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放暑假的时候,大多数农村的小孩,都会帮父母做一些农活。我小的时候,每到暑假,也会帮父母拔(割)麦子。每次拔完麦子,父母都会让我们将散落在地中的麦穗,捡起来带回家。

一方面穷,浪费不起粮食。一方面粒粒皆辛苦,不忍心浪费粮食。

捡麦穗之事,不少农村孩子都经历过。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人的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就不需要靠捡地中散落的麦穗来改善生活了,但出于爱惜粮食的心理,人们还是会将地中的麦穗捡起来带回家。莫言是一位50后,他生活的环境远比90后生活的环境要艰苦,我们不需要为温饱而发愁,但50、60年代,温饱问题是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出生于1955年,他经历过1960年前后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我国遭遇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我的奶奶在那场大饥荒中,由于家里分到的粮食少,不够吃,她为了让自己的几个孩子活下来,总是将为数不多的食物,分给孩子,她尽量少吃。这导致时间不长,她就饿到了。

好在大队发现了这种情况,给她增加了口粮,她才挺过了那场灾难,但在全国范围内,很多人没有挺过去。60年代,我们很多的地方都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捡麦穗之事非常普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时,曾说:“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我的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当时莫言跟随母亲去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发现之后,其他人都跑掉了,莫言和他的母亲落在了后面,看守人扇了他母亲一耳光,还将他们在地中捡来的麦穗,全都没收了。

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眼中流露出绝望的神情。这一幕刺痛了莫言,成了他一生中最痛恨的记忆。同时,也让莫言恨透了打他母亲的看守人。时隔多年之后,莫言已经成为了著名作家,靠自己的稿费,虽然不至于大富大贵,但已经生活无忧了。当他在集市上,遇到打他母亲的,已经白发苍苍的看守人时,他内心的恨丝毫没有减弱,他想冲上去揍他,但母亲经历过无数的沧桑,对人生看得更加透彻,她拉住儿子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不是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的看麦人,对莫言母子来说,是个强者,但集市上白发苍苍的老人,是个被生活压迫的弱者,如今去揍他,不但体会不到报仇的快感,还可能会陷入另一种自责之中。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母亲阻止了莫言。对母亲而言,让孩子吃饱,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当时她满眼的绝望,并不是因为挨了看守人的打,而是看守人没收了她的麦穗,而今天,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母爱的伟大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做很多事。莫言的母亲,为了孩子吃饱,去捡拾地中散落的麦穗,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这件事放到今天,被一些人解读为盗窃集体财产的行为,觉得莫言提这件事,是为了迎合西方,抹黑中国。实际上,麦田虽然为集体所有,但收割过后,撒落在地中的麦穗,如果不去捡,很可能就会被浪费掉,而人们去捡,真好可以避免浪费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挨饿的人们来说,捡回去的麦穗,对他们维持生计,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甚至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困难。一个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吃饱,去捡拾地中撒落的麦穗,永远不会是错事。更重要的是,莫言说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回忆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母亲对他人生的影响。

还有人批评莫言,是觉得莫言的作品中,写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迎合了西方,他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是我国最好的作家之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家之前,他已经获得了我国矛盾文学家在内的众多文学大奖,他已经获得了国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莫言的文学成就很高,为我们留下了《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众多优秀作品,他是靠自身的文学成就获得诺奖的。

莫言的作品中,有不少描写社会负面的内容,但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写有“三吏三别”,马克吐温写过《竞赛州长》、雨果写过《悲惨世界》等,也没有人觉得,他们是在抹黑自己的祖国。文学是包容的,多样性,有赞美的,也有批评和揭露社会阴暗的,对此我们要客观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