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发布《关于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四川多家医院相继发布战绩,各大头部医院稳定输出。
华西蝉联第一
多家医院创新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对于学校和医院来说,自科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该医院和该地区的基础研究水平。而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列中量最大、面最广的两个类别,是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不完全统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第七年立项总数排名第一,以297项获批项目领跑全国,相较于2023年增加了44项。
四川省人民医院今年继续稳定输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获资助53项。其中,原创探索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合项目1项,面上项目1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4项,获资助项目数量比去年增长3项,取得医院历史最好成绩。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同样再创新高,22个项目获得资助,直接经费合计932万,同比增长78.54 %。其中面上项目1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9项,包含1个面上项目和8个青年项目,创历史新高。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样取得历史性突破——立项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面上项目3项和青年项目4项),立项总经费269万元,立项总数和获批总经费均创历史新高。
地级市医院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1项获批,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直接经费共计403万元。北京安贞南充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的康复科、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检验科分别有1个项目获批。
“国自然”立项改革
竞争激烈,资助难度攀升
在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将女性申请“杰青”项目的年龄限制放宽到48周岁;
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单设赛道,专门资助最高年龄不超过55周岁、平均年龄不超过50周岁的年轻科研团队。继续试点对优秀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的资助,坚持“少而精”,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取消面上项目连续两年申请未获资助后暂停一年申请的限制;
取消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不允许博士后研究人员变更依托单位的限制。
这些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申报热情。然而最终结果几家欢喜几家愁,2024年国自然最终获批资助的项目数量却没有随之大幅升高。
据《通告》显示,今年国自然受理项目总数达到了383126的历史新高,与2023年的303329项相比,增长了26.3%。而2023年以及2022年的受理总数涨幅仅为3.6%和6.5%。但最终获批资助的项目总数为49805项,仅约占总申报数的13%,与2023年16.08%(受理数303 329项,资助数48785)的资助率相比呈现了下降趋势。
其中,面上项目的资助率更是降至11.66%,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为15.54%,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为12.49%,直接反映出科研人员获得基金支持的难度在不断增加。
其实,竞争加剧,资助率整体偏低,“僧多粥少”的现象是上述改革举措一经发布就能预见一二的。并且在改革的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也强调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性,提出深入推进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环境。
意味着,未来,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项目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资助,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持续进步。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国自然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被广泛视为衡量基础研究实力和原始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今年国自然立项数或者科研经费上的取得新突破的医院,着实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