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梦江湖

客里春风久画图,落花飞后梦江湖。

舟行萍水相逢未,一叶身浮君似无。

首句“客里春风久画图”,以“客里”二字开篇,便定下了游子漂泊的基调。春风本是温暖而充满生机的象征,但在这里与“久画图”相结合,却似乎暗示了这份美好只是长久以来心中的一幅画,难以触及,透露出一种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次句“落花飞后梦江湖”,落花纷飞,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梦江湖”则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江湖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江湖,自古以来便是英雄豪杰、侠士隐士的聚集地,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也充满了自由与浪漫。诗人以梦的形式进入江湖,或许是对现实束缚的一种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

第三句“舟行萍水相逢未”,进一步描绘了江湖生活的漂泊不定。舟行水上,如同浮萍一般无根无依,而“相逢未”则表达了诗人在江湖中寻求知己、寻求认同的渴望与失落。江湖虽大,但知音难觅,这种孤独与寂寞感油然而生。

末句“一叶身浮君似无”,以“一叶身浮”自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江湖中的渺小与无助。而“君似无”则有两种可能的解读:一是诗人对江湖中人的淡漠与疏离感到无奈,仿佛自己并不被真正接纳;二是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认为江湖中的一切繁华与纷争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就像那片漂浮的落叶,随风而去,无牵无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江湖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向往与憧憬,又有无奈与失落;既有对自由的渴望,又有对孤独的承受。这种矛盾与统一,正是江湖梦的魅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生平句

每有诗情写不长,濡来风雨墨如伤。

笔尖才蘸生平句,惆怅深深早一行。

这首《七绝·生平句》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与感受,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感慨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首句“每有诗情写不长”,诗人以自我反思的口吻开篇,透露出在灵感涌现时,却常感力不从心,难以将满腔诗意尽情挥洒于纸上的遗憾。这既是对自己才情有限的自谦,也是对文学创作难度的一种深刻体会。

次句“濡来风雨墨如伤”,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风雨融入墨中,使得墨迹仿佛也沾染了伤感。这里的“风雨”既可理解为自然界的风雨,象征着人生路上的坎坷与不易;也可引申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风雨交加,使得笔下的文字也充满了忧伤的色彩。

第三句“笔尖才蘸生平句”,诗人笔锋一转,将关注点从创作的困难转移到对生平的回顾上。笔尖轻蘸,似乎就能蘸取一生的经历与感悟,化作句句深情的诗句。这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深刻感悟,也表达了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记录自己生平的愿望。

末句“惆怅深深早一行”,则是对前文的情感升华。在书写生平的过程中,诗人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深深的惆怅之情。这种惆怅,或许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或许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或许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而“早一行”三字,则巧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感在书写之初就已溢满心间,无法抑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又何妨

街火漂浮夜未央,踯躅人处疾车茫。

若有青葱可同路,一时风雨又何妨。

这首《七绝·又何妨》描绘了一幅都市夜晚的街景,以及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友情或陪伴的向往,同时透露出一种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首句“街火漂浮夜未央”,以“街火漂浮”形容夜晚街道两旁灯火阑珊的景象,给人以梦幻而又不真实的感觉。“夜未央”则表明夜色虽深,但还未到尽头,暗示着还有无限可能与希望。

次句“踯躅人处疾车茫”,笔锋一转,将视线从静态的街景转向动态的行人与车辆。“踯躅人处”描绘了行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的身影,可能是在寻找方向,也可能是在思考人生。“疾车茫”则形象地描绘了车流如织、匆匆而过的景象,给人一种忙碌而迷茫的感觉。

第三句“若有青葱可同路”,是整首诗的转折点,也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情或陪伴的渴望,希望在这喧嚣的都市中,能有如青葱岁月般纯真无邪的伙伴与自己同行,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

末句“一时风雨又何妨”,则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看来,只要有了真挚的友情或陪伴,即使前路充满风雨,也无所畏惧,因为有人与你并肩作战,共同承担。这种态度,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人生挑战的勇敢面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问谁共

风声吹过雨声频,十载江湖祭此身。

花谢曾何问谁共,错教春色付行人。

首句“风声吹过雨声频”,以自然景象开篇,风雨交加,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这风雨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描绘,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与不易。

次句“十载江湖祭此身”,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多年在江湖中漂泊、历经沧桑的感受。“十载”二字,既表明了时间的漫长,也暗含了诗人对这段经历的深刻记忆。“江湖”一词,在这里既指实际上的江湖生活,也象征着社会的广阔与复杂。“祭此身”,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一种缅怀与祭奠,似乎是在告诉自己,这些年的风雨兼程,都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与成长。

第三句“花谢曾何问谁共”,笔锋一转,从对过往的感慨转向了对当下的孤独与无奈。花儿凋零,本是自然界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但诗人却由此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是否有人能与自己共同面对那些美好或凄凉的瞬间。“曾何问谁共”,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孤独感,似乎在问,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有谁曾与自己并肩同行,共同欣赏过那些绚烂的春光?

末句“错教春色付行人”,则是对前文的情感升华与总结。春色本是大自然赋予人间的美好礼物,但在这里,诗人却用“错教”二字,表达了一种遗憾与无奈。似乎是在说,自己曾经错过了与知音共赏春色的机会,而如今,这美好的春光却只能付之东流,成为过往行人的匆匆一瞥。这种对美好事物无法长久把握的无奈感,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复杂。

整首诗通过风雨、江湖、花谢、春色等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对知音难觅的哀愁以及对美好事物无法长久把握的无奈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孤独与遗憾,也能以诗寄情,将内心的情感化作优美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