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在攻陷南京后,便急调13师团北上,试图与从山东南下的日军形成合围之势,目标直指华东交通要道——徐州。
这就是寺内寿一的双线作战战略,徐州一失,日军可以长驱直入,进一步入侵中国内陆,蒋介石虽然派大军驻守徐州,但是奈何双面受敌,为保存实力不得已弃守徐州。
4个月后,蒋介石集结重兵,准备在此和日本侵略者来个大决战
,一举扭转颓势,他还亲自到阵前训话,号召所有人誓与武汉共存亡。
“我们要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依靠武汉的牢固工事和厚垒,以不怕死的精神,消耗掉敌人的实力,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蒋介石的决心很明确,他要依靠沿江阵地防御日军攻势,以大部队损伤日军,对此,中共中央长江局也表示:
武汉就是中国的马德里。
成败在此一举,而对于蒋介石将抗日战争决战定在武汉会战,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却有不同的论调,毛主席说:
赌上国家命运的决战坚决不要打。
为何毛主席会觉得武汉会战最好不要作为决战来打呢?
中国,亡不了
这其中的原因,还要从武汉会战前一个月来说起,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一路高歌猛进,短短半年就侵占了近大半个中国。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到1938年5月,连徐州都沦陷了,同时河南告急,武汉也情况紧急,整个中国的命运危在旦夕。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汹汹来势,就有一些求和派和投降派开始在后方散布流言:
中国要完了,武器不行,打也打不过,认为不如投降以保全人民的生命。
这样的流言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时就已经开始有了,尤其是亲日派汪精卫等人,一度要出卖国家领土,以求得荣华富贵和加官进爵。
蒋介石虽然不愿投降,但是他却把主要目标放在内战上,对日本侵略者实行能不打就不打的绥靖政策。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才迫不得已地同意了和我党联合抗日,
可守卫上海一战就能看出,蒋介石的抗日决心还是不够坚定,有些动摇的。
80万大军,挡不住日本侵略者20万部队,虽说日军武器装备占有一定的优势,可蒋介石的部队装备也差不了太多,有不少的德式军械。
而且上海作为前线,背后有广阔的后方补给线,如果蒋介石肯拼尽全力,上海不可能那么轻易地就被日本侵略者攻破,中国军队也不至于损失的那么大。
除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自为战,和寄希望于英美调停延误了战机的原因外,蒋介石的指挥和调兵遣将也出了大问题。
桂军一直没有投入战斗,淞沪会战2个多月后,蒋介石看到形势不利才急忙调桂军前往,结果战斗力强悍的桂军没能彻底发挥出本事,局势就已经无法挽回了。
后来徐州一战,蒋介石吸取了教训,将部队的损失降到了最小,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终于明白了日本侵略者要鲸吞整个中国的野心,这才肯下定决心同日寇全面作战。
本身在战争伊始,中日双方的兵力相差并不是很大,可从1937年7月到1938年5月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战争的天平开始逐渐地向对日本侵略者有利的方向倒去。
战机稍纵即逝,人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三次不是,蒋介石就把武汉战役,作为了翻盘取胜的机会。
为此他不惜炸掉花园口,上演“水淹七军”的计谋,只为了争取时间在武汉集结重兵,花园口决堤,淹死了数十万百姓,武汉也集结了110万中国部队。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30万来犯武汉之敌,蒋介石信心满满,长江天险,要塞,堡垒,阵地工事,
蒋介石做好了完全的准备,要同日本侵略者来个大决战
在1938年5月陈诚给蒋介石的关于如何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当中,他也极力主张用大规模的阵地战决战消耗日军实力,来赢得抗日战场持久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这句话,或者说这个结论,这个观点,可不是陈诚发明和发现的,而是他在看了一篇文章后,瞬间就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十分认同。
1938年5月底,武汉大战在即,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却在部队里搞起了学习运动,学习的材料题目只有四个字——《论持久战》。
由伟大的毛主席所撰写的《论持久战》,一经发表便闻名于世,傅作义当时就驻扎在延安旁边,很快就得知了消息。
当天傅作义看完后便下发命令,让麾下的军官全面学习这篇文章的思想和观点,务必学透吃透,还将文章传给了国民党部其他将领。
冯玉祥正在豫西豫南等地搞视察工作,也收到了傅作义传来的文章,结果如获至宝,自掏腰包打印了几千册,见人就发。
就连人称“小诸葛”的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也在看到文章后深深感慨和赞赏
: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家能写出来的战略,这才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方针啊!
倒是蒋介石,虽然手下的部下都对《论持久战》推崇备至,可他一看到是毛主席写的,就从心理上十分抵触,一定要把中国的生死存亡寄到武汉一战上。
毛主席得知蒋介石在武汉战役上有些孤注一掷的时候,还充满担忧地指出:“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不要把中国的生死存亡,放到一个小小的战略决战上。”
还对中共中央长江局的“马德里”结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的马德里在哪里?在武汉吗?我看未必,只要条件具备,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马德里。”
1938年7月,武汉战役打响已有些时日,毛主席再次联合刘少奇、陈云等人致电周恩来,要周恩来一定要劝说蒋介石灵活应对,不应全面决战。
随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文,告诫蒋介石:“保卫武汉是战略意义的的保卫,是保全有生力量的计划,一旦形势不利,务必转移作战区域。”
武汉战役,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全在于这一战摧毁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蒋介石到底还是听从了毛主席的“持久战”看法。
后来蒋介石深度看完了《论持久战》,不得已地承认:“论实力,论军力,他(毛主席)不如我;可论战略,论远见,我承认我不如他。”
伟大的著作
1937年1月起,国民党暂停了对我军的围剿,国内战争暂缓,毛主席终于得以抽出了时间,开始在延安撰写理论和心得。
这是毛主席的一大习惯,每次战斗过后,每次战役结束,毛主席都要进行战后总结,找出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共产党员,一定要会反思,会自我批评,整天批评国民党,批评蒋介石,我们自己就没有毛病吗?”
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长久不衰,能一直进步,会自我批评自我改正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等,毛主席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家的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家。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主席一边做出指示,要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一边总结经验,写出了旷世大作——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之所以被称为旷世大作,
是因为它指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方向,指出了日本侵略者必败的原因,指出了中国亡不了的依据,更坚定了全体中国人民打赢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论持久战》之所以伟大,第一点就是它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有备而来,而且来势汹汹,目标明确,中国在贫穷的国力和连年战争的影响下已经疲惫不堪,不得不仓促应战。
所以这一阶段是战略防御,毛主席指出:
战略防御不是一味的防御,而是保存有生力量的灵活防御。
在敌人一定要拿下的城市进行积极防御,搓掉敌人的进攻锋芒,消耗敌人的意志,打掉敌人的士气,同时趁着敌人疲软的时候进行小规模的战役,取得一定胜果;
后来广州、武汉、兰州相继失陷后,日本侵略者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只能一味地重兵防守,这就正中了毛主席所说。
战略相持阶段,毛主席指出:日本侵略中国后继乏力之后,便是我们趁势反超之时,这一阶段也是抗日战争中最为困难的阶段。
“中国到底是赢得胜利,还是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全在于这一阶段。”这里也是毛主席提出的第二点: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人数消耗,即便敌人武器好,即便我们物质不足,但只要有人,一切都会有。
游击战,运动战,各种各样的作战方法层出不穷,中国面积庞大,人口众多,只要还有一个人,抗日战争就打得下去。
战略反击阶段,毛主席指出:
“只要经受住了前两个阶段,就是中国发起反击的时候”,到了战略反击阶段,日本侵略者进攻锋芒不在,而且疲于防守。
在面对积蓄力量,万众一心的中国部队的时候,早已经失去了斗志,抗战后期,八路军接连发动几次大规模战役,基本奠定了抗战的胜局。
此外,《论持久战》中还驳斥了“亡国论”,
因为抗日战争的正义的,是进步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是军民一心的,所以中国不会亡。
这就是《论持久战》的伟大之处
,在抗战还未结束,在抗战进行到艰难的时刻,毛主席以其深远的卓越的眼光,道出了中国必胜的原因。
对“持久战”的不同理解
《论持久战》一经发表,立刻就引起了轰动,国民党内部包括蒋介石在内,基本上都认同了毛主席的观点。
武汉战役后,蒋介石也走起了“持久战”的道路,在《蒋介石日记》中,他也写道:“倭寇军阀不倒,绝无和平可言,唯有中国持久抗战,不可言和,才是和平之道也。”
可蒋介石对“持久战”的理解只学了个皮毛,他只在军事上和军队上搞持久战,而忽视了《论持久战》的核心,那就是——兵民才是胜利之本。
武汉战役时,董必武就在那里,他批评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动员民众。他说:“
武汉不像是处于战时状态,前线浴血奋战,后方醉生梦死。”
在给延安的回电中他写道:“武汉前方作战,而从南京失陷后逃来的国民党官员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依然日日流连于酒馆和饭店之间。”
大战正酣,武汉城内百姓人人自危,饭馆却是生意依旧,那情那景令董必武心痛不已,痛骂国民党,痛骂蒋介石。
同时,日本侵略者高级军官也看到了毛主席撰写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发表于报纸之上,等于说是毛主席在直接告诉日寇:我们就是要耗,你们看着办吧。
“这是一个阴谋,不,是阳谋”日本陆军司令部在1938年12月的《对华处理方略》中就针对中国的持久战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适当进行各种工作,再加以部分作战支援”
日本侵略者见招拆招,
而且搞起了一个日本版的“持久战”,
到处在占领区发展伪军势力,还拉拢了汪精卫等人。
可毛主席敢于公开发表,敢于直接告诉日本侵略者自己的战略,就早已想到了这一点,无论日本侵略者如何顽抗,如何见招拆招,都改变不了日本失败的结局。
1945年初,侵华日军日益渐微,日本军部司令部一片消沉之气,这才想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道理,准备占据东北,依靠东北的资源打一个更长久的持久战。
可他们还是没能明白中国的持久战为何能胜利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是侵略者,是罪恶的一方,正义始终会战胜罪恶,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