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改脉法
学术流派
李昌海师说系列原创文章
中医改脉法学术流派
微观脉象学研究
中医改脉法学术流派
李昌海师徒系列原创文章声明
李昌海老师脉象学系列原创文章是由《中医改脉法学术流派》与李昌海老师师徒、学员团队的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转载需要注明出处!
脉法学习咨询:18029213699/微信同号
青藏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便以它独特的方式产生了颇具特色的保养身体、抗拒病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人云:“病因之始溃于肠,沸水能治矣。”藏族地区数千年前,在同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便开始用开水来治疗肠胃系统的病,用熬化了的酥油来止血。有的人认为,藏医理论是从外地传来的,他们说藏医学是从公元七世纪印度的《阿耶本达》和汉地的中医而创作产生出来的一种学科。
诊脉要求:
1、中医要求患者在平旦(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时诊脉。
2、藏医要求患者在脉诊的前一天禁食酒肉等难消化或性温、性凉的饮食,保持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和情绪,脉诊时间选在朝阳初露时,脉诊时患者不要讲话,不要突然闭气,以免影响脉搏。
藏医诊脉的部位,与中医相似,但略有差异。中医诊脉以腕后桡骨头茎突出处为“关”,关之掌侧为“寸”,关之肘侧为“尺”,三个部位顺序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寸关尺。藏医诊脉也有冲、甘、恰之分,也用食、中、无名三个指头分别按诊冲、甘、恰三部,但藏医的寸,位于腕后第一横纹一寸之处,藏医以大拇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因此,藏医的诊脉部位较中医略偏向肘窝部,这是二者差异所在。
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的寸、关、尺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为食指,甘为中指,恰为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
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而中医则反之。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
藏医认为,男子先诊左手,后诊右手。女子先诊右手,后诊左手。并且女子右手的寸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寸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这是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
青藏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便以它独特的方式产生了颇具特色的保养身体、抗拒病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人云:“病因之始溃于肠,沸水能治矣。”藏族地区数千年前,在同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便开始用开水来治疗肠胃系统的病,用熬化了的酥油来止血。有的人认为,藏医理论是从外地传来的,他们说藏医学是从公元七世纪印度的《阿耶本达》和汉地的中医而创作产生出来的一种学科。
把脉时,手指按压的力度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分,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
中医轻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又称“奉”,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为“沉取”,又称“按”,用中等指力按在肌肉上为“中取”,又称“寻”,三种按度是在三指上平等进行的。而藏医的三种按法是在寸、甘、恰三只指上各自进行的,即寸脉轻按皮肤,甘脉适按肌肉,恰脉重按至骨面。脉形似萝卜,因肌肉之薄厚不一而按度亦异。
藏医将正常脉象分为三种,阳性脉、阴性脉和中性脉。阳性脉脉象粗实有力,阴性脉脉象细而搏动迅速,中性脉脉象则常而柔软,不同性别对应不同的脉象,则预示不一样的人生。
是否有病可以看脉搏的跳动次数,无病的脉象,一般一呼一吸间脉跳五次,如此跳动百次,其中没有大小、沉浮、急缓、间歇、张弛等变化。与之相反,一呼一吸间脉跳超过五次,则为热性疾病,少于五次者,为寒性疾病。
改脉法学术流派代表人
中医改脉法学术流派
李昌海,男,1969年生,现任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农工党佛山市主任委员。
其家族有三代行医历史。在长期的中医临床过程中、在祖辈的熏陶与教育下、非常注重中医脉象的研究与运用。于2017年书写了微观脉象书籍《脉学大成》。2020年开始对外尝试性推广普及《中医改脉法学术》、其中《中医脉诊处方私塾班》已经开办多期、2023年在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的帮助下正式命名为《中医改脉法学术流派》。
学术传承
学习实践医馆
佛山国阳堂九江馆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大正路
0757-86510371
佛山国阳堂桂城馆
南海区桂城江南名居东门
佛山国阳堂罗村馆
佛山市南海区联星大道27号
国阳堂汕头医馆
汕头市潮南区峡山洋汾陈村广汕公路
国阳堂茂名医馆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广隆路
以上医馆均接受中医学徒与中医实习
国阳堂中医连锁其它医馆开放中
作者:李昌海
编辑:刘助理
编排:小张
审核:中医改脉法 学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