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饮酒”自古以来都是一种“日常文化”,即便是不怎么能喝酒的人,家里也总会备上几瓶好酒,待到亲戚朋友做客之时再拿出来一同畅饮。
说起喝酒,身居孔孟之乡,以热情好客的山东人一直都是全国公认的“酒量前茅”,据说当地“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都能小酌一口。
但近些年,各种机构的酒量调查数据排名上显示,河南人的饮酒量远超山东,位居全国前四名,更是有不少山东大汉表示到了河南做客,一场酒局下来直接“醉懵了”。
这情况一公布,不少网友都“炸锅”:河南人喝酒能有这么“猛”?这怎么可能?说实话,笔者本来也是不信,但前不久受邀到当地喝了一次酒之后,算是彻底服气了。
即然大家都对“河南人酒量”好奇,不如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河南人这么能喝?
一、骨子里自带“酒量”
前段时间,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杂志上就曾报道了一个基因方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河南人能喝酒,而且位居全国前列。
这是由国内29家研究机构及医院针对全国27个省份、直辖市,8个民族,总计超一万人进行相关方面的数据研究。
(http://www.qdkinflare.com)
(http://www.3gtong.com)
(http://www.simzx.com)
来源:http://www.tznmd.com
来源:http://www.asyjm.com
相关机构分析认为:北方人的酒量普遍比南方更好,而且还突出表明藏族、蒙古族、彝族和地处中原的河南人,酒量优居全国前茅。
而一般认知当中山东人的酒量并不是十分突出,南方的福建人、广东人的酒量甚是排列后位。
二、酒文化历史“超长”
众所周知,河南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省,从当地出土的各式“青铜器”更是数不胜数,光是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
而在古时,青铜器又大部分用作于礼器和日用器,尤其是在商周、春秋战国到两汉的使用比较广泛,其中绝大多数的器具都与酒有关,不是用来盛酒就是用来饮酒的,可见河南地域的饮酒史有多长远。
另外,世人公认的“酒祖杜康”,正是居住在河南的汝阳,当地目前尚存的还有“杜康泉”,并且相关部门还开发了杜康酿酒遗址公园,更是熏陶了当地人对酒文化的憧憬和向往。
三、平时喝酒“锻炼”
到河南喝过酒的朋友都知道,当地人饮酒按照“上菜顺序排酒量”。
开局先是配着凉菜开始喝,后边一道一道的追加热菜,能跟着吃上热菜的算是酒量一般,能挨着吃鱼的酒量还可以,要是能撑到喝上最后一道“鸡蛋汤”,这绝对是酒中高手!
这也难怪曾经有外地人感慨:“河南人真穷啊,来河南从来没有吃过热菜”,想必是酒量不太行。
当然,只说喝酒的时间线可能大家还不够直观,看看下面当地宴席上常喝的两款白酒,你就明白了,都是高度型白酒!
彩陶坊 地利(46°+70°陶香型)
在全国内,彩陶坊的名气比不上同地域的杜康,但要是论口碑和认可度,这款彩陶坊地利绝对是棵“常青树”。
在酿造工艺上,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酿造方式,同时还吸取了各类白酒之长,精选优质谷物作为原料,更是采用了独特的“四陶工艺”——陶池发酵、陶甑蒸馏、陶坛储存、陶瓶盛装。再加上其“酒头+酒身”既可以单独喝,又能按照个人爱好勾调的设计,让无数酒友爱不释手。
酒质清澈晶亮透明,陶香气馥郁,入口绵甜典雅,不辣口不呛喉,关键是口感纯正,不挑人。
风云酱父 封藏(53°酱香型)
近些年“酱香热”风靡河南,再加上白酒度数合适,酱香酒也成为了当地人酒桌上的常客,而这款优级大曲坤沙酱酒更是凭借自身独特的“茅香风味”,俘获了一众酒友。
此酒是由原茅台酒厂老厂长、酱香之父李兴发大师所传的酿酒工艺、茅酒科学勾调工艺所制成,现任酒厂酿造人则是其唯一的儿子,及传承人李长寿。
当年李兴发为解决茅台酒厂产量不高、酒质不稳等问题,总结出“酱酒三大典型体”,并带领整个酱酒行业踏入新一领域的传奇,至今一直在白酒圈内传为佳话。
因此,这款酒是依照茅酒标准酿制,甄选当地优质糯高粱,历时300多天出酒后,再按照“5年基酒+12年酱父老酒”原则勾调。
难怪所出的酒香浓郁,酱香味十足,入口后幽雅细腻,酒液成团顺喉而下,饮后还有淡淡的复合果香回荡在唇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