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年前,一个来自上海的小孩,因为一场比赛爱上了驾驶,爱上了赛车,燃起了心中的恒久动力,最终在赛车运动之路上踏上世界最顶尖的赛事。对于广大中国的汽车爱好者,周冠宇不仅仅是追梦、创造历史的那个人,他也让大家看到了一种通过努力,去往更大的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

文|吕蓓卡

编辑|金石

最近的,最远的

直到2021年上半赛季结束,周冠宇才终于觉得自己看到了进入F1的曙光。

那是他F2赛车生涯的第三年。进F2之前,曾有朋友告诉他,进入F2的重要性「相当于一只脚踏进F1」,几乎是一切的前提。但进到F2才发现,也只是前提,很多时刻,他们都有种感觉,「伸进去的那只脚随时都有可能被踹出来」。

这种不确定性不只来自于通往F1的浮桥狭窄,竞争激烈,全球只有20个席位,2019年进入F1的新车手更是少到只有3个。变动和意外也始终写在这项运动的基因里——F2作为仅次于F1的高级别方程式赛车比赛,角逐同样激烈,在每一个具体的时刻极限地考验着车手的心智。

在F2的第一个赛季,周冠宇就目睹了一场惨烈的撞车事故,失去了一位挚友。在比利时的比赛第二圈时,周冠宇的队友、法国车手于贝尔为了闪躲爆胎失控的前车,高速撞上了右侧的护墙,撞击后弹回赛道,另一辆高速行驶的赛车从侧面再次撞上他。于贝尔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失败。而周冠宇的车,当时就跟在他的后面。这一年,于贝尔22岁,和周冠宇同在雷诺青训,两人刚刚一起骑车环法。

但想要继续在赛车场上走下去,这样的时刻,周冠宇也不能有丝毫的犹豫。极致的速度是赛车的魅力,而追求F1的道路上,也必须自己消化这些风险和恐惧,以及意外带来的情绪波动。F1系列纪录片《极速争胜》里有一句台词道出了这项运动的残酷:当车手开始感觉害怕,他就该退休了。

周冠宇对于贝尔的情感,最终汇聚在这一年最佳新秀奖的奖杯里。为了纪念于贝尔,这一年F2的新秀奖以他的名义发出,周冠宇的成绩位列新秀之首,从于贝尔的哥哥手里接过了刻有好朋友名字的奖杯。这个奖杯被他带回上海,一直放在上海的办公室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到最佳新秀奖杯的周冠宇 受访者供图

第二个赛季,周冠宇又经历了飘忽不定的运气。第一赛季结束,他曾以为F1梦近在咫尺。十二站里五次登上领奖台,他展现了极强的适应性和掌控力。前一个赛季,F2的前三名都成功进入F1,这让他在新的一年里蓄力冲击前三。

但2020年7月,周冠宇在新赛季首站就遇到机械故障。原本两次夺回领跑位置,以为要夺冠,却在后半段不得不返回维修区。最终以第十七名的成绩结束比赛。这一下,他大约损失了35个积分,对整个赛季排名影响巨大。

在记录周冠宇赛车生涯的传记《与爱同行》里,周冠宇的妈妈提到了那一刻的心情,「心里冰凉一片」。期待越高,打击越大,周冠宇回忆起这场比赛时说,「有点不能接受,一下子消化不了」。之后的整个赛季,几乎都在延续这种阴霾。赛车多次遇到引擎问题,车队也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让周冠宇最终以第六名的成绩结束第二个赛季。

其中的沮丧只有周冠宇自己知道。不确定性考验的是车手的意志力,一次次消化挫败和失望,需要极为恒久的毅力和信念。

2020年赛季对周冠宇还有另一重意义。至今没有中国人真正进入F1的比赛,因为种种因素,一代代中国车手总是被隔绝在F1围场之外。第一赛季惊艳的成绩,让周冠宇再次承载了民族的寄托。为此,2019年国内的视频平台也开始转播F2赛事。

但新赛季没能进入前三,扑面而来的是嘲讽和嘘声。观众只看成绩,不愿理解其中缘由。周冠宇只能用打拳的方式消解压力。

再来一年,失去新秀光环,不确定性只会更大。对此,周冠宇的内心也曾经有所动摇。周冠宇曾对妈妈表示,「多跑一年又要多花一年的钱」。但妈妈告诉他,这么多年,青春、金钱一股脑注入进去,「临门一脚怎么停得下来?」家人义无反顾的支持,也更坚定了他内心对梦想追求的动力。

F1是金钱的较量,也远不止于金钱。周冠宇说,外界对成为F1车手最大的误解是,只要家庭背景好就可以,但「这忽略了F1车手们为了职业梦想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一切」。从7岁学赛车开始,学会面对打击就是周冠宇的必修课之一。

作为中国人,在这项以欧洲人为主导的运动里,每往前走一步,就要面对新一重的挑战。成绩上,13岁刚到英国时,即使在中国所有卡丁车比赛中都拿过年度冠军,周冠宇依然被当地的俱乐部直接拒之门外。国内的比赛成绩没有说服力,只能在英国从一场场比赛中重新证明自己。

赛场上,周冠宇还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赛车涉及复杂的专业术语,还要和工程师保持紧密的沟通,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这也是很多中国年轻人出国学车参加比赛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很多人都因此放弃最终选择回国。能像周冠宇一样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一直陪在他身边的妈妈看到,这种坚持源于纯粹的热爱,「只有真正喜欢的事,做起来才不会觉得累觉得苦,才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动力。」因为对车极强的兴趣,他很快攻破了语言障碍。也让一次次打击,化作了磨炼心智的利器。「无论是承受能力,还是抗压能力」,周冠宇说,「这比成功或者无数个冠军来得更有效一些」。

击不垮你的,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2021年F2赛季开始前,为了更周全,周冠宇特意回到亚洲,参加F3比赛,获得年度总冠军。而在这一年的F2揭幕战巴林站,他一扫阴霾,第一次获得F2的正赛冠军。

除了冠军,在这场比赛中周冠宇在心态和意志力方面也再次实现了很大的突破。赛中意外频发,第一阶段因为使用硬胎遭遇其他使用软胎车手的追击,周冠宇落到第五名,之后又因为安全车出动错过进站换胎机会。但他始终心态冷静,在激烈的追逐与攻防中拿到冠军。

2021年上半赛季,周冠宇一路拿到三个分站冠军,积分排名第二。那一刻,他终于觉得,「F1梦越来越近了」。他最终以年度季军的成绩从F2毕业进入F1,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访者供图

孤独与隐忍

2024年8月初,《人物》在上海见到周冠宇。他刚刚结束F1第三年的上半赛季,回国夏休。

这天,周冠宇作为美孚1号的品牌体验官,参与品牌的活动。现场进程很紧凑,一个接一个,但周冠宇表现得很谦逊和耐心,甚至有些拘谨。美孚1号是与赛车运动颇有渊源的品牌,这可能使他感到格外的信任和熟悉。每当与他谈起关于开车、驾驶的话题时,他整个人的状态也会不自觉地被调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海,周冠宇讲述自己的F1之路。受访者供图

三年前,周冠宇如愿够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F1围场,驾驶着时速超过350公里的赛车,在巨大的引擎声中展示着对极限激情和速度的渴望。这项运动不缺张扬的身影,在F1赛场上,能看到有车手为了追逐胜利,不惜撞向队友,也有车手在意外退赛后怒扔方向盘发泄,在F1候场区,大打出手的事也不时会发生。但在25岁的周冠宇身上,流露出的却是不可思议的内敛和沉稳。

了解周冠宇的经历,就能理解他身上的沉稳,来自于他在这项运动中长久的「孤独」,而他最终扛住了所有的压力。

这种孤独的宿命几乎从他7岁第一次坐进卡丁车时就注定。这年父母带他到卡丁车俱乐部体验,最开始坐的双人车,爸爸坐驾驶位,他坐后面,但一趟下来他就嚷嚷着不想玩了。太快太晕,脸色发白。速度的体验只能属于车手一个人,在纪录片《极速争胜》里,一位车手这样形容对赛车着迷的瞬间,「人车一体,像飞起来了,拥有了一种超能力」。这种感受是无法与人共享的,直到自己驾驶卡丁车,周冠宇的兴趣才重新被提起来。

在一次次的驾驶中,周冠宇爱上了这种感觉,开始对赛车「着迷」,对速度「上瘾」。在当时的很多兴趣中,这个有充分人生选择权的少年,选择了赛车这条难走的路。2011年,13岁的周冠宇在国内的所有比赛中都拿到冠军,想要继续往前,只能到赛车运动更成熟的欧洲。他和妈妈一起,搬到了英国的谢菲尔德。

在拍摄现场,《人物》也见到了周冠宇的妈妈,提起谢菲尔德,她最先想起的依然是那里阴冷的冬天。

刚到的那几年,谢菲尔德还不像如今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和周冠宇同龄的中国小孩只能更少。为了陪孩子学赛车,她放下了国内的工作,她不习惯随便和陌生人搭话,所以大部分时间只能独处,生活变得简单,「甚至无聊」。要接送周冠宇去车队训练,不喜欢开车的她一个人在英国的街道,面对右侧的方向盘,鼓起勇气重新上路找方向感。

母子一起承受着文化和环境落差带来的寂寞。周妈妈在书里写,那几年,两个人就像「沙漠里的两棵梭梭树」,「从一个做什么事都游刃有余的状态,突然转换到一个做什么事都很无力的状态,不论是我还是冠宇,都会很自然地坠入一种软软的无形的下陷压力中」。她告诉《人物》,哪怕到了这几年,一些父母带着孩子到英国学赛车,跟她交流时,也总是流露出很难坚持的感慨,「太不容易了」。

这种孤独几乎是中国车手的必经之途。在走向F1的道路上,周冠宇的前面几乎没有领路人,是赛道上的「孤勇者」,一切都要靠自己和家人摸索,试错。只能自己踏出一条路来。

除了孤独,周冠宇也需要忍受极为枯燥的训练。车手需要极致的体能,在F1的车速下,车手脖子要承受的最大离心力高达50公斤,平均0.3-0.5秒换一次档,2秒踩一次刹车,心率会飚到175次/分钟,这些都对车手的身体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从卡丁车阶段,周冠宇长期枯燥的体能训练就是日常。每天在赛车场度过,「一跑就是一整天」。

赛车运动是团队协作的模式,教练、维修技师、后勤人员的合作都很重要。国际汽联副主席万和平曾在一次采访谈到周冠宇历经的艰辛。「想要成为F1车手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完整性,无论是体能、智慧、为人等等,虽然没有完美的人,但想要成为F1车手确实需要是比较全面、完整才行。」

但作为外来者,周冠宇一开始在车队能获得的资源极其有限。这也是很多中国车手面临的难题,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让他经常被其他车手针对。2013年,周冠宇第一次拿到Rotax Max系列欧洲杯卡丁车赛冠军,颁奖现场,赛方甚至没有准备中国国旗。临时买不到,周冠宇的背后,只能升起车队所属的英国国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卡丁车锦标赛赛前,工程师鼓励周冠宇受访者供图

枯燥的训练和竞争的压力,只有真正的喜欢才能抵消和克服这些负面情绪。对驾驶的热爱给他带来了继续坚持下去恒久的动力。周冠宇愿意去忍受长期的孤独,这也养成了他隐忍沉稳的性格。甚至体现在他得知自己进入F1的那一刻。2021年10月,国内时间凌晨两点多,妈妈在睡梦中接到儿子的电话,对面是周冠宇压抑不住的呜咽和哭声。冷静许久,才带着哭腔告知了家人成功进入F1的消息。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周冠宇一个人度过了这个对他来说极其重要的一天。

对《人物》回忆起这天的经历,他甚至用到了一个词:「平常」,「但是非常有意义的下午」。接到经纪人电话得知签约的消息,除了家人,他不能跟任何人分享,「还没有官宣」,他需要再忍一个多月。

而这种沉稳,也恰恰成了周冠宇的优势。潘湧湧曾担任上海电视台五星体育F1的直播解说评论员,他在一期视频里这样评价周冠宇的风格,「周冠宇用他的冷静和观察力在开车,并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关键机会点。不做无谓的抗争,通过对对手跟随阶段的观察,和对自身赛车当时性能的研判,再考虑何时何处采取攻势并一击致命。」

2023年在西班牙的比赛,被看做周冠宇F1生涯迄今为止表现最好的一场。他排名第九,拿下两个积分,其中最精彩的是他和日本车手角田裕毅的角逐,在第54圈,周冠宇落后角田裕毅不足一秒,一圈后,他在弯道处开始对角田裕毅发起攻击。但对方强势的防守走线将周冠宇顶出赛道。周冠宇一直在避免无意义的碰撞,「始终远离是非之地,不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之中」。而赛后,角田裕毅被判五秒罚时,周冠宇最终名次上升至第九,追平了在F1的最好成绩。

沉稳性格里隐含的恒久动力,最终成就了周冠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周冠宇在F1西班牙大奖赛正赛上 图源视觉中国

主场的共鸣

F1作为和奥运会、世界杯齐名的三大体育赛事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商业化运营最成功的赛事,体现的是全球赛车最高精尖的水平。不像F2、F3,所有赛车都是相同的,大家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决定F1胜利的因素里,车占了70%。这意味着,每一个零件、换胎的速度,都最终决定了车手的命运。运气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运气这件事,一直对周冠宇很苛刻。

在周冠宇的F1生涯里,最曲折的或许就是把F1开进上海的回家之路。因为疫情,F1大奖赛中国站连续四年被取消。签约F1之后的周冠宇,迟迟无法享受主场作战的集体认同感。

周冠宇每次到银石赛道和赞德沃特比赛,他总是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孤独。观众们为自己的家乡英雄呐喊,而他始终感受不到这样的共鸣。

这种孤独是相互的。在周冠宇第一年签约F1后,国际汽联副主席万和平在新浪体育的采访中曾说,中国车迷市场是潜力最大的,但很多年以来没有中国车手,「我们看到看台上的车迷没法手持国旗看比赛,那时候我心里特别酸」。潘湧湧也在那次采访中说,「看看墨西哥站,看佩雷兹的一站就是37.2万车迷在现场,我是羡慕嫉妒恨啊。」

2019年4月,F1大奖赛第1000站在上海举办时,周冠宇曾在上海的街道上开过一次F1赛车。那是他作为雷诺的试车手,第一次坐进F1的驾驶舱,在市中心新天地门口表演,画了一个「甜甜圈」。至今,周冠宇都记得当时的紧张,「压力感爆棚」。道路很窄,他很怕出错,但第一个「甜甜圈」画起来,就很享受每一个过程。这是他第一次在家乡,完成对儿时梦想的回望。

但进入F1后,上海的主场比赛他等了三年,直到2024年才恢复。但在周冠宇看来,这也是这项运动的魅力,命运的不确定性和赛车一样迷人,「不到最后一圈的最后一个弯,你永远不知道最终的成绩。」。

「欲望和压力并存」,「因为你知道如果这个愿望没有成功,那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有可能都没有任何一位中国车手可以出现在F1的中国赛场,所以我不希望留这个遗憾的。」周冠宇对《人物》说。

2024年4月,距离他人生第一次在上海观看F1比赛过去了整整20年。周冠宇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出现在上海赛场。他特意定制了上海元素的头盔,把家乡的标志性建筑与元素展现给全世界。

这场比赛,让他在孤独的二十年赛车生涯里,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集体共鸣。观众席爆发热烈的呼喊声,用中文叫着「冠宇」,赛事方在发车格给他留了一个专属车位。56圈的比赛结束后,他没有驶进维修区,而是缓缓停在距离观众席更近的专属车位上。下车,摘掉头盔,向车迷致敬。

周冠宇没能忍住,没走几步,就蹲在地上掩面流泪。在过去十年,周冠宇说,这是他继得知F1签约成功后的第二次流泪,因为,这里的人们都是为他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F1中国大奖赛正赛,周冠宇赛后面对全场欢呼激动落泪。图源视

再一次,周冠宇成了创造历史的那个人。从F1第一届比赛至今的74年里,周冠宇不仅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车手,也是中国承办F1比赛20年里,唯一一个在主场开车的中国人,圆了中国车迷在F1道路上漫长的梦想。从最初对驾驶,对赛车的热爱,到不远万里踏上逐梦之路的追风少年,周冠宇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动力,最终驰骋出了属于中国赛车人的一番天地。

虽然这场比赛没有拿到积分,F1的路依然孤独、艰辛,但周冠宇在这一刻无比确信一切的付出,每一次对身体极限的突破都是值得的。而周冠宇的出现,也让更多国人开始了解赛车文化。这是他非常想去做的,在国内推广赛车文化和产业,让更多人关注这个领域,只有这样,主场的共鸣才能更恒久地维持下去。

20年前,一个来自上海的小孩,因为一场比赛爱上了驾驶,爱上了赛车,燃起了心中的恒久动力,最终在赛车运动之路上踏上世界最顶尖的赛事。对于广大中国的汽车爱好者,周冠宇不仅仅是追梦、创造历史的那个人,他也让大家看到了一种通过驾驶,去往更大的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

周冠宇对于驾驶的热爱,是他人生不断向前的动力来源,这种纯粹的热爱甚至超越了赛场,与广大车友的热爱无异。他们都期望通过驾驶,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获得更丰富的人生经历。

周冠宇的「逐梦」之路还在继续,将热爱化作动力,是他为什么在路上与美孚1号走到了一起、携手继续驰骋的缘由。这不仅是一种对恒久坚持的认同,也是两者「灵魂」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关注F1及赛车运动的人来说,美孚1号肯定是不陌生的。自上世纪70年代末,美孚1号就已开始深入F1赛事,并持续助力世界顶尖车手取得卓越表现。2024年是美孚1号品牌问世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美孚1号始终专注于技术创新,并将赛道试炼出的革新技术惠及消费者的各种驾驶场景。这样的坚持只为那些热爱驾驶的人,希望他们不断通过驾驶探索世界,坚定心中的恒久动力,驰骋出一番自由广阔的天地。就如同过去二十年赛车给周冠宇带来的改变——人生越走越远,眼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但依然不放弃自己对驾驶的热爱。

和《人物》对话时,周冠宇的身后,窗外就是上海的黄浦江和东方明珠,在这个他终于回到的城市,我们再次谈到人生和赛场的起起伏伏,如今回头看,F1到底意味着什么?周冠宇给出了一个轻盈,但广阔的答案。他说,「赛车给予了我一个全新的生命,我可以在赛车中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不仅仅是运动员、车手,更是一个优秀的人」。

当天最后,《人物》问周冠宇,进入F1的梦想实现了,对未来还有怎样的期待,他说:「我不希望自己有第二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