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青海湖电池;
这是金沙江电池;
这是蓝海电池;
这位更是重量级,叫冰川电池......
你之前未必注意过,但现在你知道了:从去年开始,各家手机厂商纷纷给电池起名字,而且都不约而同地蹭上了各种水系——我们斗胆称之为......
“水货电池”。
大家都注水,等于大家都没注水,毕竟普通用户根本分不清金沙江和青海湖到底是被哪家承包了。
在这一众选手中,反而是华为特立独行:它明明可以叫自己“松山湖电池”,但它偏偏就叫“硅碳负极”大电池,听起来非常纯朴,而且直击重点:
因为这一堆“水货”的真实身份,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硅碳负极”电池......
本期视频没有广告。我们就来看看,它们真的比以前的电池好用吗?
视频版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图文版
实事求是客观地说,确实比以前好一点。
比如小米 14 Ultra的“金沙江电池”容量是 5300 毫安时,比小米 13 Ultra 的电池容量高了 300 毫安时,而且体积还小了8%。
一加 Ace 3 Pro的“冰川电池”容量是 6100 毫安时,比 Ace 2 Pro高了1100毫安时,而且还变薄变小了。
蓝海、青海湖什么的,也都有些改进。
所以总而言之,水货电池们的“能量密度”确实变高了......一点点。
所谓的“能量密度”,就是用电池的容量,除以电池的质量或者体积,所得到的结果。
比如我们用小米给的数据为例,简单算一下就知道,14 Ultra 上的“金沙江电池”,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大约是 13 Ultra 的 1.15 倍,也就是提升了 15%。
而这一轮手机厂商的电池能量密度普遍提升,就是因为开头华为官网上提到的那个词:
“硅碳负极”。
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呢?
目前手机、汽车上用的电池,全部都是锂离子电池。从 1991 年索尼发布第一块商用锂离子电池至今,它的基础结构从来没有变过:就是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质。
其中正极,就是各种含锂的化合物。
在充电的时候,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穿过隔膜,到负极上存蓄起来;放电的时候,锂离子回到正极,为了保持电荷平衡,电子也会随之移动,产生电流,你的手机就亮了。
所以如果要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让电池有更多的电,就要改进正、负极材料,提高它们储存锂的能力。
目前锂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就是在这些宣传物料中的传统势力代表——“石墨”~
上过初中化学的人都知道,石墨是由层状结构的碳原子所组成的。锂离子过去之后,就会进到石墨的夹层里面,形成一个类似于煎饼果子的LiC6。看化学式就知道,平均一个碳原子,只能吸收1/6 个锂离子,弱爆了~
但如果把负极材料换成硅,那它就能和锂离子形成一个类似于棉花糖的合金结构Li22Si5,看这个化学式就知道,平均一个硅原子就能吸收4.4 个锂离子,碉堡了~
既然硅这么强,而且人类最不缺的就是沙子,那为什么不直接用硅当负极呢?
因为很可惜,硅在充电结合大量锂离子之后,体积的膨胀率会超过 300%。这一膨胀,一是会......
二是充放电循环次数一多,硅就粉碎了,电池也就废了。
其实石墨负极也有类似的问题,但一般只会膨胀 12%~15%。
那怎么办呢?
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先在石墨里掺一点硅。稍微提升些容量,同时控制膨胀,这就成了一块“硅碳负极电池”。
那这些水货电池们,掺了多少硅呢?
不多~
目前小米的金沙江,vivo 的蓝海,一加的冰川,硅含量都是6%;荣耀的这个青海湖电池第三代,是10%。
所以它们现阶段的提升幅度还没有那么大,但已经能让手机厂商做出一些新卖点了:比如今年各家新出的折叠屏产品全都主打轻薄,就有这些水货电池们的功劳~
不出意外的话,在未来几年,你买到的手机里就会逐渐普及这些“注水”的硅碳负极电池,各家也一定会继续努力提升电池里的硅含量,卷电池的能量密度。目前还没有用上硅碳负极电池的主流手机品牌,好像只剩下 OPPO 和苹果了。
(虽然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具体原因,但我们拿到了一些“独家内幕”:听说是卡在取名环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