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内卷",谁为学生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服越来越贵,质量却越来越差。""款式土气,毫无美感可言。""学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校服的种种抱怨此起彼伏。一件简单的校服,缘何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共同痛点"?多地家长联名上书教育主管部门,呼吁取消统一校服,究竟是在捍卫"穿衣自由",还是在为校服市场乱象"把脉问诊"?

回望求学路,曾几何时,校服承载了太多美好的集体回忆。宽松的版型,朴素的款式,与好友们整齐划一地穿在身上,任由青春在操场上肆意挥洒。那个时候,没人在乎校服是否时尚,也没人计较布料是否高档。时过境迁,当年的"保护色"如今却频频惹是生非。相比从前,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今天的校服都已今非昔比。"一年级的时候,一套校服也就一两百。现在孩子上初中了,光秋冬装就要八百多。"杭州的赵女士无奈地算起了"校服账"。更令人不安的是,价格的上涨似乎并没有换来质量的同步提升。"不到一个学期,儿子的校服就起球开线了。""女儿身上这套,是今年新订的,你看这里已经开胶了。"采访中,多位家长直观地表达了对校服质量的失望之情。

校服"内卷"的根结,究竟在哪里?有人将矛头对准了学校,"垄断采购、强制订购,利益链条昭然若揭。"也有人将责任归咎于校服厂商,认为是其在"挤牙膏"。诚然,部分学校在校服管理上确实存在不规范操作,但将所有问题一股脑儿归咎于学校也失之偏颇。在利润的驱使下,个别厂商钻政策空子、偷工减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这绝非校服质量参差不齐的全部原因。归根结底,校服市场之所以乱象丛生,还得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个维度去审视。

"成长中的孩子,比什么都渴望个性。""校服限制了孩子们的天性。"采访中,不少家长表达了对统一校服的不满。在他们看来,校服无疑成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紧箍咒"。然而,也有不少家长对校服持支持态度。"孩子正处在叛逆期,时尚感还没建立起来。没有校服约束的话,他们很可能走向'非主流'。""统一的着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也是校服设立的初心所在。"家长们的观点針锋相对,反映出他们对校服的认知分歧。探其根源,恐怕还要回到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往往被忽视。校服这面"照妖镜",折射出教育生态的某些畸形。

千校一面的校服,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学校缺乏特色的外在表征。"学校想借助独特的校服設計博眼球,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一位不愿具名的设计师表示。相比国外学校的多元包容,我们对校服的设计和管理似乎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英美等国的校服往往款式多样、价格亲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而日本的校服则注重舒适性,学生可根据季节更换,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反观我们,不少学校的校服要么单调乏味,要么奇装异服,极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校服问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生态的诸多短板。育人不能局限于分数,更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教育惣正重回育人初心。而校服,也应回归到"为学生服务"的本源。各地教育部门应尽快重拳整治校服市场乱象,在确保学生着装整洁得体的前提下,适度放开校服选择权,给学生更多个性化空间。同时,学校也要创新校服管理,让采购更加阳光透明、让设计更加贴合需求。唯有多方努力,久违的"初心"才能重现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