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这座屹立于黄河干流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宏伟建筑,其建设历程凝聚了几代乌海人的梦想与汗水。从规划到建设,再到最终竣工,这一历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也见证了乌海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海湖

规划起源与前期准备

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起源可追溯到1954年,当时国家编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中,黄河上游龙羊峡至河口镇河段就规划了梯级枢纽工程,其中海勃湾水利枢纽被列为第17个梯级工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规划并未立即实施。

直到1997年,水利部黄委会修订的《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中,黄河上游龙羊峡至河口镇的梯级枢纽工程由19级调整为26级,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被确定为第25级。此后,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逐渐进入国家视野,成为黄河治理的重要一环。

进入21世纪,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1年,工程正式进入申报程序;2002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工程的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此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等相继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批复,为工程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设历程

2010年4月26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乌海市隆重举行,标志着这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工程建设总投资达27.41亿元,建设工期为46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面临着极端气候和复杂地质条件等诸多挑战。原始河床底为粉细沙层,这种地质条件在水利工程中较为少见,给施工带来了巨大困难。为了增强基础承载力,建设者们采用了碎石桩技术,并通过提升设备功率和改进施工方法,成功克服了这一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工程还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由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主导完成的“交替沉模地下连续墙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以风积砂地层为主的薄壁防渗墙施工中,完成了槽孔深度达49.6米的防渗墙施工,创造了国内同类地层中薄壁防渗墙施工深度最大的纪录。

竣工与效益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19年1月顺利竣工。工程主要由河床电站、泄洪闸、土石坝等建筑物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1076米,总库容4.87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9万千瓦。

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不仅圆了乌海几代人的水利梦,更在多个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首先,工程使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调度具备了完善的工程系统,有效减轻了下游河段的防凌压力。其次,枢纽充分利用下泄水流发电,为当地提供了廉价可靠的电力资源。此外,工程还有效调节了水资源配置,提高了内蒙古沿黄盟市的应急用水保障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重要的是,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大大改善了乌海的生态环境。工程蓄水改善了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区域的小气候,形成了集湖泊、岛屿、沙漠、湿地于一体的自然景观。沙生、水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红嘴鸥等候鸟年年来访,为发展旅游业和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语

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历程,是乌海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生动写照。如今,这座宏伟的建筑已成为乌海市的标志性景观,见证着这座城市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展望未来,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