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老人家将接班人问题提上了日程,首选的接班人就是当时的一线领导刘少奇。关于政治局常委的排名,有些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一向地位很高的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名却在刘少奇之后?老人家那个时代,政治局常委排名有没有什么规则和标准呢?
时间轴:1954-1969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老人家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战场上。
老人家走后流言四起,其中就涉及到接班人问题,佞人们表示如果毛岸英不牺牲,那就是未来的接班人。
但事实正如这些佞人们所言吗?
作为老人家的小女儿,当李讷的名字出现在九大名单中时,被老人家发现后亲手划去。
如果老人家真是将共和国当作家天下,那么何苦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告诫自己的家族,不要借老人家之名加官进爵,不要为难当地政府。
今天的佞人们拿接班人问题来说事儿,那么我们就接班人问题深入了解一下。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老人家的地位起起落落。老人家最艰难的时候,被排挤到了边缘,用他的话来说是“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
老人家地位的确立是用无数惨痛的失败教训证明了非他莫属,其他人都担负不起革命的重任。
周总理的历史地位则一向很高,很多时候都身居核心领导岗位,为何在选接班人上,不是周总理而是刘少奇呢?
周总理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当时在法国巴黎组建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也是我们党在旅欧支部领导人。他还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领导革命队伍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他是最高军事负责人。
很多人是因为接触了他,才对我们党产生了信任,有的甚至因为他而加入我们的党,因此周总理在党内外的威望都很高。
刘少奇的地位则是在抗日战争后期才逐渐走到核心领导岗位,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地位超过了朱总司令,也超过了周总理,那么刘少奇的地位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如何选择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给大家建立一个排名模型,供大家参考。
一个领导人是一个党派或一个国家的灵魂,这个领导人的水平往往决定了这个党派或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如何来评判这个领导人的能力呢?由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六边形模型。
这个六边形模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理论、功劳、资历六个方面。
这六个方面的综合评判将决定一个领导人所处的位置,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六个维度。
一、政治
政治是首要因素,这个因素决定了党派的路线方针,不过大多数人对政治不太了解或是了解得不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政治水平的高低不是体现在大是大非上,因为大是大非上看不出政治水平,这是一个简单的判断。
比如对待外来侵略的态度,只可能有坚决抵抗彻底消灭的政治态度,不可能还有绥靖政策的态度,更不可能像有的小说将杀人犯和逃兵塑造为人类英雄的态度。
因此真正体现政治水平的地方,往往是在重大问题的预见上和具体事件的多种解决方案上。
举个例子,一个班级组织旅游,出行方案有多种:包车、坐公交车或地铁、走路等,三种方式都能到达目的地,其中包车最方便,但是费用最高,走路最省钱,但效率最低,且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那么是否就选择坐公交或地铁呢?
实际上,坐公交或地铁依然不是最佳方式,最佳的方式依然是包车,因为这样更方便快捷且安全易管理。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如何降低费用,这就是体现政治水平的地方:一方面是做司机的工作,一方面是做家长的工作,最能体现政治水平的地方是做家长的工作。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如果都同等收车费,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就会成为一个负担,那么该如何让整个班级出游变得人人都愿意接受车费,且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
首先向学生传达安全的意识,告知包车的重要性;其次以团结互帮为由,说服家庭条件好的父母承担条件不好家庭的一部分费用,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操行品德分奖励;最后,差额部分可以组织全班去户外拾破烂变现补足。
这只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举例,不一定是最完美的方案,只是为了说明什么是政治水平。
政治方面除了要有态度,还要有方法和预见性和洞察力,要知道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如何应对变化,制定的政策出台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能不能施行?最后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这项政策不能使所有人受益,那么受益的人是哪些人?不受益的人又是哪些人?有没有人会钻漏洞?有没有补救措施等等,这些都是体现政治水平的地方。
二、军事
军事方面是看有没有运筹帷幄的能力,能不能在逆境中带领队伍打胜仗,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有没有军事才能,能不能在逆风局的情况下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经济
经济方面是看懂不懂经济规律,能不能让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繁荣富强,落到实处就是能不能让老百姓衣食无忧,每个人都有工作可做,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人人安居乐业,个个吃穿不愁。
不过经济方面不是按照教科书上的理论,而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经济政策,并且服务于政治。
四、理论
理论方面是看有没有一套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理论,有没有什么治党治国治军的著作,因为作为一个领导人,必须要有理论研究,而且理论要有前瞻性,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减少实践反过来修正理论的频率,这样才能带领大家少走弯路,降低试错成本。
只有理论系统化,才能让政策广泛实施,让实践有理论支撑,没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五、功劳
功劳方面的意义不用赘述,如果你对革命没有什么贡献,凭什么要你担任重要的职位呢?更高的职位意味着更大的权利,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大的贡献,没有功劳不可能得到人民的认可。
六、资历
资历方面也是一项重要因素,时间积累下来的成果也是我们考量的一个要素。
举个例子,现在有两个人有条件晋升,一个从南昌起义那一刻开始就一直跟着干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反围剿,爬雪山,过草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种大小战役都参加过,但是没有立过显赫战功。
另一个是在解放战争中率领部队投诚的国民党的将领,这支起义部队有一个团的兵力,带着美械装备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减少了我们的战斗伤亡,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实力,为其他国民党军队做了表率。
面对这两个人,你会优先考虑谁呢?
一般说来,我们会优先考虑第一个人,因为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跟着队伍革命到现在,他对革命的忠诚已经在经历的磨难中得到证明,即使他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依然值得信任。
投诚过来的人我们当然欢迎,也会给予相应的职位,但是不可能一下给一个关键岗位,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对方是真潜伏还是假投诚,我们必须要对我们的革命事业和战友负责。
因此资历衡量了一个人的忠诚度,对于我们来说,忠诚度更重要。今天很多老板喜欢空投外来的高管,这实际上是降低整个团队战斗力的做法。
有人认为还应该包含年龄,年纪越小的人,越有成为接班人的可能性。
年龄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年轻人遍地都是,但是没有经过历练,他们能成为接班人吗?
这一点在周总理和刘少奇身上能反映出来,周总理只比刘少奇大半岁多,客观上不存在年龄优势问题。
六边形模型可以相对客观地衡量一个领导人的素养,避免主观臆断,而这六大因素又有各自的权重值,并且这个权重值会随历史阶段发生变化。
六大因素中政治和理论的权重相对稳定,功劳和资历的权重会逐渐增加,但是这两个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因此权重不会超过一定范围,从我们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变化比较大的是军事和经济。
新中国成立之前,军事因素权重会高于经济因素,因为当时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广大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