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可能会集中读一波成长类的书,某个阶段对这类书籍感兴趣时一次性入了几本。我是比较习惯于阶段性读某一类书籍的,这样也很容易对部分内容加深印象。

今天读的这本书叫做《跳出自我的盒子》,非常薄的一本小册子。初步看来,是一本旨在升级读者思维和认知方面的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当前所坚信的东西,也就是令自己做出某些行为、决策的依据,是认知与思维,也可以称之为信念,这一点,在各类心理学书籍中都能看到相关描述。

有些思维使人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出人们的开拓精神;而有些思维则令人困在自己的认知里,怎么也逃脱不出反复制造问题和麻烦的怪圈。

换句话说,人们很难跳出自己的思维去看问题,因此,如果原本的思维因受到制约而导致了困境,那么他们将被陷在这个困境之中,无法自救。

简单说,就是认知和思维驱动着行为和决策,而思维又很难发生实质变化。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很多书籍都在引导读者去提升认知和思维,以此让行为和决策变得靠谱一点。

本书和其他讨论思维的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把思维分成了内向思维和外向思维。

这里,内向思维是指在你与他人相处时,你认为其他人能否为自己提供帮助,令你获益。把当人当作帮助自己实现某些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有感受、有情绪、有需求的人。

而外向思维则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如果你从未读过讨论思维的书,那么本书暂且可以列在书单里。内容上比较简单直白,思路也清晰,读懂几乎不需要门槛。

我们已知的是内向思维会过度关注自己,那么具体关注些什么,也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结果。

如果一个人很自卑,那他的内心就是匮乏的,既没有足够的自尊水平去关爱自己,更没有能力去爱他人。一个人在各方面的不自信、自我怀疑,是很难真正隐藏起来的。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成长类的书会教读者先学会提升内在力量。当然这个自我成长、让自己能够有信心去面对外在事物的过程必定是漫长的。

由内部到外部的转变,通常都与真正开始关心、关注另一个人相关,这个人可以是父母、孩子、朋友、伴侣等,总之它需要人们开始对他人感兴趣,且希望通过自己的某些输出使这关关系更加牢固,和值得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年太多声音在带节奏,告诉大家要开开心心做自己。但我看过的心理学类的书中都在讲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围绕着一些人际关系,这些关系中,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不能忽视和怠慢的。

我们需要做的想办法去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勇于面对外部世界、面对外界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同时能够在考虑到他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后,尽量寻求一个平衡,而不是只关注他人,或只关注自己。很明显两个极端的方式都大有问题。

现实生活中,不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境,都需要暂时放慢节奏、意识到真正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要么自我反思,要么归因于他人的过失。

因为人们很难相信自己的思维不够严谨,也不能接受自己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他们并没有想明白。

当他们不懂,但又接受不了自己的思维有时候会卡住这件事时,通常都会下意识、且迅速给出一个他们自认为很聪明的解释,这样就比较方便做下一步决策了。

其实很多事情的结果背后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并不是一个人(不论你认为这个人是自己还是他人)造成的。但暂时不去“解决”问题,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接近真相,也是需要勇气和能力的。

人们总是会恐惧各种各样的问题,似乎一旦遇到问题,就必须要尽快解决掉,以求得内心适当的舒适度。但真相是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里,很多事情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妥善处理的。

考虑问题比较全面、思维比较严谨的人,通常都不急于解决掉什么。而是倾向于发现症结所在,比如这件事牵涉到哪些人际关系,不同的人对这件事做出了怎样的回应,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又是怎样影响最终结果的。

整个分析过程会比想要直接扭转结果而做出的决策更值得深刻体会,也更加重要。

将任何事情简单归因都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影响自身的人际关系。

反之,内向思维和外向思维相结合,既保留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也表示理解和尊重,这时自己也会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平衡。

人生绝不仅仅是自己开心,或是一味迎合他人就能换取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圈,并且这样做,内心只会更不舒服。

这部分,在书中描述的并不是很详细,它只是向读者传达了内向思维和外向思维的概念,而内向思维中也只是列举了一些较为自私的案例,这当然很不可取。

但更多的人都是普通人,不是要么自私要么迎合,而通常许多人都是认为不迎合他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并不是以此行为来为自己谋利的。

说到底,读书和思考真的需要同时存在,每本书中都有明确的、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能够落实到文字上的表达总是有所取舍的,而我们通过在阅读过程中,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梳理出一些书中不曾出现的信息。

这样这段阅读和引发思考的整个体验才算相对完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跳出他人盒子”的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在看其他书时也总结了两条有关成长方面的建议,一并分享给大家。

让自己变得善于学习

当你想要提升某些技能、或学习知识、或完成某件事时,不要试图给自己找一些“完不成”“无法取得成就”的理由,比如自己的起点、自身条件、天赋方面就是不如他人。

而是要去看那些和自己起点差不多的人是如何把一件事做成的,以此来积累一些未来可能会用得上的方法和经验。

我们无法以当前的认知需求去判断应该学什么,持续保持运动及阅读习惯的人,也不是在最初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能够从这些习惯中获得的具体好处的。

重复做一件小事,会让人在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并且会摸索出更适合自己、且更合理的方法。

当然,前提是你对于自我成长这件事有着积极、正面地认知,能意识到这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成长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自己。

我们不为任何人想要看到的某个侧面负责,而是为自己的整个人生、为自己需要、也想要成为的样子负责,这份努力才是更加值得的。

对自己加深了解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真正放松下来,常常陷在焦虑中,是因为他们对当下不够专注、对于未知的东西太过恐惧,甚至不允许自己的未来处于不确定之中。但谁的未来会是一成不变的呢?

养成一个习惯,去记录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不论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或是让你感到糟糕的经历,都可以记下来。这其中令你产生负面感受、情绪的部分,记录得越详细越好,每一条记录都会令你逐渐加深你对自己的了解。

每天不断记录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对以往的经历进行一个复盘,你会慢慢发现你原本以为会出现的糟糕局面可能并没有发生。那么这里面也一定会有你预感会发生、并且真的发生了的糟糕状况。

这部分比较有趣的是,人们的想法会影响决策和行为。说得直白点,就是在一件事还没有定论时,有人觉得这事能成,有人认定了这事会失败。

也可以说,人们都有些信念,认为会发生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而这些内心深处的信念也将一次次促成他们原本以为会发生的结果。

最后

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后,你就会追溯到自己的信念和底。色是怎么形成的,以及这些东西又是怎样限制你的思维和决策的,接着你才会产生想要去突破和改变现状的想法。

了解自己、理解自己,在这之后才能意识到接下来可以朝着哪些方向去改变,跳出自我,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去做,总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