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及死亡,似乎就是最大的忌讳。或许正因为死亡带来的离别与痛苦,它一直被视为一种诅咒。但死亡的恐怖,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却是一种日常,他们早被现代医学定好了离世的日子,只有躺在病床上,忍着病痛,默默地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在成都却有这么一群直面死亡的志愿者,他们不穿白大褂,却以爱与温暖为衣,穿梭在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中,为那些即将告别世界的他们送去最后的关怀与温暖,重新定义着“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

他们正是来自“成都壹生安宁”公益团队的志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宁疗护

又称临终关怀、慈怀疗护。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是一种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亲人的生活质量的方法。主要通过早期识别、评估和治疗疼痛及其他生理、社会、心理及灵性问题,预防和缓解患者的痛苦。

直面死亡,以爱为舟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医院是生与死的战场,医生护士是这场战役中的勇士。

或许在疾病末期的患者眼中,医院可能也变成了冰冷的牢笼,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对未知的恐惧和无尽的折磨。

周婆婆的故事是这群志愿者工作的缩影。

她一位曾经热爱生活的中学教师,九十岁写下人生回忆录,还提笔设计了封面。现在却因慢性肺阻塞而瘫痪在床,离不开氧气管。

她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活死人”,“只等别人来伺候吃喝拉撒”,对命运的无力感和未知感让她几近崩溃。

甚至幻想护工和医生联合害她,还恳求儿女:“这里是个监狱,你帮帮我,我要逃出去。”

“当时没有一个人懂这是她给我们的信号。没人知道她已经痛苦成这样。”

“活下去没有希望后,(因为)对命运的未知感、对自身的无力感,意志再强大的病人都会垮掉。”

直到转入临终关怀病房,在志愿者和医护团队的关爱下,周婆婆才重新找回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婆婆画了一只小羊送给医生

她看着窗外,充满了期待,“如果我好了,我们就一起去公园晒太阳。”

最后的时刻,家人俯身在她耳边低语:“现在我们就回家了……”周婆婆吃力地点点头。

这或许不仅是对周婆婆一个人的救赎,更是对与她相伴多年的亲人们的一次救赎。

心灵的陪伴,重塑生命意义

临终关怀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顾,更是心灵上的陪伴。这种陪伴,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到了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

一位志愿者分享道:“即使是最简单的问候,也能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位“00后”志愿者邓邓,在探望一位昏迷中的蒙古族阿姨时,特意为她从手机里找了一首蒙古歌,放在枕边播放。柔和的歌声响起来,阿姨突然从喉咙发出“哦”的声音,像一声欣慰的长叹。

还有一个婆婆,终日朝墙睡着,每次给她打招呼,都没有回应。但开春后有一天再去问候她,她终于回应了一声“哎”

邓邓说:“外面的花都开了,下次给你拍照。”她眼睛亮亮地点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推动生命教育,让死亡成为公开话题

除了直接的陪伴与关怀,“壹生安宁”团队还致力于推动生命教育在大众中的普及。

他们开设了“死亡咖啡馆”、举办生死观影会、安宁戏剧工坊等形式,鼓励人们公开讨论死亡话题,珍惜当下生活。

“死亡咖啡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列车通往的黄泉站,月台站满了来迎人的已故者,这哪里是悲剧,这是团圆。

——《镰仓物语》

为了推动死亡教育在大众中的认知度,壹生安宁在每周四开设“死亡咖啡馆”活动,地点设在锦江区晨辉社区的“爱乐园”。这种形式最早来源于伦敦的死亡咖啡馆,一群人惬意地喝咖啡,自由地讨论生死。

“死亡咖啡馆面向18岁以上的公众开放,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聊死亡话题,也可以在这里寻求知识和社会链接,比如家属正经历临终阶段、如何支持其他成员或者未来遇到该怎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死观影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死神,你莫骄横,尽管有人将你看得如何强大,如何可怖,你呀,名不符实。”

——约翰多恩 《第十首圣诗》

电影不仅是娱乐,它更是一种深度沟通的工具。他们选择用这种直白的视角艺术形式,设计集体观影体验,深度共情电影中的各个生死故事。

甚至展开一段持续深入的对话,谈论面临生命终结时的内心世界:“当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面对漩涡式的网络信息和复杂的医疗体系,应当如何去思考关于生命本身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如何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宁戏剧工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爱你”、“谢谢你”、“对不起”、“再见”……

谁能真的独自上演自己的生命故事呢?生命中那位重要的人,在你的生命故事中,迟早先后,总有最后一幕,你的,或TA的。

时光总是匆匆,无论怎么假装、怎么糊涂、怎么清醒、怎么含蓄……生离死别这一幕,总要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命运,但他们更相信,通过爱与陪伴的力量,可以让生命的最后一程充满尊严与温暖。

正如团队负责人二明所言:“我们这一代人处在一个坎上,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未来如何得到有尊严的照顾,将取决于全社会临终关怀环境的改善。”

图源:成都壹生安宁