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仅是座巨大的博物馆,更是松弛的城市客厅。

暑假结束前的最后一天,早上十点,上海博物馆东馆地下一层等待开门的队伍仍是大排长龙,不少家长和学生拖着行李箱,这场逛完就要踏上回家的旅途。

“预约了早上第一场进来,这么多人还是着实惊到我了。三楼陶瓷馆人不多,两个多小时笃悠悠看完,再到一楼青铜馆走马观花。”

“先不说展品,光是这座博物馆建筑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从进门的光之墙,到开阔的室内空间,太多细节,和以前的博物馆都很不一样。”

这个暑假,是上博东馆首次接近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到2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数父母带着孩子来上海过暑假,把这里列为必打卡的地标。从青铜馆、雕塑馆的开放,到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上博东馆成了今年最热的上海全新文化地标。

今年2月首次试运营,暑假前重新亮相,7月底开放陶瓷馆、玉器馆、货币馆等常设展厅……位于浦东的上博东馆本身就像一件神秘宝物,被一块块拼凑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最近,这座建筑备受期待的两大设计亮点:环形坡道和屋顶的园林空间,也将正式向公众开放。

这座具有非凡意义的巨大博物空间,终于接近100%“完成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主设计师李立的话来说,上博东馆就像一艘航母,不仅巨轮本身要不断进行航行测试,接下来还有“舰载机”起飞的测试,迎接未来的各种大型临展、文创、公共活动。

“相比过去以展览为主的传统博物馆,上博东馆更像是一个松弛的城市客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新开两处“美景”

博物馆逛成江南园林

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本馆”,1996年竣工,到现在即将满30岁,它是新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标志之一。

作为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的重要一员,建成后东馆与人民广场馆、北馆(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形成三足鼎立新形态。

上海博物馆东馆坐落于浦东世纪大道轴线旁,与它为邻的有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科技馆,中间分布着大片公园绿植开阔地带,组成了相当有文艺气质的世纪广场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广场的上博一向是中国文博的C位,这两年其文物搬迁话题也一直牵动上海市民的心。为了承载、延续、扩大这样的展览功能,上博东馆从2017年启动建设,到2023年底基本落成。

上博东馆的主设计师 ,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立教授,有着多年丰富的博物馆设计经验,主持的建筑设计作品包括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西藏美术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立

此次这座上海的文化新地标体量巨大,总建筑面积达11.32万平方米,相比周围的几位邻居,它的外观更规整、低调,但丝毫不缺设计的巧思,相反诸多细节值得反复品味。

整体矩形的场馆,建筑每层外墙点缀着打印制作的仿石材肌理透光玻璃,花岗岩外立面如海浪般波涛起伏,象征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传统博物馆“密不透风”的相对封闭姿态,上博东馆的设计特别强调了开放性,让空间内外流通,与浦东城市轴线达成和谐共享。

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近期将亮相的场馆东部的开放空间,一条螺旋形的环形坡道连接起了三、四、五层的室内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整座建筑画龙点睛的一处造型语言,同时它也是观展动线上必不可少的一处衔接。”李立介绍道。

“观众从屋顶园林走入坡道,被平缓地送至四层和三层,一路上能直接看到博物馆外的绿地和上图东馆等建筑,很有观赏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物馆屋顶的江南园林,是此次新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场景。园林长约85米,宽约40米,还原了一个足尺寸的小型苏式园林。

按照李立的设想,观众如果沿着地下进入场馆,按照观展动线一路朝上,就能最终来到这片开阔的屋顶园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感受上,观众们看完了那么大量的精彩的馆藏展品,最终来到了屋顶,走进这片园林,会感受到这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知道自己从何处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上博东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地方,人们在室内走过漫长的观展路程,最后能有机会在室外透透气,休息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看”展已是过去时

亲自上手才好玩

从2017年项目启动建设,到2023年底最终落成,上博东馆的建设经历了七年的漫长时间,中间还经历了疫情波折,最后终于顺利达成设计构想。

上博东馆今年2月举行了首次试运营,期间开放了青铜馆、雕塑馆等少部分场馆,举办了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当时大排长龙的情形可谓盛况空前。

经过了又一轮施工后,6月26日场馆实现了对社会的第二次重新开放。

赶在暑假之前,上博东馆向观众开放的区域达到了80%左右,其中包括陆续开放的陶瓷、玉器、印章、货币等场馆,以及数字体验馆、青少年探索宫等互动体验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从内容上来说,上博东馆的中国古代艺术展示的“八部教科书”已经开放了六部。今年11月,书法馆和绘画馆也将开放,到时就能最终实现上博东馆的完全形态。

李立认为,上博东馆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30年的这一关键点上,出现的一座新型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年代,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拔地而起,那是新中国建造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大型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理念更偏重于收藏,总体上博物馆建筑都是相对封闭的。”

经过了30年发展,如今我们见到的上博东馆则是按照新的理念来构建的,它更开放、包容、多元,更具复合性。

“比如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些陈列展厅之外,你会看到非常多样的文创体验空间,以及休闲的公共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暑期刚开放的青少年探索宫,专门面向6-18岁的少年儿童,其中有各种沉浸式的体验空间,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进入考古发掘的现场,让孩子们从以往枯燥的展示环境中跳脱出来,亲自上手感知历史文化。

在整个上博东馆里,这样的体验场景还有很多,前一阵非常出圈的可触摸的瓷器文物就是很好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文物保护修护体验馆,每个人都能近距离看到文博专家们如何研究、修复珍贵文物;在篆刻馆,大家还可以自己动手收集各种专属印章。

此外还有分布在场馆不同角落的上博邮局、上博学院、4D影院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巨大的立体公园

城市客厅松弛感满满

这个暑假,上博东馆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到2万人次。李立说,到11月这个数字将提升至3万。

在设计之初,李立和团队甚至提出过一个24小时博物馆的理念,正是希望博物馆实现功能多样化以后,可以更持久地对城市开放。

“比如下午6点展馆清场了,但是其他的这些文创、体验和商业空间可以一直开到晚上,甚至可以通宵开放,当然目前来说这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历史博物馆,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友好的开放世界。

从“上博之眼”坐扶梯下到地下一层,站在一楼中庭的开阔空间,或是走到东侧刚完成的景观区域……

向北向东每一层都有大面积的通透落地窗,顶层巨大的天窗给予充分的自然采光,让你并不会被“室内感”所束缚,更像是在逛一个巨大的立体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博东馆里分布着大量的休息空间,例如大厅中如同下沉式广场一般的大规模阶梯式座椅,每一层的边角也都能轻松找到坐下歇脚的地方。

“我们尝试用设计来解决观展人群最根本的需求,这毕竟是一个十几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博物馆,在功能上必须兼顾多样性,从个人体验上消除疲惫感,观众才能有力气看更多的展馆,更好地来理解这里呈现的文化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几轮多番的试运营、部分开馆之后,上博东馆也在不断征询、吸收观众和社会意见,合理建议尽快落地。

例如这次暑假开馆,馆方就把排队动线从地面调整至地下入口,避免游客暴露在酷暑天气中,也能有效疏导拥挤。

李立表示,这也是上博东馆所体现出的上海城市精神,贴近老百姓需求,贴近时代的需求。

“你既可以来看展,也可以来休息、玩耍,坐在阶梯上喝一杯茶饮……上博东馆是一座洋溢着松弛感的城市客厅,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公共空间。”

文、编辑:Cardi C

摄影、视频:凡凡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上海博物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滩TheBu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

/ /

/ / /

/ / /

/ / / /

/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

/ / /

/ /

/ / /

/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