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董指导

------------------------o--------------------------

本期要点

#芯片 #GPU #国产化 #寒武纪 #象帝先

-----------------------o-------------------------

GPU领域,国产化的饭越来越不够吃了。

先是千亿市值公司寒武纪,发布2024年中报,上半年营业收入下滑了43%,只有6400万,还不到1个亿;扣非净利润为亏损6亿元。经营利润和市值之间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一番讨论。

后有行业新秀象帝先,网络未被证实的传闻称,全员劳动合同终止。但很快就得到了公司的辟谣。在公告里,公司承认了发展未达预期、压力很大,但没有解散;不过确实有团队优化,也在积极找外部融资。满满的常用话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两家公司经营压力大,但如果看一些分析报告,就会令人振奋一些。全球GPU近800亿美元的规模,英伟达近3万亿美金的市值,国产随便啃一些,那都是大肉啊。

那么,问题来了,国产化到底是不是好生意了?国产一些GPU公司怎么就不赚钱呢?

简单来说,国产GPU的突破竞赛,国内企业在四个维度展开较量:设计、制造、资金、订单。而差距就在这些元素里拉开。

01 订单:国产不是大锅饭

在成熟产品市场,作为微小的后进者、在巨头不犯错误的情况下,用同样甚至落后的技术、产品,来取得竞争,这无疑是非常非常困难、甚至没有商业逻辑的事情。

然而,国产化替代,却可以做到。国产化替代就是用紧迫性、生存压力,来取代商业可行性,让企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聚焦在产品研发上,而无需考虑销售问题。毕竟,空间就摆在那里,近乎是“包销”的方式,给国产公司订单。

但是,国产替代,并不是大锅饭。

国产替代的核心是实现国产,只要国产技术突破了,并不在意是一家企业、还是一群企业。恰恰相反的是,一旦有企业获得突破,那么就会形成“马太效应”,资源更多聚集。

毕竟,人家已经率先证明自己了。

比如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早些年的七星电子(北方华创)就靠着产品多年的研发,抓住了国产的风。随后也得以一步步扩充产品、拿到订单。

GPU领域也是如此。如果从2018年起算,也已经六年时间了。国产化,不再可能像最初一样,让所有公司雨露均沾(尤其这几年财政也开始收紧、花钱更加谨慎)。各家公司是骡子是马,也到了拉出来溜溜的阶段。

就连公瑾都要感叹,既生瑜何生亮。更何况其他公司并非都是“周瑜”。优胜劣汰,必然发生。而海思的形象和技术,很容易形成一超的局面。于是,Y也可以,行业内看到有些公司的产品卖不动了、库存开始大幅增加。

简单说,国产也要“掐尖”,订单越来越向头部集中。

02 制造:卡脖子不是谁都能解决

芯片设计虽然也是个技术活,但对于国内公司而言,并不算特别困难。设计人才还是有的;再不济也可以直接买一些授权,然后基于授权版本,再不断迭代。

核心在制造。芯片制造被卡脖子,已经是众所周知了。设计公司没办法流片、生产,再好的设计也无济于事。虽然各家公司也是各显神通,想方设法找台积电来流片,但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这几年国内设备商、芯片代工厂也在争分夺秒地自主研发、自研工艺。也一度传出国内芯片制造公司已经可以靠DUV实现高制程工艺,但良率不高,自然成本也比较高。

这对于国内GPU设计公司而言,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更高的成本,能不能接得住?第二,产能能不能排得上。并不是说国产就一定可以用得上,国产高端,那也是排着队。

可以说,制造端卡脖子,就是一场供给侧改革。短期,似乎也很难得到缓解。

03 资金:吹大泡泡再破灭

2019-2021年,可以说是半导体行业的春天,甚至盛夏。半导体公司股价各种上涨,动辄十倍;许多早些年投资了半导体的一级公司,回报率惊人。

但实际上,这些机构里,已经在半导体领域投了七八年甚至数十年之久,也有不少机构已经把当时投的芯片项目,在投资组合里减值计提了,就当没投过。

半导体从业者也是一样,早些年我去七星电子调研,真的是朴朴素素、普普通通,跟互联网公司的光鲜亮丽完全不能比。EDA设计公司,更是只有几百人团队坚守。

可以说,无论半导体从业者、还是早期的投资者,许多人都是情怀驱动地啃硬骨头,谁也想不到会吹到国产风。更想不到股价会在短期内迎来暴涨。

在财富效应的影响下,创业公司纷纷设立、各路PEVC蜂拥而至,而且迫不及待。甚至有公司,工商还没注册完成,估值已经翻倍。

一窝蜂的涌入,导致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浑水摸鱼;也有盲目膨胀、自吹自擂的现象。武汉弘芯的高调与烂尾,成为当时泡沫的极致缩影。也有公司因过度宣传算力能力,而导致被代工厂拉黑。

然而,泡沫总有破灭时。随着二级市场股价的回落、IPO的平衡收紧、一级市场的谨慎,GPU创业公司也开始感受到“寒冷”。

这时候,早期拿钱多的公司,即使没有订单,但和拿钱少的公司比,也就有了优势。可以多熬几年,等着国产技术外溢:制造端、设计端等。

而拿钱少的公司,有些是不太会写PPT;有些是技术确实不到位;有些是想憋大招再融资。有些拿钱多的,也快嚯嚯光了。有些甚至为了拿到钱,还签了融资对赌协议,给自己上了枷锁。总之是,钱到用时方恨少。

除了融资之外,靠其他业务、有现金流的公司,也能活得更久一些。“海家两兄弟”海思、海光,都是有现金牛产品,再来攻坚GPU市场。

04 结尾

风口来时,野蛮生长也许最有效。但风口去时,精细化管理才能保命。这就对传统技术型创始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回顾来看,好几家国内GPU公司,都出现了“管理失衡”的状况。山头内耗、创始人无力解决。掉队,自然也难免了。

对于客户而言,也更加看重GPU供应商的管理稳定性。毕竟,买一个芯片容易,但用起来很难。GPU厂商需要做好软端的优化,比如如何帮助客户实现CUDA迁移。这靠的是服务,是一个团队稳定的预期。

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国产GPU领域的优胜劣汰,本来也是任何行业都会遇到的市场法则。

但是,这其中确实掺杂了“鲁莽狂欢、泡沫破灭”、“潮水退去、谁在裸泳”的故事。一部分人也不过是,当年疯狂推高估值的石头,如今砸了自己的脚。

-全文完

理工/金融 复合背景,

百亿私募/头部自媒体 双重经历

董指导 和大家一起

深度挖掘商战,前瞻发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