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技防+物防 筑牢暑期防溺“安全堤”

——北京创新全天候防溺水举措观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 实习生 黄怀翩 黄健希

一片绿茵、一块野餐布、一桌美食,北京市房山区新城滨水森林公园里,不少市民在河边草坪上享受着惬意的午后。

8月底的一个午后,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新城滨水森林公园,看到河道附近不少人正在钓鱼、野餐。“游客您好,本区域禁止下河游玩,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请远离河道,感谢您的配合。”河边电子围栏警报系统频繁播报提醒,虽然天气炎热,但无人进入河里戏水。

这一幕是北京创新暑期防溺水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北京各区纷纷采用“技防+人防+物防”联合工作法,进一步织牢防溺水“安全网”。

有效防控,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过去,我们普遍以人力巡防劝阻为主开展防溺水工作,但无法做到24小时巡查和提示。如今,电子围栏警报系统可以弥补人力的不足。”北京市房山区河长制办公室及良乡新城河湖管理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道,当地采用的电子围栏警报系统以红外成像技术进行监测,并以太阳能续航为主,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有人靠近水边,进入电子围栏范围内,摄像头报警灯会不停闪烁,触发声光告警,驱逐人员离开。在深夜,红外成像监测的优势尤为突出。

暑期是防溺水工作关键期。“需要提前摸清底数、建好台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6、7月份,房山区对涉水景区防溺水工作进行了重点抽查,共划分47个重点防溺水区域,建立起防溺水风险点位台账。通过精准摸底、动态调整与强化监管,实现了对重点区域的有效防控。

以科技赋能共筑水域安全防线的还有通州区。每当通州区村民步行至西槐庄村水域监控区时,身边会立刻传来清晰的语音提醒,这是中国电信“天翼云眼”全新升级的智能播报功能。

中国电信北京城市副中心分公司副主任专家赵鲍飞告诉记者,“天翼云眼”系统由区内各乡镇发起,电信公司负责建设运维,实现了对危险水域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通过AI技术分析摄像头采集的监控画面,能够自动识别并标记出进入警戒区域的人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触发告警,并推送消息至管理员,同时利用智能音箱进行语音提醒和远程喊话。

据北京市水务局官网消息,截至2023年8月28日,通州区河湖防溺水安全点位为46个,防溺水工作任务重。

如今,“天翼云眼”监控系统已覆盖通州区6个乡镇街道,近8000路摄像头对鱼塘、河流等危险水域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此外,据了解,房山区、通州区均在水域周边设置安全隔离带、防护栏、警示牌,相关部门不定时抽检,确保符合救援标准;事故多发水域安装电子围栏警报系统及救生设备,配备“一块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安全绳、一副长竹竿”防溺水四件套,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的叠加,确保重点水域岸线防范措施全覆盖。

以人为本,促进防溺水持续优化

“虽然防溺水有了科技加持,但目前监测系统在具体应用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主要河流沿线、部分偏远或复杂环境下的摄像头覆盖可能存在盲区,导致监控不够全面。”赵鲍飞坦言,单靠“技防”也难免疏漏。

防溺水工作中,“人防”仍必不可少。北京市房山区河长制办公室及良乡新城河湖管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镇、村两级河长及部分水管单位效能,通过划分区域,设置相关巡查人员,实行动态监控,巡查标准必须做到“问、劝、管”,问是否了解涉水安全知识、劝远离危险水域、管危险涉水行为。

“我们平常开车到房山区野餐的时候,总会在河道旁看到巡查人员细心巡查,拿着喇叭耐心劝阻,提示不要下水。”北京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

为更好应对酷暑挑战,今年房山区还率先在溺水高风险区域引入集装箱式巡视看护房这一创新举措,在4个关键河段的15个重点位置精准布局。此举极大地提升了巡查安保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为防溺水工作的持续优化与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救援迅速,彰显生命至上情怀

在溺水救援中,时间就是生命。

据北京市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副科长祁兴龙介绍,过去,溺水救援主要依靠三方接警/三方通话,报警人拨通救援电话,基层消防站会同步收到警情命令,从发现、拨通到出警,容易消耗救援时间。

祁兴龙告诉记者,近年来,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积极应用救援“黑科技”,助力对溺水人员的搜救。如深水区、急流区、水下障碍物等潜在风险点众多,水流情况难以通过肉眼判断,可以使用手持声呐和无人声呐,精准定位溺水地点。载重量最高可达200多斤的智能遥控救生圈,只要扔进水里,遥控接近溺水者,便可实现快速救援。

“能不下水不下水,能用设施不徒手,能用船舶不游泳,能用团队不个人,这样的救援才是相对来讲比较安全的。”祁兴龙说。他期待,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技术手段能更好地代替人员盯防,实现7x24小时全天候监测,搭配智能音箱功能,推动即时语音预警、远程喊话逐步落地,大大缩短赶赴现场所需时间,弥补人力全天候监测的困难。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