小分队,集中力量破坏敌人的军事力量。

1935年,蒋介石等一众国军高层发布重金悬赏的消息,想要捉拿三个分别叫金米、苏群、余良的红军将领,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三个人其实都是粟裕一个人扮成的。

在这段时间,粟裕经常化妆化名成不同的人,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打探消息,发动攻击。

也正是在这一段经历中,粟裕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作战风格,即胆大心细、敢于冒险、灵活机动。这也为他之后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

粟裕一生立下了无数令后人敬仰的战功。

抗日战争时期,他所指挥的“高邮邵伯战役”,是一次性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他指挥领导的苏中战役,取得了七战七捷的佳绩,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典范。

孟良崮之战,在粟裕的指挥领导下,我军全歼了国军的精锐部队——张灵甫的74师。毛主席对此评价道:“能全歼七十四师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

还有他在淮海战役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毛主席曾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粟裕,右林彪)

与粟裕不同,林彪是正经“科班”出身的军事人才,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在其堂哥,也是中国早期革命家林育南、林育英的影响下投身革命事业。

在投身革命事业之初,林彪就表现出了优异的军事才能。陈世榘上将曾在回忆录里谈到:

“虽然南昌起义和上井冈山的时候林彪级别低,可他从那时起就令国民党将领望而生畏,被誉为‘战神’。”

抗日战争时期,林彪领导八路军打下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一战封神。平型关大捷在整个抗战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战是八路军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浇灭了日本宣称三月灭华的嚣张气焰,打破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型关战役

在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带领四野拿下了三大战役中的两场,即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解放了东北。

如此卓越的战绩,也让常胜将军林彪,享誉中外。

罗斯福称他为“雪地之狐”,斯大林称其为“天才战将”。

1994年8月,经由中央军委审议编纂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确定了36位军事家的名单,粟裕和林彪均占有一席。

这两位军事家,在漫长艰难的军旅生涯中,有过许多相似的经历。

他们都曾在武昌期间,加入过叶挺的部队。粟裕曾在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而林彪曾任叶挺独立团见习排长。

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两人最终都成为了被誉为毛主席的“五虎上将”中的重要成员,其余三人为彭德怀、刘伯承和徐向前。

但由于不同的背景和成长经历,两人的作战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别。

粟裕:爱出奇制胜的战神

如前所述,丰富的独立作战经验造就了粟裕敢拼敢搏、灵活多变的作战风格。

粟裕是出了名的有胆识,经常打别人不敢打的仗。在打仗的过程中,粟裕极其擅长随机应变,善用奇招。

就拿他最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的那场战役来举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

在这场战役中,粟裕领导我军3万兵力,对抗敌军12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在兵力和武器装备都不及人的情况下,连续七次作战,不断变换作战方法,最终取得了七次胜利。

这一战鼓舞了我军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堪称以弱胜强的典范之作。

苏中战役中,粟裕的对手是国民党的重要将领李默庵。

当年,黄埔军校内传:“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李默庵。

可见,,粟裕的对手有多么的强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默庵

一战宣泰。侦查小组四中队破译了敌方的重要情报,粟裕得知李默庵计划于7月3日发起进攻,但很快对方就得知了机密泄露的消息,选择暂时按兵不动。

这时,粟裕决定主动出击,进攻位于苏中西部的宣家堡和泰兴。那个地方驻守着蒋介石的中央嫡系部队——国军83师的两个团,这是一支配备有美式武器的精良部队。

在这场战役中,粟裕动用了华中野战军的主力,以6:1的兵力优势抵御敌人的武器优势,一夜之间全歼敌军三千多人。用一招先声夺人,勇猛取胜,首战告捷。

二战如南。粟裕预判了敌人的预判,没有整顿休息,一鼓作气,犹如神兵天降,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靠这一招出其不意,再度取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时的粟裕

三战海安。国军原以为粟裕会死守海安。因为海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守南来北往粮道的要冲之地。但是粟裕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海安,实行运动防御战,保护了我方的有生力量,消灭了敌方的大部分有生力量,创造了敌方与我方15:1的可怖战损

重视有生力量是粟裕重要的作战思想之一,他曾在《苏中七战七捷的概述》中表示:

“大家应记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丧失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

这里插播另一场能够体现粟裕这一战略思想的战役——莱芜战役。

这场战役也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将领李仙洲麾下的五万多人,三天之内被粟裕的军队全歼,而我军伤亡近六千余人。对此国军名将王耀武曾留下过一句“流传千古”的感叹:

“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了?我就是放五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言归正传,继续回到苏中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良崮战役后的粟裕(左二)和陈毅(左一)

四战李堡。粟裕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即假意围住敌方的一个城,吸引敌军增援,在外围部署主要兵力,围剿所有敌军。

五战丁林。粟裕率领部队深入敌后,歼灭敌方五个交警大队、整编49师第26旅残部3000余人,切断了如南公路(如皋到南通),打开了主力军西进的作战通道。

六战邵伯和七战黄桥。粟裕来了招新版的围魏救赵,用一部兵力坚守,主力部队进包围圈打遭遇战的方法,再获全胜。

七场战役中几乎每一场都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并且都取得了胜利,这在整个军史上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

此后,苏中传唱着:“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歌谣。

粟裕胆大心细,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在这场战役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林彪恰恰与之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左)和粟裕(右)

林彪:善稳中求胜的常胜将军

林彪是出了名的不打无准备的仗。他喜欢谋定而后动,对敌人徐徐图之,力求稳中求胜。

这与他的谨慎又有点多疑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毛主席那篇著名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回应他提出的“红旗究竟可以打多久”的疑虑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谨慎,他主导的战役几乎都获得了胜利,他从前在黄埔军校的教员和学长,只要与他交过手,几乎都失了手。

他也因此被誉为“常胜将军”。

他母校的校长蒋介石曾称他为“战争魔鬼”。蒋介石的手下多是当年他在黄埔军校的得意门生,而林彪当时并未引起过他的注意,但是他的“得意门生”却一次次地被这个他曾经没有放在眼里的“学生”打得落花流水,一直令蒋介石郁闷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中)

林彪这种谨慎求稳的作战风格,在辽沈战役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而东北作为一个资源丰富、铁路发达的地方,对于整个战争的局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辽沈之战,意义非凡。

一开始,党中央的指令是,先攻打锦州,借势封锁整个东北地区,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将国民党围困在东北,再一举将其歼灭,最后解放全东北。

但林彪考虑到东野缺乏在大城市攻坚的经验,要越过沈阳和长春的大部分敌人,如若进攻失败,东野的后勤线将得不到保障。于是他向党中央申请,先打长春,而后,党中央选择尊重他的判断。

但先攻打长春的策略并没有奏效,林彪转变策略,几经纠结之后,终于决定按照党中央原先的计划进行,先攻打锦州。

但林彪并没有放着长春不管,而是用了一个长久围困之计,他派了一个主力纵队和七个地方独立师围困长春,一方面防止长春的守军支援锦州,另一方面消耗长春军需。通过政治宣传、经济封锁等方式的辅助,挫败敌方的士气,扰乱敌人的军心,使其从内部溃败,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解放了长春,为之后的战事进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使东北联军由防御转为了主动进攻,稳定了东北的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每一次打仗,都会思想每一个细节,要有了一定的把握,他才会着手进行。

对于他的作战风格,他自己的描述最为贴切:

“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能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

他与粟裕的这种差别可能也是跟两人的背景有一些关联的。

粟裕没有上过军校,是从一开始就是在战争中,边打边学,这使得随机应变成为他的本能和长处。而在黄埔军校的学习过的林彪,经过了专业的军事学习之后,有一套比较专业的思维模式,有点像现在所说的“学院派”,相对保守,但实力过硬。

可见,虽然两人都是难得一遇的军事天才,但两人的指挥作战风格,可谓是大相径庭。

人们不禁好奇,这样两个人碰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作为引路人的毛主席对二人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

毛泽东对他的这两位爱将,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

对于粟裕,车桥战役之后,毛泽东就对朱德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而粟裕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打了一场又一场神仙仗。

到淮海战役,粟裕已经如主席预料的那样,成长为了领导着千军万马的将领,并且又向党和人民交了一张满分答卷。

毛泽东评价淮海战役时,如此比喻道:“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时的粟裕

对于林彪,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曾说过:“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在之后的革命战争中,林彪多次得到重用,二十三岁就当上了军长,主导一场有一场重要战役,可见毛泽东对其的信任程度非同一般。

林彪和毛泽东也在曾在军事上有过分歧。就如在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的时候,林彪曾质疑过毛泽东的策略,认为“尽走弓背路”,甚至提出要毛泽东交出兵权,换彭德怀指挥。但分歧归分歧,毛泽东始终对林彪保有极强的信任,多次委以大任,而林彪也不负所望,屡战屡胜。

我想在毛主席的心里,这些曾与他一道迈步越过雄关漫道的战友们,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听惯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故事,人们又不禁好奇,林彪和粟裕私底下会不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事实上,两人私下关系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初期时的粟裕

两人除了都在军事上创造过辉煌以外,在生活中,他们也是两个很相似的人。两人都是不善社交的人,喜静,不喜喧闹,生活中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

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热爱的事业,并且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军事领域成为了传奇,站到了一般人望尘莫及的高度。在顶峰相遇的两个人,只会更加欣喜,欣赏对方身上和自己不一样的闪光点。

在苏中战役结束后,林彪曾感叹到:“粟裕尽打神仙仗。

林彪之女也曾回忆道,她父亲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和粟裕是交往最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

《粟裕传》也有关于二人交往的记载,其中有言,说粟裕在军科院期间,远离了自己钟爱的部队之后,曾写过一首诗,来回忆自己的峥嵘岁月,诗的最后一句话是“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一年之后,在与林彪有过一次简短的交流之后,他将这两句改成了“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尤能再挥鞭。”

这些都能佐证,粟裕和林彪之间并没有外界所想的瑜亮情节,而是一对惺惺相惜的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同一时期,同一个领域出现了两位奇才,他们之间又有这么多相似和不同,难免会被拿来比较。

有人从背景出发,认为粟裕走的是野路子,比不上出身黄埔军校的林彪。

有人从战绩出发,认为林彪比不上粟裕。1938年,林彪因穿着缴获来的日本大衣又骑着洋马,被哨兵开枪误伤,随后赴苏联疗伤,没有参与后期的抗日。而粟裕则一路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并且,在两人都全程参与了的解放战争中,粟裕实际领导的三野歼敌人数最多,达247万之多,而林彪的四野排名第三,有180多万。

也有人从两人的作战风格出发,有人认为粟裕太过激进,比不上林彪稳妥,有人认为林彪太过保守,比不上粟裕灵活。

总之,关于他们哪位在军事上更有造诣的争论,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

但其实他们本身就不具备可比性,就如邓小平曾说的“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出身高贵的那只未必比另一只能力更强。只抓到了一只老鼠的猫也未必就弱于抓到更多的那一只,也许它抓到的是最关键的一只,可以影响整个大局。

同理,对于这些为共和国的今天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民英雄,出身和战绩都不能作为评判他们的标准。至于两者迥异的作战风格就更没有可比性了,战争是残酷的,指挥官采取什么样的风格方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只有结果,胜利是唯一的目标。

战场上风云诡谲,情势变换莫测,作为决策者,不论是粟裕还是林彪,在战场上都肩负着数万名士兵的性命和整个民族的命运,他们不会去想功绩如何,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全更多人的生命,取得战争的胜利。

对于革命将士而言,每一次出征都以生命为代价,然而又有谁有资格去衡量生命的重量呢?

参考文献:

中国军网:《林彪》

CCTV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精谋善战的林彪》

党史博采百度官方账号:《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毛泽东与林彪的四次分歧》,作者赵延垒、宋国才、张勇超

人民网:粟裕生平及相关文章

江苏省粟裕《苏中七战七捷的概述》

江苏档案:《苏中战役,七战七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