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对夫妇,在已经有了2个女儿的情况下,又再次怀孕,并在近日生下了四胞胎。一家人的心里很矛盾,既为“上天赐予”的礼物感到高兴,又为未来孩子的抚养教育发愁。

孩子父亲只是普通工薪阶层,每个月收入6000元钱,别说未来6个孩子的抚养费用,即便现在四胞胎因为早产,医疗和护理的20万费用都无力承担。而以后的路还漫长,一家人的命运在接受时代的审判。

感到无助的父亲向社会求助,希望能够获得帮助,没想到收到的祝福寥寥无几,而更多的是谩骂和挖苦。显而易见,在“恐婚恐育”的当下,这对夫妇的选择毫无疑问的成了靶子,成了社会焦虑情绪的发泄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似一个家庭的选择,其实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更是把我国人口政策“虚伪”的一面展示得一览无余。

试想一下,如果换成50年前,这样的矛盾自然不会出现。在我们国家鼓励生育,专家口口声声“人口红利”的当下,四胞胎的降生一下子打破了各种鼓吹。很想让这位父亲向那些人口专家求助,希望他们能够兑现对人口政策的所有支持。

有人攻击这对夫妇“重男轻女”,其实这并不合乎人情。一个家庭抚养孩子要付出巨大代价,即便是对后代的性别有某种期待,只要他能让女儿健康成长,就不应该被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在最近十几年,人口政策一直是支持生育的,也就是说四胞胎一家是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他不应该成为众矢之的,至少他的选择是与国家利益一致的,有错的是我们的政策罔顾事实,在激励生育的问题上,嘴巴说的多,落到实处得太少。

只管生不管养的思维肯定是不对的,相信四胞胎的家长也没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到社会身上。面对符合政策导向的现实问题,国家有义务站出来,为自己鼓励生育的政策买单,才能激发政策的现实活力。

新世纪以来,人口政策的矛盾一直是生育孩子的巨大成本和人口负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下降”上。尽管目前还没有显现出人口下降的后遗症,但并不是杞人忧天,人口专家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却没有社会实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终只是过了嘴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深圳这个六孩之家,目前的政策福利似乎都与他无关。在舆论发酵后,只有当地的妇联发声,称可以领取一年大约2000元的补助,这点钱对于这个家庭可谓杯水车薪,而即便是这个待遇,也显得并不是那么理所应得,更像是一种救济。

近段时间某地给予三孩以上家庭在升学和调动工作方面加分照顾,受到了社会的一片批评。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社会群众对生育支持政策不认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四胞胎家庭自然就成为了一个笑话。

深圳四胞胎成了国家生育政策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国家和群众对于生育问题上最真实的做法和想法。如果这件事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因生返贫”的故事,无异于赤裸裸的打了“支持生育”的脸。

生不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一个国家的事。我们在人口政策的问题上,要有当年“上房揭瓦”的担当,而不是仅仅是“鼓励”两个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