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

2024年8月24日20:00

【形式】

视频直播

【主持人】

王 慧

张家界旅创周组委会秘书处

【对话人】

罗晴秋

悟空研究院院长,张家界市决策咨询专家

王 旭

张家界全球旅创周召集人,海南国际文创周创始人

【背景】

10月18日至20日,首届全球旅游业创新周将在张家界举行。这个活动的专业度、针对性、影响力将与我国三亚“海南国际文创周”、美国奥斯汀“西南偏南”等比肩。跟国内传统办会模式不同的是,这个活动是市场参与者以自组织、自链接、自运营的方式生成的,张家界成了参与旅创周活动的各类市场参与者的交互平台。

今年3月30日至4月1日,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洪斌带团赴三亚参加“海南国际文创周”。虽然只是众多参会团中的一个,人数也不是最多的,但张家界团组织高效、日夜不歇,他们参加了“文创周”全部现场活动,举办了张家界专场峰会、对接了40余批创新领军人才和一线IP团队,并在闭门会上又一一进行了再沟通、再邀约。4月1日,王洪斌市长应邀在大会主旨论坛演讲时,一上场就将张家界团所有成员的微信打在了大屏上,他富有感慨地说:“因为海南国际文创周的巨大影响力,这次我们6位市领导带了一个30个人的团队来三亚参加论坛,区县和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都来了,还来了不少的业界同志,我们是带着渴望改变、渴望转型、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走进‘文创周’的。这两天来学习了不少新知识,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感受到了文旅界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真是不虚此行。同时,也让我们对张家界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此后的几个月里,在“文创周”上与张家界结缘的各类文创、文旅IP主理人和创始人纷纷来到张家界,和地方政府深入交流、对接合作。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调度进展,已有十余个项目进入落地流程或完成程序。张家界各方面真诚相迎感染了业界许许多多的创新团队,在这样主客相融的态势下,谋划一个永久性、面向全球、市场化运作的大型行业性展会活动列入双方议题,“旅创周”应运而生。那么,“旅创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缘起?特邀请王旭老师、罗晴秋老师为大家揭秘背后的故事。

▲ 海南文创周回顾

主持人:王老师,创办“旅创周”这样规模和层次的全球性专业展会,为什么选择在张家界落地?

王旭:张家界是创下了一大堆“金字招牌”、在国内外旅游者中拥有广泛人气的国际旅游胜地,他们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理应也是最敏感的。海南国际文创周我们已经办了5届了,近几年来,湖南方面来参加文创周的区县也是不少,但今年不一样了,地级市由市领导带队组团参加的就有张家界、株洲、怀化,其他区县也有十几个,这说明湖南文创生态的活跃度是不一样的,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张家界,王市长带队参会,我注意到他全程都是极为投入的,与各方面的专业人士交流互动也极为真诚,一座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的市长,能有这样开明谦卑的心胸,实在不多见。陆续来到张家界之后,我们与革安书记、洪斌市长、若冰副书记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人大、政协有关领导,各部门、区县的领导交流互动时,大家都很真诚,探讨问题都很专业,效率都较高。我还注意到,湖南省委沈晓明书记近期还专门调研了文创旅游产业,他的许多判断和观点我们都是很赞同的。所以,综合来看,这样的落地环境也是十分不易的。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优化入境游便利政策,打开国门迎客人,不仅对传统对华友好国家实行免签政策,也对众多对华存有偏见的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落地便利政策,这个效应是非常好的,极大地改善了外部压力,上半年就有超过1700万人次入境,外国人在华旅游的人均消费近4000元,这远远高于国内游客出游消费的客单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活力的中国, 同时也说明文旅不仅可以活跃消费、增强活力,还可以服务大国外交。但是4000元的客单价水平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可能还只是人家的尾数,这说明我国旅游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的出口还有很大的升级潜力,这是市场需求端的积极变化。

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本身的转型发展越来越迫切,文化、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就不是传统做旅游的思维能够做的了,这个就有很高的门槛、技术含量、产业价值都大不一样,生产作业模式和投资金融模式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行业人才交流互动、行业资源共享共创等方面都亟待找到新的突破点、创新点。从政府的视角来说,过去在粗放型投入阶段所形成的旅游类资产,大多已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资产持有人面临越来越多的经营发展困难。

经过深入交流和调研,张家界对其自身推进转型发展的挑战压力是有比较清醒的认知的,这不仅体现在领导决策思维的改变上,也体现在当地业界朋友的期待上。推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光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远远不够的了,大家的共识是,张家界是湖南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世界的张家界理应聚全球英才而共创、集全球业态而共生。因此,“张家界全球旅创周”的创办,不只是为了给当地发展会展业态提供一个专业会展活动品牌,而是因应我国旅游业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供给升级和服务大国外交的创新之举,是市场生态平台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发展与地方转型的务实之策。

主持人:罗老师,您是湖南人,也是张家界市决策咨询专家、文旅发展顾问,您怎么看“旅创周”永久落地张家界?

罗晴秋:非常赞同王旭老师的这个初心,感谢“海南文创周”生态圈的朋友们链上湖南,这些朋友们都是满世界跑,“全球旅游业创新周”这个创意就很酷,能落到张家界更是很幸运。张家界市委、市政府为全球旅创周落地做了各方面卓有实效的工作,相信在国家文旅部、湖南省及张家界市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张家界能当好东道主,全球旅创周一定能办得精彩、富有成效。

湖南是湖湘文化的原生地,是近代以来引领思想解放的策源地,是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的创新沃土。党中央十分重视和支持湖南在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寄予殷切希望。不久前,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专题调研文创旅游产业发展,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动力活力,推进湖南文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早在3月份,晓明书记还专题调研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问题。张家界是湖南旅游业的领头羊,也是我国入境游的前沿窗口,亦是旅游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探索旅游业现代化、旅游城市现代化,张家界只能依靠开放引领、创新发展,面向世界提质供给,面向世界交流合作,面向世界更新理念。

事实上,今天的张家界是有这样的发展主动性的。目前,张家界已开通了12条国际航线、92个航点城市;开通了116趟高铁列车,铁路通达77座城市,现在从香港坐高铁也可以直达张家界了。今年初,在文旅部、人民银行、公安、海关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针对入境旅游的便利化创新试点就是在张家界率先推进的,取得了很好成效,使落地一线城市的外国朋友都愿意来张家界进行自助游。近一年多来,由于担任政府顾问之责,我每个月都有约一周的时间在张家界做调查研究、参加会议、干部培训,每次从外地来张家界,不论是航班还是高铁,都能遇到大量的老外,尤其是从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等方向过来的。今年1-6月,张家界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64.47万人次,同比增长9.28%;实现旅游总收入288.79亿元,同比增长14.2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11530人次,同比增长569.17%,实现入境旅游收入24703.1万美元,同比增长673.55%。入境客源地排前5位的分别是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目前从四大景区入园数据来看,截止8月21日,同比增长了0.35%,这是在去年暴增的基数上的继续增长,但结构已经大有改善了。

那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一波流量特别是入境游的增长,对张家界、对我们国内旅游业转型发展意味着什么呢?多年前,我还在担任湖南省旅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时,就曾明显感觉到国内旅游经济一方面已呈现出行业充分竞争阶段的特征,比如各种并购重组案例越来越多、股债融资又十分活跃、旅游出行数据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又意识到,数据过热的变化是有隐忧的,当企业习惯了赚快钱、城市习惯了做粉饰、游客习惯了肤浅的旅行,并非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有质量和效益的供给、有内涵和启迪的旅行,才能真正发挥行业价值。我在想,中国旅游走向世界、世界游客走向中国,这种双向的互动要“两头热”。如果国内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那么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就会持续扩大,如果只是我们的人送钱出去、而不能吸引外国人进来,就不只是守土有责的问题了。

今天来看,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挑战压力已经越发清晰了。拥有目的地资源不等于能够获得商业上、发展质量上的成功,昨天的IP品牌也不等于今天还能成功,旅游业的高门槛已经显示出来。一个旅游项目从识别机会、整合创意、构建模式到融合要素、工程执行、市场营销、持续创新,涵盖创意、投资、金融、建设、营运、风控等等极为专业的投入,对操盘要求极高,单打独斗、自以为是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只有市场建设越有能级、生态培育越有成效,才能真正支撑起高质量的创新、打造高水准的产品。从市场角度来看,竞争越充分,理应越能强化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但现实情形是,旅游经济要素的配置依然高度依赖于行政权力,看似高效,实质低能、无果。因此,像张家界这样的国际化旅游城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其转型发展就需要更高水准、更广范围的要素配置能力。必须意识到,好项目背后一定是人才扎堆的结果,能够将创意、资本、人文、技术融合在一起、能够设计成独特商业模式、还能植入当地土壤、生根成长、年复一年开花结果的职业操盘团队、领军人才。当通信、交通解决了地域代差,那么构建更开放、更多元、更具引领风尚的行业性人力资源交互平台的可能性就越大了。从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角度来看,旅游业是典型的外向度高的行业,必须得靠打开心门、打开山门、打开家门,开门迎客,全球共创、主客相融,推进第二次开放,再次融入全球创新生态。

主持人:王老师,您近些年来一直在构建和推进泛文创、泛文旅的“菌群作战”理念,这与旅创周内容板块设计有什么关联?

王旭:我们人类不论怎么演进,本质上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群体,而且是一个存续时间较短的种群。人类的行为虽然有我们自己所定义的社会性、高等级,但其行为模式最终都得站在生态系统的视角进行检验,能不能可持续,只能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寻得规律、获得启示。产业生态与自然界的菌群很像,共振共生,相互支持制衡,因此如何选择契合匹配的业态,按特定的时序,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成长,形成正向循环,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的确,首届“旅创周”的活动内容板块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我们欢迎全球同业朋友们届时都来张家界,一起共创。目前,筹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大家后续进一步关注我们关于旅创周的对话活动,会逐步解密大家所关注的讯息。

从生态学视角来说,“菌群”(Microbial Community)是指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大量共生、互生或竞争的微生物群体,它们与宿主之间存在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对宿主健康有着深远影响。从生态学、医学、社会治理等广泛角度来看,维持菌群平衡是预防和管理多种“健康问题”的关键策略之一。如果从菌群和基因视角来剖析一个地方的发展阶段,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了解其基本面的方方面面。

我们深入到张家界观察体检、交流互动后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张家界曾经走过了从萌发、培育、出圈到引爆、再出圈的完整历程,在国内旅游业1.0时代、2.0时代,都是成功者、引领者。因而,“再出发”的包袱就很重。从任务层面来看,张家界旅游的转型升级涉及面之广、涉及课题之多是极为典型的,不仅在资产开发与运营质量上,也在运营理念和业界心理上、还在诸多涉及综合配套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课题,绝非做几个新项目、做一点外科手术就能够助力其转型,唯一的可能,就是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视角,以改善菌群生态的方式系统改善其肌体和思维,这就需要从全球导入要素,链接全球创新生态,将张家界的转型发展嫁接和融入到全球旅游业大格局中来。此外,从市场“运动员”的角度来讲,以“菌群作战”的理念全面切入一个地方的产业生态、发展体系,对我们自身而言既是角色定位,也是态度指引、更是效率要求。

主持人:罗老师,您是以“第三只眼”视角为地方发展提供专业意见的,常常在省、市、县党校为各级领导干部讲解调研成果。在您看来,政府、市场、民间这三个角色的互动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罗晴秋:当前,外部形势异常复杂,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极大干扰,转型发展压力空前。往内看,不论是党政领导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大部分存在知识陈旧、观念落后、话术过气的问题,老的好办法不能传承,新的好办法还不会用。过去依靠土地驱动的增长,现在后果显现出来了。大量公共资产闲置,大量市场主体退市,许多经营性物业撂荒;城市、小镇、乡村还有不少的历史欠账没有完成,发展韧性也很脆弱,灾害应对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搞得十分内卷甚至厌倦;由于政府责任无限放大,群众看、干部干的现象也较多……等等。因而,第一要务在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改革开放。

发展转型本身是一个体系复杂、操作专业、理念升维的进程。问题是执政者的专业认知如何匹配政治愿景和发展议程?推进高质量增长、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什么样的系统领导力、个体领导力?政府、市场、民间如何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协作、相互成就?各类市场主体如何客观理解地区发展全局、并真正读懂政府?其实,政府、市场、民间的角色总体上应有衡平定势的,这个衡平法则一旦打破,公共治理就必然出现问题。从市场视角来说,营商环境的根子在于如何约束权力、保障产权、维护公平;从政府视角来说,市场建设的根本在于尊重规律、尊重企业、尊重契约;从民间视角来说,社会和谐的根本在于官不与民争利、府不刻求虚名、民不欺压弱者、个人身心自由。政府、市场、民间本该是平等相生的,如果权力的因素过于张扬,那么反感的情绪就会上升。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治理失效的政府是无辜的。许多事,政府来办就办不好,市场和民间却总有方法、总有可能。政府债务在老百姓和官员的眼里就是一个数字,而发展的质量和活力在市场和民间就会充分地显现。政府做好政府本身该有的角色,不站错位置,市场和民间才有空间发挥作用,解决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

4月22日,海南国际文创周生态的几位IP主理人夏雨清、陈长春、王求安、大宝为张家界市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事后,市委刘革安书记在宴请一行专家时不无感慨地说,“今天‘天门大讲堂‘的质量之高、触动之大、共识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在地方主要负责岗位呆久了,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就是对的。今天上午听了几位的演讲,令我很触动、很感动。”“我们推动发展转型的思维、路径,需要激发真正的市场力量和民间活力,政府和民间来一个双向的奔赴。” 在我看来,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就是典型的官助民办,是市场搭台、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参与者都来平等共创,这本身就是改革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务实的选择。

主持人:在张家界举办“全球旅游业创新周”,两位老师有何期待,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预期?

王旭:“利他”是我们的初心。虽然是在张家界举办旅创周,但我们是面向全球旅游业而发起的。我们既要立足当下中国旅游走向世界要解决的问题,也要关注全球旅游业疫后复苏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业创新与协作问题。我们不是政府或准政府的对话沟通平台,而是行业共创共益共生平台,因此我们更关注行业生态的演进与合作。所以我们并不注重全球旅游业的宏大叙事,而是关注旅游业本身的创新生态的健康程度,特别是在地赋能、主客相融、开发性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我们十分看重每一位创新者在其中的角色、价值和奋斗,看重好的旅游产品、服务带给各地人们的美好、友爱、启迪。

疫情结束之后,世界各地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复苏,也都在调整升级产品和服务。旅游,已经从一个行业、若干业态上升到一类工具、一套方法、一个接口、一种气质,它一头链接供给端——涉及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另一头链接消费端——涉及消费场景、人文活化、故事传播的创新。这就要求各地所推进的转型模式,要么不同、要么唯一,这就成了一个基于全要素的发展定制了,也就是说,虽然都在谈文旅、文创,虽然逻辑也大体相近,但内涵却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这就是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本质特征。因此,每一个地区都理应对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对策作一次结构化、真正意义上的定位——既给自个儿画像,也给你的市场画像。反过来,政策制定部门、市场主体、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理应不能淡忘疫情期间带给自己的思考,不能漠视可持续发展、韧性增长的内在规律。

因此,首届全球旅创周,我希望能为全球业界朋友提供一个可以自在交流、合作共创的平台,也能够为各地政府提供一个观察行业转型发展趋势的窗口、一个对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纽带,同时我们也为广大旅游业领军人才、团队寻找发展资源,链接合作机会。

罗晴秋: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从张家界的视角来讲,张家界是国内推进旅游城市转型升级的典型地区,引进落地“旅创周”有其自身的发展需要,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

第一,透过“旅创周”,看见全球旅游业生态全景;

第二,透过“旅创周”,以市场力量推进供给升级;

第三,透过“旅创周”,转变观念、转换动能。

因此,张家界要接住这个平台所带来的机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思维、观念、意识的改变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甚至还要基于人的更新。务实地来讲,第一个层次相对比较容易,第二个层次努力一下也可以实现或部分实现,但第三个层次就得要上下同欲、广泛建立共识了,这相当于要一个长得十分好看的姑娘忘记这个基本条件而去发展内在的美,这得要久久为功才能焕发出新的风采来。其实张家界的内涵远远不止于长得好看,她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场景资源。

其次,我国在新时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什么样的国际合作?从全球旅游贸易的顺逆差演进态势来看,旅游业不仅仅是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存在的,也是作为展示国家发展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重要窗口,拓展人文交流空间、消除认知误导的重要纽带。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及产业体系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财政预算、规模最大的公共投资、规模最大的需求市场、规模最大的从业人口。自疫情平稳转断以来,全球旅游业复苏的强劲势头为各国恢复经济和地区活力,特别是活跃消费、增强信心、疗愈身心等方面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业界还有不少人对疫后旅游业复苏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有人以为,疫情过去,旅游业自然复苏、旅游市场也会自然而然缓过气来。咱们来透过热闹看一看门道:一是疫后旅游流量的爆发并非建立在旅游经济结构性优化的基础之上,政府及业界并没有对疫情消退之后旅游供给的升级投入足够的要素、预备足够好的供给;二是巨大的流量并没有带来可观的客单消费,一些地方过度拼人气带来的幻象并非实质性恢复,如果不能带动新的投资、展业行为,消退亦可能如潮涨潮落般出现;三是“人挤人”现象并非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表现,恰恰是分时度假体系和旅游市场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即便是在旅游热门城市,还有许多受到疫情冲击的旅游资产深陷衰落,亟待恢复元气,有不少粗放式建设的旅游项目还没热就过气、退场。

时下,在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域,认知的局限、过气的叙事、创作的束缚,时而有之;长期以来想要做却没有做全、想要做好却没有做得足够好的国家文化项目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系统营建;行业性浮躁和内卷影响和刺痛文化建设的自然活力、旅游产业的理性繁荣。国家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文化向心力的崛起。文化向心力建设要么面向一国、要么面向全球,这类任务或需求由国家地位决定。结合当下国际局势来看,留给中国文旅界的时间已经很是紧迫。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问题本质是如何面向世界、看待自己、面向未来;旅游领域的思想解放问题本质是如何传播价值、影响世界、赋能发展。

正在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旅游业,我们是回望大唐的绝响和浪漫、大宋的繁华和遗梦,还是面向全球来吸取养分、审视内心、建设自我、引领未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旅游,必须要回答好建什么建筑、演什么内容、唱什么歌、奏什么曲和家里挂什么、杯里饮什么、身上穿什么、文化人做什么等一系列建设课题,必须要回答中国人自己游什么、怎么游,外国人到中国看什么、游什么、买什么等系列需求的订制。它并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以进行路径规划、目标牵引的文化工程建设,是可以让中国人、外国人都能实现美学共通、情感共鸣、价值共享的全球供给。干旅游,本质就是开门迎客、款待八方。它看起来是人气,实质是对你的好感怎么样,检验的是你的综合供给实力。而做到、做好这些,本质上是构建起全世界对中国旅游业的“他信”体系。

主持人:在你们看来,我国旅游业高水平开放、高质量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王旭:旅游业只能依托开明开放的心怀和举措才能为更多人所共享,才能激活全社会的要素为行业发展赋能。旅游业发展转型的实质是由“自信”走向“他信”,走向主客共享、主客相融的共益发展之路。这是个发展导向问题,此前国内在这个方面是走了弯路的,社会的浮躁在文旅业表现尤其明显。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文化和旅游供给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又相得益彰的待客之道?这是叩问所有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内心的一个问题。往大里讲,这涉及到中华文明的时代表达、新时代中国人的群体气质、新时代中国的整体风貌;往小里讲,就是国家层面的文明成熟度呈现给每个人精神生活的小日子。

越是这样的思考,越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从全球旅游业产业竞争和服务贸易的结算来看,我国还不属于文化和旅游强国的第一阵营,在全球80亿人口中的文化影响力还与大国地位不太相称。我们是旅游贸易逆差国,在关键的入境旅游人数、入境消费额层面,在旅游业市场化投资规模与质量、文化创意内容的生产与交易、文旅科技创新与应用层面,在乡村休闲、户外旅行、海洋旅游、山地观光的供给质量等方面,我们与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追赶区间。

罗晴秋:是的,就是从“自信”至“他信”,以开门促开明,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合作,这是根本之道、是第一要务。前段时间我参加凤凰网华人国学大典在甘肃崆峒山、陕西留坝县举办的文化传播活动,大家对如何构建面向世界的“他信”体系也多有共鸣。要系统回答这个命题,我认为业界要一起思考这些课题:

一是中国旅游在全世界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心中究竟要塑造什么样的总体调性?

二是中国旅游业如何在不均衡、有偏见的国际环境下,构建有中国特色、产业韧性、丰富多元、令人向往的全球目的地体系?如何更有效地衔接流量获客、目的地营造、能力建设与共享发展需要?

三是中国旅游业在全球服务贸易格局中,如何充分发挥好出境游与入境游两个积极性,为大国外交服务?

四是中国旅游业如何克服行业性浮躁,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建设、过度营销问题,持续改善国家及旅游城市与旅游企业层面资产负债表质量?

五是中国旅游业如何提高旅游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效能,特别是如何提高公共政策供给的专业性、技术性、引导性——而非投喂性、短期性;如何瞄准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圈层化、内卷问题,不断优化、更新旅游城市和旅游业主官、以及旅游经济部门和旅游业从业者的专业能力,避免出现行业性“过气”问题?

六是中国旅游业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文化创意与旅游科技领域的创新差距,如何围绕中华文明倡导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创作出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工程载体?

七是如何持续优化中国旅游业发展生态,解放和发展旅游业投资、运营、创作生产力,支撑自然和人文领域的创作和市场繁荣,在全球文化和旅游市场构建强大市场号召力和人才吸引力?

从国家和地区来讲,如果不盯这些重大问题、不真正思考和解决好这些重大问题,我国文化与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就无法与国际地位相匹配,就会拖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后腿。因此,创办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就是服务国家发展、助力行业和地方转型的积极探索。

主持人:谢谢两位老师的对话,也谢谢朋友们的在线收看,再会!

对话缘起,共生共益。

世界级超级城市IP如何被定义?

探寻世界之界文旅新极点,

明天我们一起期待,

「张家界首届全球旅游业创新周」官宣

见证,一个新IP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