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庆路,时尚文化与老弄堂的鲜活对话,浸润者城市的“毛细血管”;在苗江路,吹吹风市集上热门文博大展带来了最新周边;在黄浦世博
体育园,热门乐队与人群面对面嗨翻了夏夜……
随着9月1日晚黄浦江畔落日音乐会终场大合唱余音飘散,为期十天的第二届马路生活节落下帷幕。作为“上海之夏”七大综合性标杆活动之一,一个中心化市集和五大主题小马路上超过200场活动在上海街头轮番“上演”,线上报名人数近30万人次,吸引线下近60万人次参加。线上空间与城市街景交汇叠合,潮流玩法与传统文化热烈碰撞,为上海创新城市公共文化打开了“马路玩法”“City+”等多种新空间。正如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所说,“城市公共文化的根基,存在于充满烟火气的衣食住行和公共交往。不只是专业文化机构展现出来的阳春白雪或现代奇观,一座城市的文化个性与活力,更见于与普通市民日常相关的细节里。”
街头+艺术,打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本地文艺范儿
汾阳路路口,上海音乐学院对面,一曲唢呐版的《生命万岁》
(Viva La Vida)就这么“水灵灵”地响起了,路人们不禁驻足欣赏这样一场别致的“转角音乐会”,爽利的乐器配上恢弘的音调,有听众感叹“没想
到在马路生活节也能这么感动,这首现场真的天命感拉满!”汾
阳路素有“音乐之路”的美誉,今年马路生活节所选的五条主题小马路之一——爱乐小马路便在这里上演着一道属于城市的声音景观。
乐声奏响在车流与蝉鸣间,正如著名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先前在上海户外演奏时所说,“演奏时听到车流的声音沿街经过,我感觉自己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而在夏末的汾阳路,温馨、松弛、快乐,是街头音乐现场给出的关键词。不同乐器的特性都在“玩”中发挥出来,乐手在路边搭起的小小舞台上随性演奏、即兴互动。民乐《兰亭序》、古筝版《柠檬树》,还有萨克斯混搭笛子合奏的《名侦探柯南》主题曲、小提琴版《奢香夫人》,引起附近居民、外国游客流连驻足。毕业于上音的乐手王世杰告诉记者,带着音乐重回汾阳路且分享给更多的路人,这种感觉熟悉又新颖,“音乐街区的文化更加年轻、更多元了”。
在“吹吹风市集”,来自网红博主“蟳埔女晴天”的簪花摊位人气极高。满头银发的莫女士与女儿一起戴满簪花,拍下美美的合照。如今已78岁的莫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平时工作忙,没时间一起去外地游玩,没想到在家门口体验
到了‘泉州蟳埔簪花围’——轧马路轧出来的小幸福。”在淡水路,制作玻璃艺术品的Lomoon店主告诉记者,自己曾是“不在上海的上海人”,从小听爷爷奶奶讲上海的故事的她,如今来到上海工作,专业制作出有老上海风味的花窗玻璃,附近的老年居民会来特地告诉她,“这跟以前的花窗一样好看”。正如潘霁所言,人们在公园、街角、马路的历史文化氛围,与本地建筑风貌、声音气味、街道灯光、文字景观,以及各种饱含本地情感和记忆色彩的特色美食“发生更为丰富的接触交互”,这一刻“人与地方、与城市的关系和认同得到强化”。
City+万物,城市公共文化的具化与升华
路口转角,串联着四条马路;几条马路,串联起多个区。马路生活节的热心观众幸子告诉记者,City Walk攻略做得好,一天可以跑完上海“全城”:上午先去打卡“巨富长”一带最有腔调的5条主题小马路,每条街区特色不一,全看自己喜欢什么;下午就去苗江路,左手边是外观形似“大烟囱”的上海当代艺术美术馆,右手侧即是吹吹风市集,玩累了再去黄浦江畔走走;晚上去市集旁边不到1公里的世博体育园看“落日音乐会”,一套集齐艺术鉴赏与日常玩乐的周末行程就装备好了。小红书市场负责人白板认为,“马路生活节将线上社区里流行的生活方式、热门的垂类内容搬到马路上,是青年城市文化创造力的极致浓缩。”
用城中潮人的话来说,马路生活节提供了“City+万物”的各种可能。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找亮点,串联传统的文化场所,使城市文化社区更加轻盈丰满。对此,潘霁认为,“现代的都市文化机构越来越讲究将展场、讲坛和展映厅开到城市空间中,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室外文化活动更为开放,同高等院校、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文化机构共同参与城市文化建构,也更易包容多元化的社会群体。事实上,马路生活节设置的几条街道汇聚了城市中的异质性人群,他们的邂逅也可能生出更多有趣的公共生活体验。”
(http://www.14info.cn)
来源:http://www.cs9tt.cn
(http://www.wlcbgs.cn)
来源:http://www.52ttt.cn
(http://www.54988.com.cn)
来源:http://www.ip6688.cn
(http://www.yclhls.cn)
来源:http://www.17214.com.cn
(http://www.jrltd.cn)
来源:http://www.partist.com.cn
(http://www.iovklp.cn)
来源:http://www.db169.cn
(http://www.chiyuebing.cn)
来源:http://www.jingzheng2000.com.cn
(http://www.pppgf.cn)
来源:http://www.altundiyar.com.cn
(http://www.hv91.cn)
来源:http://www.wapk8.cn
(http://www.52sizu.cn)
来源:http://www.fei4.cn
人群的温度中见得城市形象。据数据统计,上海7月份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就达50.86万人,比去年同月增长49.5%。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观察到,在主题性较强的街区马路里,出现“主客共享”的现象,本地人与游客的界限逐渐消散,“双方都有良好的体验,也令城市更具温情和趣味。”而当外国面孔与传统非遗、二次元文化、青年赛博文化相遇,也正呼应了外国博主“保保熊”的观察:“外国游客,特别是不善中文的外国人,能走进城市现场感受中国的热点文化,可能比网络上更方便直观。”
户外公共空间的多元连接,促进着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它跨越语言文字和具体文化之间的差异,利用全球互通的美食、音乐、身体姿态,甚至群体在街市构成的空间审美和生活情景来传递关于城市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上海“味道”,讲述上海故事,“压马路”提供了新鲜而重要的样本。
作者:孙彦扬
文:孙彦扬(见习记者)图:小红书编辑:宣晶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