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七捷第三仗海安防御战打完后,粟裕更加坚定内线歼敌方
针,力主“淮南五旅东调”苏中参战。
随着七战七捷第三仗海安防御战的胜利,苏中地区已由粟裕初始建议的“打一仗再走”,发展为三次作战,且三战三捷,给敌以沉重的打击。三战的胜利,初步证明了粟裕内线歼敌想法的正确性,并使他认为内线作战还大有文章可做。为此,在第二仗如南战斗结束不久,粟裕便于7月25日向中央军委、陈毅和华中军区建议:
“当面尚有顽10个师(旅)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三万五千人(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期内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目前我淮南部队很难保住天长与盱眙。果如此,则淮南仅以少数坚持即可,故建议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第5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有效。”
粟裕的这个提议,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个旅的调动问题,可
是从实质上看是华中野战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是在苏中还是在淮南的问题,涉及到华中野战军是仍在苏中内线歼敌,还是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线进行外线出击的方针问题。
当接到陈毅坚持外线出击计划不变的电报后,粟裕于8月1日再向中央军委、陈毅及华中军区直抒己见:
“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中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个战略区之机动。依目前华中兵力,实无法组成两个野战军。现天长、盱眙即失,第5旅等部留淮南已无大作用,因此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东移苏中参战。”
陈毅一直坚持中央最初设想的外线歼敌方针,力主“粟部西移”参加淮南作战,“不同意淮南五旅东调”。
对于淮南5旅东调问题,陈毅认为“值得全盘考虑”。他在7月27日给中央的电报中表示:“我认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步向
西转移。”
8月1日,陈毅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再次表示:“我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
8月2日,陈毅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进一步表达了“我全军战略仍应向西、向南,不应在东面贪恋”的主张。
8月8日,陈毅给中央和粟裕发了明确要求“粟部应速西调”的电报:
“粟部在苏中已打两个胜仗,这是正确而必要的,今后应迅速西调为好,苏中再打一胜仗,不一定能改变局面,我三大主力在陇海、津浦获连续胜利,徐州顽军可起义,可开辟新解放区大调动敌人,苏中局面方可保无虞。现山东、太行均倾全力向南向西会师,华中主力留滞苏中与敌人分路纠缠,必不能获得彻底的胜利。”
通过陈毅给中央发的几份电报不难看出,陈毅一直坚持中央最初设想的外线歼敌方针,一直主张“粟部西移”,到外线与敌大打。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一直观察评估粟裕在苏中作战实践情况。在征得粟裕“还能歼敌两个旅”的保证后,同意淮南五旅东调苏中参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华中野战军的作战方向和兵力使用问题,采取了非常冷静的做法。即在7月4日作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的指示后,又于7月13日指出:“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通过上述两封电报可以看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已暂时推迟了最初设想的“三支野战军同时实行外线出击”的方针,而采取“刘邓、陈毅两军暂时不动,由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查明敌人弱点以后,在一起动作”。这实际上不仅同意华中野战军在内线先打几仗,而且还赋予了华中野战军“战略试战和侦察任务”。
8月2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给粟裕并告陈毅的电报中,并未正面回答第5旅是否东调问题,而是询问粟裕:“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
8月5日,当接到粟裕“第5旅增到苏中条件下,于8月内再歼敌两个旅是有把握”的电报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8月6日指出:“似以同意粟裕意见
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西调为有利”,并于8日最终决定:“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显然,毛泽东此时所指的主要方向是苏中,而不是淮南。至此,关于“五旅是否东调,粟部是否西移问题”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最主要的就是看粟裕第四仗的作战实践结果如何了。
七战七捷的第四仗奇袭李堡,成败直接干系影响继续内线歼敌还是外线出击战略方针,因而虽是一场战斗确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
自华中野战军主动撤出海安,采取隐真示假手段后,果然如粟裕所料,造成敌人产生错觉,得出我伤亡竟达“两三万人”,因而宣告“苏北共军大势已去”。
(http://www.gaobeidian.net.cn)
来源:http://www.xuanyuanwuyong.cn
(http://www.tesky.com.cn)
来源:http://www.18pptv.cn
(http://www.ahwnang.cn)
来源:http://www.tgtls.cn
(http://www.fafa678.cn)
来源:http://www.socmm.cn
(http://www.anruankeji.cn)
来源:http://www.cqqbs.cn
(http://www.hlhbf.cn)
来源:http://www.dggcw.cn
(http://www.xiazla.cn)
来源:http://www.wapxs.cn
(http://www.songchx.cn)
来源:http://www.669201.cn
(http://www.2mote.cn)
来源:http://www.123goal.cn
(http://www.lovebux.cn)
来源:http://www.rd15.cn
粟裕估计敌人必将分兵东进,占领李堡,完成其东西封锁线,然后守备部队准备分散“清剿后方”。骄兵轻进,必然会暴露出许多弱点,使我有隙可乘。8月6日,敌果然由海安东进,7日占李堡。
在得悉敌指挥部决定调整编第65师于9日经海安去泰州、黄桥,接替第25师和第99旅的防务,10日又令敌新7旅从海安东开,接替第105旅在李堡一线的防务后,粟裕认为,敌军频繁调动,给了我军以趁其运动加以歼灭的大好时机。于是,粟裕当即立断,决心歼李堡之敌于立足未稳之中。
李堡之战于8月10日20时发起。我第1师乘敌人混乱之际,猛扑李堡。此时的李堡,正有敌人的两个旅部各率一个团在交接防务,兵力虽多,但队伍混杂,我军一击,建制大乱。至11日晨,我军完全攻占李堡。由于粟裕战机抓得非常准,我军攻势又突然迅猛,敌人正在交接的两支部队都很混乱,交防之敌的电台、电话刚才拆除,接防之敌的电台、电话尚未架好,双方都无法向海安告急。11日晨,敌新7旅旅长仍按原计划带领一个团由海安东行,我军部署在海安以东打援的第6师与第7纵队,在运动中将该敌全部歼灭,其中一个营缴械投降。
李堡之战,毛泽东和陈毅等各方都高度关注的重要之战,有着特殊战略意义的战斗级别作战,前后仅不到20个小时,即干净利落地歼敌一个半旅,共9000余人,赢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第4个关键性胜仗。
争议终于在连打胜仗的实践中统一了思想,内线歼敌方针被证明更适合解放战争初期作战特点规律,七战七捷后续乐章在苏中大地上还将接续高奏下去。
毛泽东是最注重实践的,而粟裕也是最善于用打胜仗来解决意见争端的。当毛泽东得知李堡又获全胜后,12日在给陈毅的电报中指出:
“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2个胜仗(当时前3次为1个,第2个指李堡战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5军无法北调”。“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1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又欣然电示粟裕:“望苏中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
四战四捷的实践,也使粟裕更加坚定了在内线歼敌的思想,进一步证明了在战争初期实行内线歼敌方针的正确性。8月14日,粟裕上报中央:“认为再在苏中作战较为有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完全赞同粟裕的意见,指出:“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两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两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
陈毅也于13日、15日迭发两电指出:“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
作战实践终于统一了不同认识。争议终于在打胜仗中统一了思想。
可以说李堡之战,虽是战斗级别,但在战略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打破了敌人迅速解决苏中问题的美梦,是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承上启下的关键一仗。更为主要的是以李堡之战为转折点,在解放战争初期作战方针等重大问题上,从中央到战区指挥员之间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同时,也标志着粟裕初始委婉建议的“打一仗再走”,在演变为四战四捷后,依然没有画上休止符。这篇光辉的乐章,还要在苏中这块大地上接续高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