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民图(局部) 蒋兆和

中国画 200×1202cm 194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蒋兆和的经典名作《流民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美与共——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中展出。

1943年,时值抗战时期,蒋兆和在沦陷区北平,完成了《流民图》长卷。最初,全幅画作高2米,宽27米,描绘了百余位流落北平街头的平民的形象。现仅存12米宽的上半卷,下半卷已不知所踪。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女士,将此半卷《流民图》,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流民图》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画创作之一,其思想史价值不可估量: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写实主义的语言风格,是对民族、国家和人民苦难境遇的真切写照。整幅画作中的人物形象,以等身体量造型,更是营造了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这些失去生命尊严甚至是生命的“流民”,有因灾荒进城的灾民、饥民,也有因战争所迫进城的难民。诚如蒋兆和所言,“识吾画者皆是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流民图》是一件见证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苦难记忆的历史画,画作中闪耀的人道主义精神,时刻警醒着我们反思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反思艺术的终极关怀的问题。

(撰稿:魏祥奇 节选自《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民图》是近代画家蒋兆和

历时两年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中国人物画

该画残存的上半卷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下半卷已经遗失

有同学会问这么好的画作为什么会遗失

那就不得不提这幅画作坎坷的命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幅《流民图》,表现的是

抗日战争期间的流民群像

饥饿的儿童、绝望的妇女、

瘦骨嶙峋的老人...

画面中的血泪、真挚和悲天悯人的力量

甚至胜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蒋先生来到北平

开始水墨人物画创作

在这期间蒋兆和徒步万里

在满目疮痍的南京、苏州、上海等地

目睹了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悲惨灾难

从而产生了要把现实画下来的朴素想法

要把沦陷区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灾难

和人民盼望胜利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第一次在太庙展出时

只展出一天就被日本宪兵勒令关闭

第二年在上海展出两周

反响热烈,日本方面随即干涉

借故取走,从此下落不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53年再次被发现时

只剩一半(原作三十多米)

因为这幅画的特殊时代背景

蒋先生的后半生也因此背负罪名,备受煎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一定要去现场感受

这幅“巨作”带来的震撼

整整一面墙

每个人几乎真人大小

借用陈丹青的话来说:

“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很少描绘幸福,

更多描绘的是苦难...

看着描绘痛苦的画面,

如果那画面足够真挚,

即便你从未领教那苦痛,

你也会被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片来源:Madame_X

全图请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兆和

(1904-1986

中国著名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技法上的娴熟与入木三分的刻画,蒋兆和的画笔下流露的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怜悯,他常常以裁缝、车夫、盲人、流浪的小子等那种市井人物为题材创作。

在蒋兆和的画中,我们可见到他对这个世界最深刻的关怀与同情,唯有最真挚淳朴的情感表述,一幅画,才能看到其可贵的神韵所在!

- END -

收藏展览投稿

微信:artgeya

邮箱:artgey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