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村老话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南方钟灵毓秀、美丽富庶、文教发达,历史上孕育了无数才子佳人,而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苏州,更是被称为状元之乡、才子之乡。

明末清初,苏州就有这样一位非典型才子,胡适说他是十七世纪的一大怪杰;张恨水则说:“三百年来,稍治文学者,无不知有金圣叹。”

他是知名高僧,11岁受菩萨戒;他堪称“弹幕”狂魔,12岁评点《水浒》、13岁评点《西厢》;他视科考为儿戏,却是游走于名流圈的资深“神汉”;

他是“娱乐至死”的鼻祖。临刑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嘱是一份“食谱”;他还和刽子手玩了人生最后一梗:啊唷哇——好疼!

他就是金圣叹,才子中的“显眼包”,一个让你哭笑不得的人,一个让你戚戚长叹的人-----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金圣叹,名采,字若采,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金墅镇。金家祖上显达,在当地属中产阶级,有祖业田产,有仆人丫鬟。金圣叹的父亲是一位“竹林七贤”式人物,崇尚玄学,放诞任性,不合流俗。

金圣叹颖悟早慧,5岁入私塾,学校里他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家又受父亲玄学熏陶,儒学与玄学这两种似乎不相容的学说,在金圣叹身上交织融合。受父亲影响,金圣叹的基因里早早埋下了放旷不羁的因子。

金圣叹从小家境优渥,父母疼爱,生活是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拈书弄笔三时懒,扑蝶寻蚊百事宜。”每天上学,有老仆人朝夕随侍,他和老仆人也建立了深厚感情。

假如这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那该有多好呀,金圣叹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番模样。可是人生没有如果,生命无法 倒带。

在金圣叹8岁那年,金家突发惊天变故,一伙身份不名的匪徒闯进金家,烧杀抢掠,金圣叹父母双双罹难。

金圣叹和祖母在老仆人的护送下逃往苏州,不料在途中过河时,遭遇风浪,三人落水,金圣叹被老仆人奋力推上岸,祖母和老仆人则被急流卷走。

金家突遇家难,原因不详,可能与金父的恃才放诞、褊躁激愤有关,招致了某些“敌对势力”的忌恨、灭门。

侥幸逃到苏州姑妈家的金圣叹,大病一场,因肺部被水呛过,还落下了病根。现在他不但失去了父母、祖母和老仆,连弟弟和小妹也失散了。金圣叹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他不得不寄人篱下。

金圣叹的姑妈家在当地也算大户人家,家中藏书丰富,并拥有出版机构——贯华堂。姑妈一家对金圣叹疼爱有加,待金圣叹病愈后,就送他到当地私塾当“插班生”。

在私塾里,金圣叹和以前一样读《四书五经》《毛诗》等儒家经典。

但多病的金圣叹三天两头旷课、请病假。在姑妈家的书房里,他迷上了看“课外书”,比如《水浒传》《西厢记》等,他的心思已不在课本上了,就像现在一些不爱学习的熊孩子,偷偷看《吸血鬼日记》《男朋友》一样。

金圣叹的这种“叛逆”当然没少挨姑妈暴揍:臭小子喽,这种诲淫诲盗、很黄很暴力的书你怎么可以看呢?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死去的爹妈吗?

但是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叛逆的孩子越打越叛逆,最好的办法就是曲线迂回疏导。

金圣叹姑妈发现,金圣叹除了喜欢看《水浒传》《西厢记》《离骚》等非“正业”书外,还喜欢看《妙法莲华经》,她灵机一动,不如让他礼佛,一方面希望收一收他的心,另一方面也期待佛祖保佑他平安健康。

在姑妈的张罗下,金圣叹在寒山寺正式受菩萨戒,法名圣叹,法号唱经,天雨法师为其受戒法师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金圣叹对自己受戒学佛也是满心的欢喜,这可比天天死记硬背圣贤书愉快多了。

金圣叹在佛学上造诣颇深,加上有名师指点,金圣叹受戒不久,已能开班授徒了。清初思想家廖燕,是金圣叹的铁杆粉丝。据他回忆,金圣叹在贯华堂讲经时的情景:“(圣叹)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味》。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盻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有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纪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这段话大概意思是,金圣叹开坛讲经,就像MJ开演唱会一样high,讲经的、听经的都疯了,就不知道贯华堂外有没有救护车待命。

姑妈让金圣叹学佛,本意是想让金圣叹把心静下来,学佛在她眼里不过是个业余爱好,谁曾想金圣叹把它玩成了主业,忙得不亦乐乎,还整天召徒讲经,把姑妈家的贯华堂弄得乌烟瘴气的,姑妈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呀。

姑妈没有把颖悟早慧的金圣叹培养成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她不尽心,而是她没学过心理学。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滋养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创伤。”

上文说过,金圣叹八岁那年突遇家难,家破人亡、弟妹离散,他不得不寄身姑妈家。虽然姑妈待他不错,但我想那主要是物质上的,金圣叹心灵上的孤苦悲伤是难以避免的。

再加上金圣叹的父亲是一位“竹林七贤”式人物,恃才放诞、褊躁激愤,幼小的金圣叹不可能不受父亲影响。他童年所受的教育,也并不是那种四平八稳的传统教育,父亲甚至都不要求他参加科考。

姑妈越是逼着他好好学习参加科考,他越是叛逆反感,但他又是一个极爱表现自己的人,而且想表现出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他偏要看当时被视作“奇书”、“淫书”的《西厢记》,看过后还要评点,写读后感。

特别是在科场,金圣叹更想要“表现”一番,借此来抗逆姑妈、嘲弄社会,以期获得某种愉悦感。

说到底,金圣叹天生就是一个反传统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与众不同,他的使命就是惊世骇俗。

最后他如愿以偿了,这是一个不靠自己原创作品,而是因点评他人作品而成为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的人。他的成功,来源于他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敢为人先的气魄。

那么,金圣叹在科场上是怎么表现的呢?

关于金圣叹的家世生平,史料上留下的确切记载并不多,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诗文中觅得一点蛛丝马迹,因各人解读不一样,所以有很多地方还存在争议,比如他原来姓张吗?他到底是不是秀才?钱谦益是他的舅舅吗?等等。

市面流传的,大多是他的段子或者叫传说,传说当然不能当史实。问题的正确答案只能留给专家们慢慢寻找吧,我们吃瓜群众有瓜就吃吧,不包熟。

关于金圣叹的在考场的故事,民间有很多传说,很精彩很有趣,探花郎撷取一二,以飨读者。

传说一:试题:“如此则动心否乎”。

金圣叹一看笑了,so easy!大笔一挥,刷刷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然后潇洒交卷。

考官一看,我去,你还会刷屏呢。他眯缝着眼一数,整整有39个“动”字。考官很好奇呀,就问金圣叹为什么写了39个“动”字,而不是40个呢?

考官这一问,金圣叹得意了,说道:孟子不是说“我四十不动心”吗,可见前39年都会动心的。

传说二:试题:“西子来矣”,意思是就西施出使吴国曲线救国,展开议论。

金圣叹哈哈一笑,写了一首打油诗:

开东城,西子不来

开南城,西子不来

开北城,西子不来

开西城,西子则来矣!

考官一看,哟嗬,你敢戏弄本官,一个大大的红叉打了上去,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西子来了,你秀才没了。

传说三:试题“孟子将朝王”

金圣叹:这孟子、朝王都让你们给考滥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只有一个“将”字还能说道说道。 于是他就在试卷的四角各写了一个“吁”字交卷。

考官一看,又是满眼的问号,纳尼!?你这个老六,吁!你回家赶驴去吧。

有人不解地问金圣叹为什么要写四个“吁”字?金圣叹说,你没看王将坐朝的时候,有四个内侍,站在左右齐呼“吁”-----

传说四:试题“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我岂能做一个只能看不能吃的葫芦挂在那里?孔子的意思是要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这次金圣叹又脑洞大开,连字都懒得写了,直接画了一个和尚,手里还拿着一把剃刀。

考官一看,又是金圣叹来捣乱,也懒得问这画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免得又被他捉弄,于是直接怒打一大红叉,并在旁边批道:我们中文系不招美术生!

《辛丑纪闻》记载:“-----为文倜傥不群。少补博士弟子员,后以岁试之文怪诞不经黜革。”

你看金圣叹把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科考生生玩成了“行为艺术”,一而再、再而三地撩弄考官,最后直接被拉入科考黑名单。

对此,金圣叹无所谓的,他本来就无意科考、无意仕途,之所以参加科考都是姑妈逼的。(后来,金圣叹改名金人瑞后又去考试了,这次考中了秀才,而且还考了个第一。)

“今日还我自由身矣!”既然你们不让玩了,我正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闪喽。那么金圣叹口中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前文说过,金圣叹12岁就开始点评《水浒传》,他在点评时写道:“嗟乎!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活也?”

看看,这哪像一个12岁的孩童能说出来的,倒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其实这很正常,古代聪颖早慧的神童很多,比如项橐7岁为孔子所师,甘罗12岁拜相,蔡文姬6岁解琴等等。

金圣叹聪颖早慧,后蒙受家难、寄人篱下,所以他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得多,小小年纪便看淡生死看淡富贵,自己的爱好就是著书,唯有著书自己才能活下去。

我们知道金圣叹最显著的文学成就之一,就是《金评水浒》,从12岁开始,断断续续直到他30多岁才完成,可以说《金评水浒》是他前半生生命的“结晶”。

在《金评水浒》中,金圣叹极力否定宋江等108人的“忠义”,认为他们都是祸害,必须铲除。他不但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减,还亲自动手,设计制造了一个“梁山泊英雄惊噩梦”的大结局,将他们全部除掉。

《金评水浒》成书后,金圣叹把它作为家学教材,郑重地交付给儿子,供儿子学习。

这在今人看来,是惊世骇俗的,《水浒传》写的是什么,大家都清楚,血腥暴力、阴谋诡计、争狠斗勇,还有“诲盗”,这不是把孩子教坏了嘛,所以现在有“少不读 <水浒> ”的说法。

但在当时,《金评水浒》很快赢得市场青睐,它几乎完全压制甚至取代了其他版本,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乎家置一篇。”

反倒正版《水浒》被冷落一边,气得施耐庵的棺材板嘎嘎作响:我要维权,我要维权-----

学术界“一代宗师”钱穆评价《金评水浒》说,自己看了金圣叹的点评后,觉得自己的《水浒》算是白读了;脂砚斋说,若金圣叹在世,《石头记》轮不到自己批注;周作人说,小说批评第一要算金圣叹-----

梁启超、胡适、林语堂等近现代大师都是金圣叹的粉丝。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西厢记》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之先河,他凭一己之力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抬高到与《史记》《春秋》等传统文学同等地位,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

他被称为中国白话文研究的开拓者,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

那么金圣叹殚精竭虑地评释《水浒传》的初衷是什么呢?首先是因为喜欢,金圣叹特别推崇《水浒传》和作者施耐庵,他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 <水浒传> 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 评价不可谓不高。

我们知道,跟大多数才子一样,金圣叹也是特别的“狂”。他曾说:“为儿时,自负大才,不胜侘傺,恰似自古以来,止我一人是大才,止我一人独沉屈者。”意思是,自古到今,只有自己一人是大才,只有自己一人不会沉屈。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扬古人之才,是为了展示自己之才。大圣人孔子述而不著,金圣叹评释《水浒》是想效仿孔子作《春秋》,致敬孔子,也就是说金圣叹想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

更令人称奇的是,仅仅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金圣叹还不满足,他还要当才子。

古龙小说中有个人物叫百晓生,编了本《兵器谱》,给武林中人的兵器、武功排名。自称天下第一大才的金圣叹,也给文坛才子、著作排了名。

依次为《庄子》-庄子、《离骚》-屈原、《史记》-司马迁、《杜诗》-杜甫、《水浒》-施耐庵、《西厢》-王实甫。这就是所说的《六才子书》。

这六个人是金圣叹精心挑选出来的顶尖人才、大高手,抬出他们来,是为了压倒古往今来、天下四方自以为有才的人,而金圣叹能点评他们的作品,他的才能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也许有人会问,探花郎,你为什么要将金圣叹定义为非典型才子呢?说金圣叹是才子,这个大多数人都承认,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大咖粉他。之所以说金圣叹是非典型才子,当然是因为金圣叹与通常的才子有很多不一样地方。

首先,说到才子,往往会和佳人、红颜什么的联系在一起,你看李白、苏东坡、唐伯虎等才子,谁没几个红颜知己呢,但金圣叹就跟他们不一样,他虽然叫金采,但就家花一朵,也从不出去东采西采的。

当然,有红颜知己也不是才子的标配,也有很多不“好色”的才子,比如,杜甫就是现代人眼中的“模范才子”。仅凭有没有红颜知己还不能定义他为非典型才子。

其实说他是非典型才子,主要是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都非常的另类,比如上文说到的,他明明很有才,却非要在考场上出奇制败。

还有后面要讲到的,他在刑前的一系列表现,他的这些行为常人很难理解,你说他狂也好,幽默也罢,甚至还会有人骂他变态,总之他跟我们地球人就是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圣叹除了是一名受戒学佛的居士,他还是一名资深的“神汉”。才子中礼佛修道的也不乏其人,比如诗佛王维笃信佛教,诗仙李白是一名在册道士,但他们主要是修度自己。

金圣叹跟他们不一样,他受菩萨戒后,开坛讲解、传道弘法、救世度人,给人一种高僧大德的感觉。但作为天下一等一的大才子,你当高僧普度众生也就罢了,但你公然当神汉、跳大神,搞“封建迷信”,算怎么回事?

金圣叹从姑妈家搬出独立生活后,不久就成了家,接着就生了一串葫芦娃,家庭开支急剧增加,虽有《金评水浒》《金评西厢》版税收入,但不足以养家,有时全家连饭都吃不饱。

扶乩,简单地讲,是由人操持制具占卜问疑的一种形式。

具体地讲,由法师做法请来灵魂,并帮助事主与灵魂实现交流,或见面,或交谈,或文字沟通,灵魂附在法师身上,法师相当于阴阳交流的媒介。通俗地讲,大概可能差不多就像跳大神吧。

金圣叹很早就从事过扶乩活动,那时是出于好玩心态。而现在重新出山,显然有养家的考虑,因为金圣叹名声大,请他出来扶乩,那可需要不少银子的。金圣叹名气之所以大,还要感谢一个人——钱谦益。

钱谦益, 时人誉为“学贯天人”,是明末清初文坛领袖、东林党大佬,当然也是有名的“贰臣”,他的一句“水太凉,不能下”,贻笑天下。他和名妓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是真正的艺林佳话,不是现在某些“大师”自诩的“艺林佳话”。

传说钱谦益是金圣叹的舅舅,金圣叹在“舅舅”的寿宴上写下了对联: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来讽刺钱谦益没有骨气。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故事我们都听过,金圣叹曾写下“但等夜半更深后,满头荞麦压樱桃。”的诗句来调侃钱谦益。当然这些故事都是传说啦,不一定真实,大家听听乐呵乐呵就行了。

好,接着来说金圣叹。金圣叹名气大,为什么要感谢钱谦益呢?我们知道,钱谦益是当时的文坛大家,具有极大影响力,可以说是文化界的风向标。

金圣叹点评《水浒》《西厢》让他名声大噪,他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在易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钱谦益非常认可金圣叹的才学,还应金圣叹的请求,为他写了篇《天台泐法师灵异记》。

文章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泐大师金圣叹的做法经过,让金圣叹“跳大神”的事天下皆知。

接着钱谦益又亲自请金圣叹为其母做法事,有了文坛大佬的软文推广和现身说法,金圣叹蹭地就火出了圈,成了“网红神汉”。一时间,请他做法的人络绎不绝,如文化界名人叶绍袁两次请金圣叹到家中,为其过世的妻女做法。

在扶乩降神过程中,金圣叹往往一个人要扮演好几个角色,而且他还能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他借神灵之口,所作诗文“长篇大章,滔滔汩汩”,纵横恣肆,文才艳丽,在场的士人大佬无不叹服。

时人记载:“缙绅先生及士人之有道行者,无不惑于其说。”

通过给有钱人、名人做法,金圣叹既扬了名又获得可观的报酬,极大缓解了生活压力。金圣叹名气之所以这么大,一方面因为他确实有实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大咖钱谦益的大力推荐。

所以说,上面金圣叹讥讽“舅舅”钱谦益的传说多半不可信。其实金圣叹对钱谦益的才学是非常仰慕的,至于钱谦益变节不变节的,金圣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他反而说钱谦益仅凭借其文名,也会赢得后世敬仰的。

金圣叹既不懂政治,也不关心政治,他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平生性不求闻达”。总体来讲,他对明亡国是耿怀的,对抗清人士是同情和支持的。

明亡清立,改朝换代了,这对很多文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天崩地陷的大事。面对新朝,有的人投降了,有的人归隐了,有的人则誓死抵抗。

金圣叹呢,反应很迟钝,他三个都不选,他虽然很羡慕陶渊明的生活,他在诗中写道:“爱君我欲同君住,一样疏狂两个身。”

但他比陶渊明有责任心,作为一家之主的他,身边尽是张口吃饭的,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叩门拙言辞”到处要饭。他一边埋头评书、一边走穴挣钱养家,日子过得甚是艰辛。

对金圣叹来说,无论生活在明朝还是清朝,好像没什么区别,他都要受官府盘剥,都要一刻不停地“搬砖”讨生活,但他从不抱怨,“一片天真烂漫到底”,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薄情,他都天真、深情地活着。

他在《金评西厢》中写有《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奇文,非常有意思,现摘取一二,奇文共欣赏。

其四: 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棠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其七: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其十一: 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急呼而讯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之人。不亦快哉!

其十二: 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其十六: 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其十七: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其十九: 箧中无意忽检得故人手迹。不亦快哉!

其二十: 存得三四癞疮于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

其廿四: 久客 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

其廿七: 看人作擘窠大书,不亦快哉!

其廿八: 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其廿九: 作县官,每日打鼓退堂时,不亦快哉!

其三十: 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

其卅 一: 看野烧,不亦快哉!

其卅二: 还债毕,不亦快哉!

其卅三: 读《虬髯客传》,不亦快哉!

吃西瓜、洗屁屁、赶蜂出窗、债还清了-----连看人家风筝线断了,他都兴灾乐祸的,你看,看似离经叛道的金圣叹是多么地可爱、多么地懂得生活。

对于忙碌焦虑的现代人来说,与其被人天天灌鸡汤,不妨多向金圣叹学习,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的小确幸。

《不亦快哉三十三则》每则都趣味盎然,因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录出,建议读者们朋友们从头到尾看一遍,最后你也会会心一笑,这个我也会写:每月一日能够看到探花郎的文章,不亦快哉!

现在的网红明星,要想长久保持流量热度,就要不断制造话题,甚至人为拱火红、黑双方,以保持“星气”不会过时,就像一个小火炉,时不时要加点木炭,不然马上熄火。

金圣叹作为当时的“流量明星”,他本身就是话题,自带光环,有无数金粉,根本无需额外炒作。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粉他,他还有很多“金黑”。

金黑说他以小说、传奇凌驾于经史子集之上,是惑人心、坏风俗、乱学术,就如“大棚乱了四季,金钱乱了年纪”。说《金评水浒》《金评西厢》是倡乱诲淫之书,还有人骂金圣叹是“邪鬼”,其罪不胜诛!

对此,金圣叹多次无奈地说:“我辈一开口,便疑谤自兴。”有时被骂急了,金圣叹也会怼回去:说批评《金评西厢》是淫书的人是“淫者见淫”。

十年文革中,金圣叹因为攻击过《水浒》中的梁山泊好汉,曾一度被一些学者批评为反动知识分子和“封建旧社会统治阶级代言人”。

金圣叹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但他对清官府并没有什么好感,当然也就不愿顺从他们,为他们站台,金圣叹无形之中也就得罪了那些贪官猾吏,这也是金圣叹最终被杀的原因之一吧。

用鲁迅的话说:“至于杀头,他早被官绅们认为坏货了的缘故”。

金圣叹批才子书爆火的事,也传到顺治帝的耳朵里,他对世人对金圣叹两极分化式的评判,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金圣叹得知顺治帝这样评价他,“某感而泪下,因北向叩首敬赋。”金圣叹老泪纵横,非常激动,自己不但找到了知己,而且是得到皇帝点赞。

“何人窗下无佳作,几个曾经御笔评?”一瞬间竟然想入非非,“借问随班何处立?香炉北上是经筵。”幻想着能马上随侍在龙驾边,为天子解说经义。

金圣叹不是一向“不求闻达”嘛,怎么皇帝老儿的一句话就让他“丑态毕露”了呢?

这与他长期以来遭受的种种“疑谤”和“痛毁”有关,他太压抑了,他太想证明自己了,如今一言九鼎的皇上都为自己打call,以后谁还敢对自己说三道四?过分激动导致脑回路异常,以致于想入非非,也算人之常情吧。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现在家中老老小小几十口都嗷嗷待哺呢,他曾在《甲申秋兴之二》吐槽:

今冬无米又无菜,何不作官食肉糜?

邻里纷纷受甲去,独自饿死欲底为?

唉,不论你是谁,理想有多大,活下去总是第一步,倔如金圣叹,也不得不低头于柴米油盐。不要试图给他扣上什么“骨气”的帽子,这是真性情的金圣叹,一个有家有爱有责任的金圣叹。

为了能引起皇帝注意、得到皇帝进一步赏识,金圣叹不顾病重、加班加点,连续奋战两个多月完成了《金评唐诗》,原本《金评唐诗》并不在金圣叹的评点计划中。

但金圣叹想多了,他终究也没等到“香炉北上”,随着顺治帝的驾崩,他的幻想就像烟火,美丽耀眼,转瞬熄灭。更为不幸的是,之后不久,他竟意外卷入了让其丧命的“哭庙案”。

所谓的“哭庙案”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驾崩。是年二月初一,顺治帝殡天的哀诏到达苏州。苏州府衙设灵哭临三日,参加人员是以抚臣朱国治为首的地方官员。

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行暴政、盗官粮,一面严刑催交赋税,杖毙一人;一面大举盗卖官米,中饱私囊。

二月初四,苏州秀才倪用宾等人到“府堂”即哭临现场,当面向朱国治递揭揭露任维初的不法行为,参加人员达数百人,朱国治大怒,当场抓捕了11人,同时为了显示自己办案公正,将县令任维初也一并抓捕,交给道臣研判。

次日即二月初五,金圣叹、丁澜等人为声援、解救被扣押的秀才,奔哭孔庙,千余人呼号而来。接着,程翼仓教授参劾任维初六大罪过,条条击中要害。通过审讯,任维初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朱国治看到任维初的口供后,既害怕又愤怒,害怕的是此事已然连累到自己,愤怒的是任维初竟然一点都不替自己遮掩担当。老奸巨滑的朱国治,深知此刻只有保全任维初,才能使自己免于麻烦。

为杀人灭口、保全自己,朱国治不断扩大抓捕范围,前后三次抓捕,包括金圣叹在内,共二十二人。

其后朱国治采取一系列卑鄙手段,颠倒黑白,罗织罪名,生生将一起普通的秀才上书请愿活动办成了“死案”,他以“震惊先帝之灵”、“聚众倡乱、殊干法纪”等罪名判处被捕秀才死刑,任维初反而成了朝廷忠臣,无罪释放。

判决上报清廷后,议政王会议并未派人到苏州核实,只是简单地讨论了一番,就核准了18名秀才死刑,只有数人免于死罪。

“哭庙案”是以朱国治为代表的清政府炮制的一起冤假错案,造成“哭庙案”的直接原因是贪官污吏的贪婪残忍,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暴虐压迫。

统治者试图通过对江南士人的血腥屠杀,以达到震慑天下臣民、稳定和巩固政权的目的。

在这种高压酷烈的环境中,生性狂放不羁的金圣叹自顾自活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对外在的潜在的危险浑然不知。

他的人生悲剧源于他“不俗”性格与“恶俗”环境的冲突,最后“莫名其妙”丢了性命,就如他在狱中给家人写的家书中所说:“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若朝廷有赦令,或可相见;不然,死矣!”

金圣叹万万没想到,一次为民请命,就稀里糊涂丢了性命,“偶乘风浪出,遂受罗网牵。”

1661年农历7月13日,金圣叹在南京三山街刑场被害,其家人也被连累,没籍发配关东宁古塔为奴。

那么金圣叹在刑前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民间传说一:

金圣叹临刑前,对前来送行的儿子说:“别哭了,还有点时间,我们来对对子吧,上联:‘莲子心中苦’。”

儿子都哭成泪人了,哪还有心思对对子。金圣叹见儿子答不出来,嗔怪道:“傻儿子,我来替你对吧,‘梨儿腹内酸’。”莲与怜、梨与离借音巧合,对仗严谨,再切合这个场景,堪称绝妙好联。

民间传说二:

按照惯例,临刑前允许罪犯给家人留下家书,也算是遗嘱吧。狱卒从金圣叹身上取出遗嘱递给监斩官,监斩官打开一看,纸条上赫然写着:“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监斩官大笑道:金先生死且侮人。

民间传说三:

临刑前,金圣叹看到自己前面排了一百多号人,他灵机一动,向刽子手招手示意,待刽子手近身,他神秘兮兮地把嘴巴贴到刽子手耳边,压低声音道:军爷,能不能插个队?我手中有银票,你先杀我痛快点,这银票就归你了。

插队?刽子手一惊,只听说过旅游景点有人插队的,没想到现在连砍个头都要插队,你还有没有点公德心呀。

但一想到银票,刽子手狡黠一笑,先杀谁不是杀呢,好吧,这事给你办了,下不为例伐。随即刽子手手起刀落,金圣叹人头落地。

刽子手赶紧俯下身来,用力地掰开金圣叹的手,定睛一看,我去,哪有什么银票,分明看到那手心处,端端庄庄地写着三个正楷字:啊唷哇!

这啊唷哇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感叹生死吧,但读出来就是“好疼呀!”金圣叹到底疼不疼,又有谁知道呢?

传说不是史实,之所以写出来,不一定是为了吸人眼球,但写金圣叹不写这个,又好像说不过去。就像《西游记》、很多武侠小说一样,大家明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有很多人爱看。《康熙字典》倒是真的,你爱看吗?

金圣叹才气纵横、性情狂狷,见者无不叹之为灵鬼转世。他看似玩世不恭,其实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他的真实状态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刑前,对自己蒙受千古奇冤,不再申辩,他知道那毫无意义,他得抓紧时间写下自己最想说的、他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比如他在《绝命词》三首中这样写道:

“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是写给自己的:自己虽然喜欢唐诗,但也就留下急就章《金评唐诗》,自己很不满意。自己要完成评点《六才书》的计划,但也只是完成了第五、第六才子书的评点,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今朝疏到无疏地,无着天亲果宴如。”是写给儿子的:吾儿,永别了,从此以后我和你生死两茫茫、遥遥无见。

“圣叹只留书种在(儿子雍),累君青眼看何如。”是写给读者的:家人们,我人虽然要销户了,但号不会销,儿子会继承我的号,他会继续更新的,但他还比较稚嫩,请大家多给他一点时间、多一点关爱。

这才是真实的金圣叹,临终虽然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对儿子的骄傲和不舍,他对儿子继承自己的未竟事业既满怀希望,又满心挂念。

其实金圣叹一点都不“狂”,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对官府,他横眉冷对、拒不合作;对朋友,他挺身而出、声援呐喊,虽然他不是“哭庙案”的主角,他只是气氛组的,却非要承认自己“为首”,不过是为了保护他人;对家人,他舐犊情深、牵挂着一家人的温饱。

在清贫的生活中,他也能快乐如斯,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他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奇文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金圣叹,你又怎能不喜欢?

星河耿耿,岁月成碑。金圣叹的一生是快意的,更是悲凉的。

数不清的风流事,唱不完的《窦娥冤》,都如水逝云卷,无不尽去。一个圣人的叹息却不时从历史深邃处传来,“好疼,好疼-----”记住他吧,金圣叹,一个不一样的人间才子。

<终>

如果喜欢,就请您点赞、在看和转发,谢谢。

参考资料:

1、《千秋一叹•金圣叹传》 陈飞 著

2、《评点大师•金圣叹大传》杨子忱 著

《探花TV》公众号文章目录

一、#唐宋诗词篇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二、#争锋唐宋篇

6

5、

4、

3、

2、

1、

三、#王侯将相篇

9、

8、

7、

6、

5、

4、

3、

2、

1、

四、#民国风云篇

2、

1、

五、#感动中国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