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那些在革命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我国在1955年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授衔仪式,在这场仪式中诞生了现在家喻户晓的“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等等荣誉,还有一些熟知度相对较小的、上将、中将、少将等 军衔。

军衔评定完成之后,在人民群众之间掀起了一场关于军衔的讨论和争议,有些人认为一些将领的军衔相对他们的战功来说是比较低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粟裕和萧克。

粟裕和萧克分别被评定为大将和上将。许多人认为以粟裕的辉煌战绩,是绝对够得上“十大元帅”的门槛的,但最终却只能成为大将,这不免有一些低了。而萧克将军无论是从战绩、威望还是最终职务来看,再怎么说也能成为大将里的一员,可最后却只有上将,这也有一些难以服众。

那么萧克将军究竟为革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萧克将军的军衔低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弃笔从戎铸传奇

1907年,萧克出生在湖南嘉禾的一户秀才家庭里。在那个年代,封建王朝还没有彻底结束,秀才还是生活中地位相对较高的“职业”。因此,萧克自出生起就被父母教导着研读文学,特别是四书五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横空出世,一举掀翻了统治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封建制度,这给当时的中国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中就包括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

萧克在这波思想浪潮中也逐渐接触了一些新时代的思想与文化,他也开始对革命有了一些最懵懂却又最纯粹的向往。1923年,萧克的哥哥因为与地主结仇,导致丢了性命。这件事给年纪还不大的萧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无法相信人的生命在一瞬间真的如此脆弱,于是他颠覆了过去的思想,决定弃笔从戎,这样才有保护自己和保护家人的能力。

1926年,萧克听闻黄埔军校在招生,于是便萌生了前去试试的念头。于是他便带着四处乞求借来的路费,开始了孤身南下的旅程。到了广州后,满心期待的萧克没有想到立即被泼了一盆冷水:招生时间已经错过了。无奈,萧克只好另寻他路,最后参加了老蒋的宪兵第65辅助团,这也是晚年萧克经常否认自己“黄埔生”这个身份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是至此,萧克也总算是加入了部队。在辅助团摸爬滚打了一年多之后,萧克来到了叶挺的部下担任连长。此时的叶挺将军已经是我党的一名英勇斗士,在叶挺将军的影响下,萧克也慢慢接触了无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经过认真仔细地思考,萧克发现这些思想与他平时所感受出来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萧克加入了我党,成为了一名坚强、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1927年8月1日,萧克跟随叶挺将军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成为了我党初次建军的见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结束了南昌起义之后,萧克跟随部队向广州前进,计划在那里发起广州起义。在前往广州的路上,萧克所在部队遭遇了国民党的伏击,这造成了我军的大量伤亡,最终萧克仅带着20人的部队逃了出来,但已经与大部队脱离了联系。

在逃离伏击之后,萧克获悉朱德老总和毛主席在井冈山农民起义的消息,于是便计划在当地组织农民也发动起义,以联动效应来与井冈山遥相呼应。随着时间的发展,萧克在宜章当地也带起了500多人的队伍,但反革命的围剿也逐渐逼近,迫于无奈,萧克只好再次进行转移。在这一次的转移过程中,萧克碰到了毛主席率领的31团,双方在野外不期而遇,本以为是一场充满硝烟的战斗,没想到对方都举着“大红旗”,这让两边战士们都仿佛遇到了自己的亲人,而萧克在得知对面就是毛泽东这位“工农革命倡导人”之后更是喜不自胜,双方也是很快就组合到了一起。

在建国后,主席与萧克经常回忆起这次的相遇,主席经常感叹当时的萧克仅带领500多位农民就参加起义的勇气,并且赞赏他们这是真正的“揭竿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土地革命时期接近尾声的时候,国民党军对我军展开了多次“围剿”行动。前几次围剿都被我党成功化解,但到了第5次“围剿”之后,因为博古等人错误的指挥,我党被迫开始了长征之路。

在长征的过程中,萧克已经是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在经过湘江一段时,国军出动了大量人马来对我军进行围堵包夹,计划在这里将我军的部队全部消灭。而此时的红六军团在得知消息之后,已经落入了四倍于己方军力的国军包围圈之中,一时间情况可以说是岌岌可危。

在这个紧急关头,萧克毅然放弃了既定计划,并决定转而向南方突围。这在当时是极具勇气的一个决定,因为一旦放弃湘江,就意味着与大部队会合的时间将被再度拉长,也意味着将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并且即使是南下,也同样要面临着大量敌军的围剿,那么萧克将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突出重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看到萧克率领的红六兵团计划向南方突围后,国军采取了空中轰炸的方式来阻止我军前进。面对天空的狂轰滥炸,我军损失了很多兵力,萧克也明白这样前进下去不是一个办法,迟早是会被逐渐蚕食干净的。在这个焦头烂额之际,萧克偶然间发现我军的所有指战员头上都戴着草帽,这似乎就是在给上空的飞机一种提醒。顿时萧克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立即下令军中所有人将草帽等显眼的物品随地丢弃,并且尽量换上沿路获得的国军衣服。

在大家迅速进行修整过后,一路追来的飞机很快也到了,这一次天空上方的飞机开始陷入了迟疑,因为他们一下也无法分清敌我,他们还在疑惑:这些共产党人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或许现在我们听起这段历史觉得很简单、很容易,但是在当时那个环境里,萧克将军能保持这种临危不乱的心境,并且立即做出应对之策,已经是一件难得可贵的事情了。在此之后,萧克率领部队连续经过清水河、大沙河,并且翻越过贵州高山,成功与贺龙老总的部队会师,红二方面军也是从这个时候合并而成的。

在之后的日子里,萧克就一直在跟随贺龙老总进行革命,尽管双方在作战风格和生活习性方面有一些差异,但是在战场上和战略上的配合却总是默契无间,这也是蒋介石一直将“萧贺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抛开战争时期的贡献不谈,萧克在49年之后也同样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萧克被任命为军委军训部部长。当时的“军训部”虽然听起来很正规,但实际上却只是一个“空壳”,里面只有萧克一个人,任何细节、构造都等着萧克去完善。

其实这是当年我国百废待兴的国情下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萧克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心中也明白,越是这个时候,就越是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否则“建设”从何而谈?任何大楼都不可能平地而起的。在接受任职之后,萧克四处寻找建设人才,同时自己也为整个军训部的结构想破了脑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萧克的不断努力下,军训部最终正式建立了,这也是新中国解放军现代化、世界化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大授衔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隆重地开始了。在此之前,许多人认为以萧克的资历、能力以及职位等多方面因素来看,最起码也会被评为一个“大将”军衔,甚至成为“元帅”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萧克“上将”的军衔弄得大跌眼镜,这在当时引起了许多将士们的不服气。

对此,萧克却感觉无所谓,他认为自己在革命之初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这些东西,自己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已经是有运气了,现在还能被授予军衔更是足够了,至于具体是什么军衔他不感兴趣。

萧克将军的这份精神,真正体现了一名无产阶级共产党员的精神气节,这是流淌在我们体内的红色血脉所赋予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萧克将军为什么只被评为“上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坊间有好几种说法。一种是根据当时的评定标准所决定的。在55授衔之际,评定军衔高低的标准除了战功、资历、职位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持军事干部的平衡。这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各个军衔之间的数量不能相差太多。当时的十位大将个个都是名副其实,其中粟裕大将更是有许多人认为应该有元帅军衔。假若萧克再被评为“大将”,那么整个大将体系的数量就有些臃肿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来《萧克回忆录》的编辑周炳钦所说的。他说在授衔前,主席曾专门找过萧克进行会谈。在会谈上,主席认为无论是大将还是上将,都需要一位能够“镇”住场面的人,大将里是粟裕,而在上将里想来想去只有萧克最有说服力。这也就印证了那句话:“连萧克都只是上将,你还要求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授衔结果出来之前,所有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份授衔表。但真正的授衔结束之后,这个结果与众人心中的结果肯定是有出入的。也就是说无论授衔怎样安排,总会有一些将领心中是不太满意的。但正如主席的意思一样,如若以萧克将军来“镇”住这个上将,那么其他将领无论心中有再大不满都没什么好说的了,这就和粟裕将军极其类似了。

在今天,我们再度回顾萧克将军的戎马一生,他既能上马征战沙场,又能以笔为刀刺破愁云,更加可贵的是,他还有着真正君子的精神品格,他是一名绝对的、无可争议的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